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仁发(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
瓷器文物在历史进程中极易受到损害,其中图案纹饰的损害主要表现为缺损。缺损又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瓷器本体缺损,即瓷胎部分的缺损,导致该部分图案的完全缺损;二是磨损和侵蚀(光、湿度、盐分及其它化学物质等的侵蚀),磨损对釉上彩和釉下彩的图案纹饰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缺损,釉上彩的磨损损害状况比釉下彩更为严重。由于釉下彩受到釉层封护的保护,侵蚀主要对釉上彩破坏性比较大,其常见的损害为颜色剥落、变色、挥发等,导致图案纹饰缺损或模糊不清。图案纹饰的缺损对瓷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带来很大挑战。本文试以景德镇瓷器为例,从不同历史时期瓷器图谱的收录整理、同类器物图案纹饰的比对复制、同时期图案纹饰特征比照复原等三个方面浅谈瓷器文物修复中缺损图案纹饰的补全办法。
根据现有考古发掘资料显示及文献印证,景德镇生产瓷器的历史最晚在唐代就已开始了。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曾写过一篇《代人进瓷器状》,证明了唐代时期景德镇地区的瓷器已相当不错。清雍正十年(1732年)《江西通志》上说:“唐武德二年(619年)里人陶玉献假玉器,由是置务设镇,历代相同,宋以奉御董造。”清乾隆《浮梁县志》所记是:“新平霍仲初制瓷日就精巧,唐兴素瓷在天下而仲初有名。”清人蓝浦《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上述这些记载,说明唐时景德镇已有瓷器烧造并达到一定水平。
图1
2012年11月、2013年3月,景德镇境内的兰田窑和南窑遗址的考古发掘,出土了不少中晚唐时期的瓷器,印证了文献中关于景德镇在唐代就开始生产瓷器的记载。
唐代景德镇瓷器主要属青瓷系(遗址发现极少晚唐至五代的白瓷和青白瓷),素面无纹。景德镇窑在瓷器上刻划、绘画的图案纹饰主要是从宋代开始。
图2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以刻花、篦点、篦划和印花装饰来增强艺术感染力,常见图案纹饰有婴戏图、花草纹、龙纹、荷塘鸳鸯等(图1)。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还有以褐彩点染的装饰技法,其图案纹饰通常不具有确定性,主要为一笔点在釉面上自然晕散,少量可见梅花形图案。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开启了景德镇瓷器绘制图案纹饰的先河,内容相当丰富,一是以整幅图画为主题,主要分为人物故事图(多见于大罐、梅瓶及玉壶春瓶)、鱼藻图(多见于大罐和大盘)、莲池及莲池水禽图(多见于大盘、大碗及玉壶春瓶)、庭院花鸟、芭蕉竹石图(多见于大盘、大罐);二是动物纹,以龙纹(云龙、海水龙)为主(多见于大罐、大盘、玉壶春瓶、梅瓶、扁瓶、双耳瓶等),亦有凤凰、孔雀(多见于大盘、梅瓶、玉壶春瓶、大罐、执壶)、狮子(菱形玉壶春瓶)、天马(大盘、大罐等)、麒麟(大盘、梅瓶、扁壶等)、虫草(梅瓶)等;三是花草纹,以缠枝牡丹及缠枝莲使用最多(多见于大罐、大盘、梅瓶、高足豆等)(图2);此外有串枝花(高颈瓶、玉壶春瓶及执壶)、灵芝(匜)、摩羯文(缽)等。元青花小件器物则多用折枝菊及缠枝菊纹。
