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报国的脚步永远不能停歇!”
——记航空工业沈飞高级工程师姚志诚

2021-03-24 00:59
国防科技工业 2021年3期
关键词:沈飞报国工作岗位

退休,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意味着“船到码头车到站”,可在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有这样一位老人,他虽然已至耄耋之年,但思考的仍是单位的工作,国家的航空事业,并且每天学习到晚上八九点钟。他,就是现年91 岁的航空工业沈飞高级工程师姚志诚。

退休30 余年从未离开过心爱的岗位

航空报国蓝天上曾留下他的印迹

姚志诚生于1930 年。他儿时印象最深的就是贴着“膏药旗”的轰炸机。姚老说:“那时最大的梦想,就是让天空中都是我们自己的飞机。”

1955 年9 月,姚志诚从浙江大学机械系铸造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国营第112 厂(航空工业沈飞前身),成为一名技术员。进厂后,他把所有能利用的时间全部用在了钻研技术上。每天早上四点就起床,晚上要学习到八九点钟,节假日也不例外。这个作息时间表他一直坚持到现在。

上世纪七十年代,姚志诚与同事讨论故障件产生原因(右二)

1964 年,由于车间生产的27CrMnSiNi2 钢的随炉试棒,在做力学性能测试时断口呈冰糖块状,性能不合格,产品不能交付。姚志诚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并反复验证,得岀加铝量太多的结论,问题很快得以解决。

1971 年,已出厂的90 余架歼6 飞机由GC-11 钢制成的九框零件被发现有冷脆倾向,有关部门主张将其拆下。姚志诚通过查资料、做试验,断定此框对使用安全是有保证的。最后,他的意见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注下得以通过,不仅使国家免遭巨大经济损失,而且为新材料的应用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在此后近20 年时间里,姚志诚以其精湛的技术和理论分析,多次解决了歼击机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他先后荣获沈阳市、辽宁省及航空工业部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1997 年还获得了国家“航空用40CrMnSiMoVa 钢”发明奖。

1990 年2 月,姚志诚到了退休年龄。社会上一些单位向他投来了橄榄枝,但他拒绝了外单位的高薪聘请,主动提出继续留在工作岗位上,不计报酬,只做奉献。为期五年的延续期满后,他又以返聘方式干了三年,才正式退休。

即便如此,他依然舍不得自己孜孜追求的事业。他说:“我的年龄大了,能在工作岗位继续工作的时光已经不多了。我要在有生之年,在攻克冶金难关方面尽一点儿我的微薄之力。”

2013 年秋,姚老腿部意外骨折。自发前去看望的“弟子”们却被眼前的一幕感动了:病房里,这位垂暮老人正伏案翻译着关于“氢脆”问题的外文经典论著。译稿上密密麻麻的隽秀小字,写尽了他对航空事业的信仰与热爱。

“‘氢脆’问题,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问题。这本书是俄国人译英国人的,我没有找到原版。要是找到的话,我就可以译原版了,原版能保留最大程度的客观性啊!”他谈起业务滔滔不绝,即便伤病与疼痛也无法遮掩他眼里透出的光。

经常有人劝姚老,你已经退休,凭你的技术和在冶金方面的权威,找个挣大钱的机会还是可以的,何必每天到单位来?姚老却说:“在我喜爱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作为一名老同志,帮助青年同志是一种乐趣。只要我头脑清楚,腿脚能走,我就会来单位。我不要工资,只要给我一套沈飞的工装,我就愿意一直守在这里。只要看到‘金相室’三个字,我的心里就热乎了!”

从家到单位,这段2 公里的路,姚老已经走过了34000 多次。如今,他每走一步都那样艰难。可他不改当初,依然坚定、质朴。“只要还能走得动,就一定会再次踏上这段路——航空报国的脚步永远不能停歇!”姚老说。

猜你喜欢
沈飞报国工作岗位
张容诚:游子绵薄力 报国寸草心
51岁外卖大叔给700万骑手办春晚
顾诵芬:志在蓝天航空报国
以航空史编修筑牢航空企业文化根基的实践与研究
基于工作岗位分析的课程建设探讨
同心同向 谱写留学报国新华章
一家四代都是航空人工龄累计已达700年
开年珠宝小惊喜
去年中国有438名公安民警牺牲 平均年龄46.3岁
真心可笑的办公室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