同伴欺凌与留守初中生自杀意念:坚韧人格的调节作用

2021-03-24 12:45郑明娟
萍乡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调节作用意念量表

郑明娟

同伴欺凌与留守初中生自杀意念:坚韧人格的调节作用

郑明娟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 学生工作部,福建 福清 350300)

为考察同伴欺凌对留守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及坚韧人格在两者之间的调节机制,文章采用同伴欺凌量表、坚韧人格量表和自杀意念量表,对937名留守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同伴欺凌与留守初中生坚韧人格显著负相关,与自杀意念显著正相关;坚韧人格与自杀意念显著正相关。(2)坚韧人格在同伴欺凌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并且,坚韧人格对留守初中生的保护作用随着同伴欺凌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属于“雪中送炭”调节模式。本研究有助于揭示同伴欺凌影响留守初中生自杀意念的作用机制,对留守初中生自杀意念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实证支持。

同伴欺凌;坚韧人格;自杀意念;留守初中生

一、引言

全世界每年约有80万人死于自杀,而中国每年大约有28万人死于自杀[1]。有调查指出,15∽19岁青少年自杀在死亡总数中比例高达19%,并且农村青少年的自杀率显著高于城市青少年[2–3]。自杀意念是指个体还未出现威胁自我生存的行为,但是存在自我伤害的意图和信念[4]。与非留守初中生相比,留守初中生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自杀风险率也更高[5]。个体自杀意念是预测自杀行为最为稳健的因素,大约70%的青少年自杀前曾经向家人和朋友表达或暗示自杀意念[6]。因此,为了预防留守初中生自杀行为的发生,本研究着重探讨留守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一)同伴欺凌与自杀意念

同伴欺凌是攻击行为的亚型,包括言语欺凌、身体欺凌、人际关系欺凌等多方面的攻击[7]。同伴关系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青少年遭受同伴欺凌等负性生活事件,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会产生诸多消极影响[8]。根据人际自杀理论,当个体受到欺负、侮辱等欺凌行为时,受欺凌个体容易产生自我怀疑,质疑自我价值,进而产生问题行为[9]。横向和纵向研究均指出,遭受欺凌的青少年不仅罹患抑郁症的风险较高,而且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风险也较高[10–11]。对于留守初中生来说,他们更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12]。留守初中生长期与父母分离,社会支持系统薄弱,加之生存质量差、经济压力大等累积风险,当他们遭遇同伴欺凌时,可能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等消极心理[13–14]。因此,本研究基于理论与实证研究提出假设1:同伴欺凌显著正向预测留守儿童自杀意念。

(二)坚韧人格的调节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同伴欺凌的确对留守初中生自杀意念产生影响,但并不是每个留守初中生都会产生自杀意念或自杀意念的水平也是不一致的。正如差别易感性假说指出:“个体身处的环境与个体特征的交互作用会影响其心理和行为适应。”[15]本研究引入坚韧人格变量,探讨坚韧人格是否在同伴欺凌对留守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坚韧人格在个体心理适应中的积极作用[16]。坚韧人格是指帮助个体面对困难和挫折,管理应急态度、信念和行为的人格特质,一般认为包含投入、控制和挑战三个维度[17]。研究表明,坚韧人格对青少年积极心理与行为适应(如自尊、学习投入、成就动机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8–20]。因此,在同伴欺凌的消极背景下,坚韧人格可能缓冲同伴欺凌对留守初中生心身健康的不良影响,他们更能做出积极行为而不是发展出问题行为,如自杀意念[21]。在坚韧人格发挥调节作用的过程中,可能存在“雪中送炭”和“杯水车薪”两种调节模式[22](见图1)。这两种模式意味着个体在不同的同伴欺凌水平下,坚韧人格保护性因素发挥作用的过程存在差异。在“雪中送炭”模式下,坚韧人格可以缓冲同伴欺凌的负性影响。尤其在同伴欺凌水平较高时,坚韧人格的保护作用更大。相反,在“杯水车薪”模式下,坚韧人格的保护作用会在同伴欺凌水平较高时被削弱甚至消失。鉴于以往对坚韧人格与同伴欺凌交互作用的研究十分稀缺,本研究仅假设坚韧人格调节同伴欺凌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假设2),对具体的调节模式不做假设。

