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王锡良先生画像

2021-03-24 05:47钟莲生
景德镇陶瓷 2021年1期
关键词:瓷画潘天寿名利

钟莲生

我虽然没有机会给艺人王锡良先生画过头像,也许是机缘未到,所以,也就先用文字给王锡良先生画个像。

“艺人”,“先生”。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我对王老有点大不敬。然而恰恰相反,我一向不喜欢那些虚头巴脑的头衔,总觉得那有吹牛夸大其实之嫌。在一个充斥着吹嘘和自我膨胀的世界里,觉得自己显然有点格格不入了。但没办法,七十多年都是这么过来的,改也改不了,只愿如实说话。

说王锡良先生为“艺人”,在我看来既没褒,也没贬。看看港台那些耀眼的明星,都被称之为“艺人”,不是很真实的吗?在我看来,能被称为“先生”者,在文化界大概也只有胡适、鲁迅、季羡林……等。女性中,也只有林徽因、杨绛、资中筠等可称之为先生。至于画家中,在我心中也只有徐悲鸿、潘天寿、林凤眠、黄宾虹等有“先生”的地位。因为“先生”者,师长也,我认为是崇尚的。我称艺人王锡良为先生,至少我把他作为我的师长。

王锡良先生常常吊在嘴上有句话:我只是画瓷器的手艺人……,他真是个手艺人。你看他从小就跟着他叔父王大凡学画瓷器,为的是学一门手艺谋生。这不就是做手艺吗?所幸的是王大凡是“珠山八友”之一,景德镇画瓷的名家,因而他有了进一步自我深造的机会。加上1955年,他能跟着师傅进入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继续画瓷,因而就有了一个由学徒,进而到工匠,艺人,再到陶瓷美术家这样的瓷画家的蜕变。这种条件的获得,既有机缘的因素,也有自己内在的定力,勤奋,刻苦和才华。因为有同等机缘的人是大有人在,为什么其它人成就不了自己的“手艺”—专业?而唯独王锡良先生能够?除了以上所说的因素以外,还有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特质:他有着超乎常人的格局,通透和质朴—淡泊名利。

名利之心,人皆有之。古往今来,追名逐利,大概是一种人性使然,尤其是在一文艺圈子里,其追逐之激烈,也比比皆是。但就在景德镇这一个陶瓷艺术商业圈子中,其角力的程度,办法之多,手段之高明,也算够“热闹”了。是可谓“高人”“能人”“英雄”辈出。唯独王锡良先生“幸运”,他是自然而然的,不费力气的获得了许多殊荣。这固然有时代的嘉许,但更多的是他的淡泊,淡泊名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还真不简单!

王锡良先生当然不是圣人,可以做到“全无”名利之心。但他在名和利的面前,可以迁就,可以姑息,可以“算了”。比如有些极其精明的商人,对王老先生就是死绕硬缠,在低价中买到不少王老先生的作品……。锡良老先生是“玩”不过这些人的,于是只好算了……所以他身边也就留不住什么作品的。在名和利的面前,他需要放弃许多争执和争夺;需要放弃许多地位和虚荣;需要放下许多欲望和诱惑……。

但是有一点王老先生是紧紧抓住不放的,那就是对艺术本质的追求。这是他一生数十年中,从来没有松手的地方!也就是说在名利和艺术追求面前,他选择的是“艺术追求是他的生命;名利,随便吧。”当然,王锡良先生的艺术追求不是要创造一个什么伟大的目标,或什么能“震撼”人的宏篇巨幅,而是在每一点,每一滴,在这些点点滴滴的积累中,让自己画的每一笔怎么脱俗。因为瓷画就是一片大俗的汪洋大海—它面对的各个阶层的社会民众,这其实也无可非议。但要脱俗,能让社会精英层接受,这可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中国画数十万,超百万的画家队伍中,能真正脱俗的有几人?数万人的瓷画队伍中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王锡良先生幸运的是在50年代,他能在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工作。50年代陶研所分配来了各大美术院校的毕业生从事陶瓷艺术工作。因此写生,便成了陶研所的一股学习风气。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学徒出身的工匠艺人王锡良,很快接受了这种氛围,从此开始了贯穿一生的长期写生。他本是学人物画的,但他就运用人物画的造形能力长期进行他所钟爱的山水画写生。他无数次的跑遍了南方各个名山大川,尤其是黄山。黄山的奇松,奇石,奇云,让他深深的感动了。他通过长期写生的概括、提炼、去芜存菁,对黄山的奇松,奇石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松的老扎、坚韧、顽强的生命力、造形的千姿百态,并通过他夸张、概括所呈现的气势和精神以及他对历代画松大家的悉心研究,便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松的造型。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之为“锡良松”。我看过当代和历代许多画松大师,甚至是潘天寿先生画松,都还是从传统到新传统,没有看到过能象王锡良先生的松的造型,有如此的生动,老扎,古拙和雅气,“锡良松”造型、画法的生动,松快和随意,用笔的天真烂漫,是可谓前无古人,即使当代画家潘天寿、关山月、黎雄才、钱松岩、梁树年、张宝珠等画松名家,所画之松也无人能出其右。虽然瓷画和国画不同,但在造型,笔墨的生动性等审美的特性上,是极其相近的。也就是说王锡良画松,千古一人而已。至于他画山石,他也在黄山写生的基础上,结合了传统的画法,也创造出了他灵动的造形和笔法,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

风格,是一个画家的灵魂和标志。风格,也是长期磨炼自然形成的,因此,它能彰显人的独特的个性。风格,不是你心血来潮灵机一动,或受了某些画,画派的影响突然生发的。因此,风格没有任何做作的痕迹。那些一夜想出一种“风格”来的画作,除了摹仿和抄袭外,只是自欺欺人!王锡良先生瓷画风格的形成,正是他数十年如一日,长期坚持写生,学习传统,学习他人之长,经过独立思考,悉心揣摩,千锤百炼,才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面貌,并能在古今中外画家中独树一帜。这种创造性,创造能力,除了天份外,还有他长期的执着,坚忍,勤劳的品格所至。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能淡泊名利,终生醉心于绘画,因而成就了艺人王锡良成为中国美术界的先生之一,并且是有当之无愧的实力和成就。

《黄山松》国画/作者:王锡良

王锡良先生终生醉心于绘画的艺术追求,堪为后辈们的楷模。对于一些醉心于名利追求者,应该成为一面镜子。陈丹专曾经有一段颇有深度的论述:“艺术史就是一部大规模的艺术淘汰史……。”的确,民国时期名动一时的吴湖帆,贺天健,1949年以后首任北京画院院长的陈半丁,岭南画家关山月……,曾经地位多么显赫!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只剩下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林风眠……。只留下那些风格突出,创造性炯异的生动画作能流传于世。王锡良先生能誉享瓷都和中国美术界是为正果。

猜你喜欢
瓷画潘天寿名利
基于意象思维的瓷画龙江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
读潘天寿《雨后千山铁铸成》有感
宁海县潘天寿中学
修心
阎戈 名利对我没有吸引力
吴昌硕与潘天寿的忘年交
蒋晓贝瓷画艺术作品
瓷画猫系列作品
王清丽瓷画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潘天寿全集》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