图1 坚韧人格调节模式

综上,本研究基于人际自杀理论、差别易感性假说,探讨坚韧人格在同伴欺凌与自杀意念是否起到调节作用,同时考察坚韧人格属于何种调节模式,以期为留守初中生自杀意念的科学预防和干预提供实证支持(见图2)。

图2 假设模型图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采取方便抽样的方式,从福建省、河南省两省份选取4所乡镇中学的留守初中生进行测试。根据留守儿童定义,以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半年时间为筛选标准,共收回问卷1075份,剔除规律性作答及空白较多的问卷,有效问卷共计为937份,有效率为87.16%。其中男生421人(44.93%),女生516人(55.07%);父母均外出332人(35.43%),父亲单外出519人(55.39%),母亲单外出86人(9.18%)。初一317人(33.83%),初二362人(38.63%),初三258人(27.53%)。参考以往的研究,把母亲单外出和父亲单外出合并为单留守初中生[23–24]。被试年龄在12∽17岁之间(M=14.17,SD=1.22)。

(二)研究工具

1. 同伴欺凌量表

采用张文新[25]修订的初中生同伴欺凌量表,考察被试近3个月是否遭受过同伴欺凌,同时也测量欺凌的具体类型和频率。该量表共计6个题项,采用Likert 5点计分,分数越高代表个体受欺凌的频率越高。该量表已被研究证明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适合我国留守初中生群体使用[26]。在本研究中,Cronbach’s α系数为0.87。

2. 坚韧人格量表

采用卢国华[27]编制的坚韧人格量表。该量表包括4个维度:担当性、控制性、挑战性和坚持性。该量表共27个题目,采用Likert 4点计分, 分数越高代表个体坚韧人格品质越高。该量表已被诸多研究证明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28]。在本研究中,Cronbach’s α系数为0.93。

3. 自杀意念量表

采用王学志[29]修订的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该量表共计14个题项,采用Likert 5点计分, 分数越高代表个体自杀意念越高。该量表已被诸多研究证明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适合我国青少年使用[30]。在本研究中,Cronbach’s α系数为0.91。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和PROCESS宏程序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三、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数据全部来自于留守初中生的自陈报告,根据研究建议,需要对研究数据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31]。本研究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果显示,共有7个因素特征根大于1,其中第1个因素解释变异量为18.64%<40%。结果说明本次所收集的留守初中生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同伴欺凌、坚韧人格和自杀意念的相关分析

表1列出同伴欺凌、坚韧人格和自杀意念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结果发现,同伴欺凌与留守初中生坚韧人格呈显著负相关,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坚韧人格与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性别、留守类别和年级与自杀意念显著相关,故在后续的统计分析中作为控制变量。

表1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和相关系数矩阵

注:女生=0,男生=1;单留守=0,双留守=1;初一=0, 初二=1, 初三=2, 均值表示所占的比例。*<0.05,**<0.01,***<0.001,下同。

(三)坚韧人格在同伴欺凌和留守初中生自杀意念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采用SPSS21.0宏程序PROCESS 3.5模型1检验坚韧人格在同伴欺凌与自杀意念之间的调节作用。首先,将数据进行中心化处理。其次,将性别作为控制变量,以同伴欺凌、坚韧人格以及同伴欺凌×坚韧人格交互项作为自变量,以自杀意念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由表2可知,同伴欺凌显著正向预测自杀意念(=0.54,<0.001),坚韧人格显著负向预测自杀意念(=-0.15,<0.001),同伴欺凌×坚韧人格显著负向预测自杀意念(=0.05,<0.001)。说明坚韧人格在同伴欺凌和留守初中生自杀意念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为了进一步揭示坚韧人格的调节效应模式,计算坚韧人格的正负一个标准差,采用简单斜率检验考察坚韧人格在同伴欺凌对留守初中生自杀意念中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当坚韧人格水平较低时,留守初中生同伴欺凌对自杀意念正向预测作用较强(B=0.58,<0.001);当坚韧人格水平较高时,留守初中生同伴欺凌对自杀意念的正向预测作用减弱(B=0.46,<0.001)。从图3可以看出,同伴欺凌对自杀意念的消极影响随坚韧人格水平的升高而减弱,尤其在同伴欺凌水平较高时,坚韧人格的保护作用更大,属于“雪中送炭”调节模式。

表2 坚韧人格的调节作用

图3 坚韧人格调节作用的简单斜率图

四、讨论

(一)同伴欺凌与留守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同伴欺凌能直接正向预测留守初中生的自杀意念,研究结果支持了以往个体遭受欺凌经历会对其心理和行为适应产生消极影响的研究[32]。同时验证了假设1,也符合人际自杀理论[33]。留守初中生正处于的青春期,他们情绪不稳定、波动大,是产生抑郁、自杀意念等内化问题行为的高发期[34]。理论和实证表明,同伴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适应具有重要影响,在个体身心健康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35]。尤其对于留守初中生来说,他们长时间与父母分离,更加渴望与同伴建立联系[36]。研究也指出,青少年群体与同伴交往日益亲密,同伴在他们学习和生活中占据着重要角色。相对于家庭压力或矛盾,他们更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维护同伴关系[37]。因此,当他们遭遇同伴欺凌时,更加容易产生被排斥和疏离感,并进一步产生自杀意念。正如Wenzel的自杀行为认知模型,同伴欺凌也会使受欺凌者产生习得性无助和绝望感,受欺凌者可能产生欺凌行为不会停止的消极认知(习得性无助),以及他们无力阻止欺凌行为(绝望感),并且可能产生被欺凌是他们自己的错(自责)[38]。因此,留守初中生遭遇同伴欺凌时,会激活个体的认知脆弱性(如:抑郁症状的易感性),启动消极社会交往效应和消极认知的链条,使其更容易产生内化/外化问题行为(如:自杀意念)。

(二)坚韧人格的调节作用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坚韧人格能缓冲同伴欺凌对留守儿童自杀意念的消极影响。研究结果支持了以往留守初中生遭受同伴欺凌等负性生活事件后并不必然导致发展不良,他们依然有机会正常发展,甚至在某些领域表现得更好[39]。同时验证了假设2,也符合差别易感性假说[40]。坚韧人格作为一种积极的人格品质,它不仅可以帮助个体转变消极认知,还可以帮助个体积极地面对消极事件[41]。这就意味着坚韧人格水平较高的留守初中生对不利处境更加乐观,自我效能感越强。换句话说,高坚韧人格的留守儿童,在面对同伴欺凌时,依然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同伴欺凌行为有正确认知,而不是把同伴欺凌归咎于自身。因而他们能够抵御同伴欺凌的消极影响,避免产生自杀意念。值得注意的是坚韧人格的调节模式属于“雪中送炭”[42]。这也肯定了个人积极心理资源在降低同伴欺凌等风险性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坚韧人格有利于留守初中生积极面对逆境,对当前不利处境有正确的认知,奋发图强,激发艰苦奋斗的意志,进而有利于积极信念的塑造,而不是产生自杀意念。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在未来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完善。首先,本次研究所选的留守初中生群体仅来自于福建省和河南省,样本代表性有限。在未来研究中,应该在更广泛的地区收集数据,增强被试代表性。其次,本研究主要基于横断研究的问卷调查,难以得到因果关系推论。未来研究可以采取纵向设计探讨同伴欺凌、坚韧人格和自杀意念三者之间的关系,力求从动态变化的角度探讨三者的关系。最后,本研究只探讨了坚韧人格在同伴欺凌和自杀意念中的保护性作用,在两者关系中还可能存在其他调节变量的影响,未来可以考虑父母因素、教师因素等多个调节变量的综合影响。

五、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1)同伴欺凌显著正向预测留守初中生自杀意念。具体来说,留守儿童遭遇的同伴欺凌越多,越容易产生自杀意念。

(2)坚韧人格在同伴欺凌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且属于“雪中送炭”调节模式。

(二)教育启示

本研究揭示了同伴欺凌对留守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预防留守初中生自杀意念提供参考。同伴欺凌是导致留守初中生产生自杀意念的风险因素,因此,学校、老师及家长需要给予留守初中生及时的支持,帮助他们构建积极健康的同伴关系,防范同伴欺凌的发生。此外,教育等相关部门应该大力宣传同伴欺凌的危害性,可以开展“向欺凌说不”等主题演讲,让初中生了解欺凌的形式和危害。同时,也要鼓励被欺凌的留守初中生及时寻求老师、家长的帮助。其次,坚韧人格可以缓冲同伴欺凌对留守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这也提示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地培养留守初中生坚韧人格,帮助他们在面对欺凌时依然保持乐观进取、坚韧不拔的态度,而不是产生自杀意念等消极心理。

[1] ZHANG J, JING J, WU X.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Decline in the Suicide Rate in China[J].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1 (5): 97-113.

[2] 余思, 刘勤学. 父母忽视对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自尊和希望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 36(3): 350-358.

[3] 赵玉峰. 中国青年人的自杀现状和变动趋势(2003—2015)[J]. 南方人口, 2018, 33(4): 12-23.

[4] 林琳, 王晨旭, 莫娟婵, 等. 大学生的冲动性特质与自杀意念的关系: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8, 34(3): 369-376.

[5] 李光友, 陶方标. 14~16岁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及自杀倾向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09, 25(8): 905-907.

[6] EVANS E, HAWTON K, RODHAM K. The prevalence of suicidal phenomena in adolesc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opulation-based studies[J]. Suicide life threat behavior, 2005, 35(3): 239-250.

[7] MYNARD H, JOSEPH S. Development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Peer-Victimization Scale [J]. Aggressive Behavior, 2000(26): 169-178.

[8] 黄芳, 凌辉. 留守初中生同伴欺负与抑郁焦虑的关系[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37(1): 102-107.

[9] BAIDEN P, STEWART S L, FALLON B.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depressive symptom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llying victimization and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mong adolescents: Findings from community and inpatient mental health settings in Ontario, Canada[J]. Psychiatry Research, 2017(255): 238–247.

[10] REED K P, NUGENT W, COOPER R L. Testing a path model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gender, age, and bullying victimizat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substance abuse, depression, suicidal ideation, and suicide attempts in adolescents[J].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2015(55): 128–137.

[11] MELTZER H, VOSTANIS P, FORD T, ET AL. Victims of bullying in childhood and suicide attempts in adulthood. [J]. Eur psychiatry, 2011, 26(8): 498-503.

[12] 张海芹. 农村留守学生校园受欺负状况的调查与应对策略[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7(3): 154-156.

[13] ZHANG H P, ZHOU H Z, CAO R X. Bullying victimization among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china: 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risk Factors.[J].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2019, 36(15-16): 1-17.

[14] WANG Q Q, LIU X. Peer Victimization and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mong chinese left-behind children: the moderating roles of subjective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social support[J].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2020, 088626051989 734.

[15] BELSKY J, PLUESS M. Beyond diathesis stress: Differential susceptibility to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09, 135(6): 885-908.

[16] 李永鑫, 佘凌. 人格坚韧性与健康关系的研究[J]. 心理科学, 2004, 27(6): 1512-1515.

[17] MADDI S R. The story of hardiness: Twenty years of theoriz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J]. Consulting Psychology Jour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2002, 54(3): 173-185.

[18] 白晓丽, 姜永志. 初中生坚韧人格与自尊的关系研究[J]. 基础教育研究, 2013(7): 50-51.

[19] 田良臣, 袁青.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坚韧人格与学习投入的关系—基于甘肃省三所高中的实证研究[J]. 教育科学研究, 2019(6): 33-40.

[20] 凌检妹.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成就动机的关系:坚韧性人格的中介作用[J]. 保定学院学报, 2019, 32(1): 91-96.

[21] KOWALSKI C M, SCHERMER J A. Hardiness, perseverative cognition, anxiety, and health-related outcomes: A case for and against psychological hardiness[J]. Psychological Reports, 2018, 122(6), 1-23.

[22] LI D P, ZHANG W, LI X, LI N, YE B J. Gratitude and suicidal ideation and suicide attempts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direct, mediated, and moderated effects[J].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12, 35(1): 55-66.

[23] 杨邦林, 黄瑾. 情感忽视与农村留守儿童游戏成瘾:逆境信念的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 2020(9): 74-80.

[24]王琼, 肖桃, 刘慧瀛, 胡伟. 父母拒绝与留守儿童网络成瘾的关系: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9, 35(6): 749–58.

[25] 张文新, 武建芬. 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中文版的修订[J].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9, 15(2): 3–5.

[26] 苏艺瑶. 留守儿童同伴欺负与行为问题的关系: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D]. 湖南师范大学, 2018.

[27] 卢国华,梁宝勇. 坚韧人格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8, 6(2): 103-106+160.

[28] 魏美丹. 初中生亲子沟通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自尊和坚韧人格的中介作用[D]. 福建师范大学, 2019.

[29] 王学志, 宫火良, 康晓然. 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在高中生应用的信效度分析[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 19(8): 964–966.

[30] 王堃炎, 林冰冰, 马建平, 等. 儿童期情感虐待与青少年自杀意念: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0, 28(4): 683–687.

[31] 周浩, 龙立荣. 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 2004, 12(6): 942–950.

[32] 杨邦林, 黄瑾. 同伴欺凌与留守儿童自杀意念: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和意向性自我调节的调节作用[J]. 中国特殊教育, 2021(8): 49–57.

[33] STEWART J G, VALERI L, ESPOSITO E C, ET. Peer victimization and suicidal thoughts and behaviors in depressed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2017(46): 581–596.

[34] PHILIP B, KUUIRE V Z, NIBEDITA S, ET. Bullying victimization as a predictor of suicidal ideation and suicide attempt amo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ghana: results from the 2012 ghana global school-based health survey[J]. Journal of school violence, 2018: 1–18.

[35] VAN HOORN J, VAN DIJK E, MEUWESE R, ET. Peer Influence on prosocial behavior in adolescence[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2016, 26(1): 90–100.

[36] 刘世宏, 许晓璠, 章益磊, 等. 同伴压力知觉与青少年自杀意念: 侵入性反刍和回避应对的链式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9, 27(2): 321–325+329.

[37] 聂婷. 农村留守初中生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对人际信任的影响[D]. 河南大学, 2020.

[38] WENZEL A, BECK A T. A cognitive model of suicidal behavior: Theory and treatment[J]. Applied and preventative psychology, 2008(12): 189–201.

[39] JIANG Y, YOU J, HOU Y. Buffering the effects of peer victimization on adolescent non-suicidal self-injury: The role of self-compassion and family cohesion[J].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16, 53(10): 107–115.

[40] 苏萍, 张卫, 喻承甫,等. 父母婚姻冲突、不良同伴交往对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科学, 2017, 40(6): 1392–1398.

[41] ESCHLEMAN K J, BOWLING N A, ALARCON G M. A meta-analytic examination of hardin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ess management, 2010, 17(4): 277–307.

[42] YANG B, XIONG C, HUANG J. Parental emotional neglect and left-behind children's externalizing problem behaviors: The mediating role of deviant peer affiliation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beliefs about adversity[J].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2021, 120(1): 105710.

Peer Bullying and Suicidal Ideation among Left-behind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Personal Tenacity

ZHENG Ming-juan

(Department of Student Affairs, Fujian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Fuqing Fujian 350300, China)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peer bullying on suicidal ideation of left-behind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personal tenacity between them, 937 left-behind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peer bullying scale, personal tenacity scale and suicidal ideation scal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peer bullying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ersonal tenacit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uicidal ideation; personal tenacity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uicidal ideation. (2)Personal tenacity plays a regulatory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er bullying and suicidal ideation. Moreover,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personal tenacity on left-behind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peer bullying level, which belongs to the regulation mode of “delivering charcoal in the snow”. This study helps to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peer bullying affecting suicidal ideation of left-behind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provides empirical support for the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of suicidal ideation of left-behind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eer bullying; personal tenacity; suicidal ideation; left-behind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2021-08-14

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80630)

郑明娟(1979—),女,福建仙游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心理与行为。

B848

A

2095-9249(2021)05-0097-06

〔责任编校:吴侃民〕

猜你喜欢
调节作用意念量表
英语写作评分量表研究
生态旅游景区服务场景的量表开发研究
菜市场离我只有一百步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意念修复功法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藏药对免疫系统调节作用的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差异与员工关系影响分析
城市化经济运行中的金融经济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