元青花的辅助纹饰,主要用在器物的口部、底足部,在器身上往往用来间隔几组主题纹饰。辅助纹饰在穿插间隔中、在边沿部位服务于主题纹饰,使整体画面过度缓和、完整充实,繁而不乱,极好地衬托了主题纹饰之美,从而使自身也成为器物中不可忽视的亮点。辅助纹饰应用最多的是缠枝花(牡丹、莲、菊等)、仰覆莲瓣纹、水波纹、弦纹。此外,杂宝、回纹、蕉叶、连续斜方格纹、云纹、钱文、变形钱文、朵莲、缠枝石榴、缠枝海棠、串枝花等。元青花瓷还多见利用如意头形、菱形来勾勒开光线条。
景德镇明清官窑图案纹饰更加规矩有度(民窑瓷器除外,但同一类型的器物上所绘制的图案纹饰都有章法可循),由宫廷画师打好样稿后交由御器(窑)厂瓷工照样稿画瓷。每个朝代的图案纹饰都有典型的特征,人物纹除人物故事外还有仙道、福禄寿星、高士、仕女、婴戏等;动物纹中作为代表皇家形象的龙凤纹是最为常见的图案纹饰(图3)(图4),还有鹤、鹿、狮、鱼、麒麟、海马、蝙蝠、孔雀、各种鸟等;花草树木瓜果纹有牡丹、莲花、玉兰、芙蓉、菊花、三茶、忍冬、卷草、松竹梅、林芝、佛手、桃、石榴、柿子等;吉祥纹饰有八吉祥、暗八仙、山岚海水、锦地绘花、宝相花等;辅助纹饰有莲瓣纹、焦叶文、回纹、弦纹、斜方格纹、如意云头纹、海水江芽纹、璎珞纹等(图5)(图6)(图7)。
图3
图4
一是影像采集,即对瓷器文物的拍照,利用业务工作、参观博物馆展品和其它接触瓷器文物的机会,多摄录照片、影像,按时代、类别等分门别类保存。
二是收集各种有关的图录,如文博、院校、专门研究机构、拍卖行出版的相关图录、图稿,按时代归类存档。
要经常翻阅整理好的图谱,熟记各时代不同门类图案纹饰的特征,做到面对瓷器文物缺损部分的图案纹饰时,能准确地找出相关的图谱比对、比照,为修复工作提供依据。
有同一种瓷器文物实物比对的,用蒙描纸(拷贝纸)覆盖在所需提取的画面上,用铅笔描摹图案纹饰的轮廓。描摹出所需图案纹饰的轮廓后,用细针沿着蒙描纸上的轮廓按一定的间距轻轻刺穿。然后将蒙描纸覆盖在待修复瓷器文物的修复面,用料笔蘸相应的颜色沿着蒙描纸上的轮廓轻轻地描一遍,这样颜色就会顺着针孔渗入到修复面上。注意蘸颜色时只能蘸少许,防止渗透的颜色在修复面晕散。揭开蒙描纸后,修复面待绘制的图案纹饰的轮廓就已经形成,保证了画面的客观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再正式开始绘制、修饰缺损部分的图案纹饰。
图5
开始准备绘制缺损部分的图案纹饰时,先对瓷器文物的整体画面做分析,判断出具体是什么时期(接收待修复的文物时已断代,这里是指更加具体的时间,比如明早期、明中期、明晚期,或是具体哪一朝,如明洪武、明空白期、明万历、清康熙、清雍正、清嘉庆等)、什么类型(如人物、花鸟、山水等)的图案纹饰。根据判断,调阅图谱中相关的图案纹饰进行比对。比对确定后,将所选取的图案纹饰根据瓷器文物缺损部分的大小按比例进行放大或缩小后打印或复印出来,然后用蒙描纸覆盖在打印或复印出来的图案纹饰上进行描摹。描摹出轮廓后,重复上述实物对比复制的方法将所提取出来的图案纹饰复制到待修复瓷器文物的修复面上即可。
在实际修复工作中,不可能收集到所有瓷器文物图案纹饰的图谱,总有一些无法找到的相同的瓷器文物或是其图谱。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大量的比照分析来解决问题。
通过研究大量同时期瓷器文物的图案纹饰特征,根据待修复瓷器文物上尚存的图案纹饰之画面内容和风格、结构、层次关系、运笔变化等,对缺损部分的图案纹饰进行相近风格的延伸创作,直至复原出风格基本相近的图案纹饰。复原后的图案纹饰要求能与尚存的图案纹饰融为一体,风格相近,欣赏时顺眼、不突兀。
由于修复工作者个人或局部资源一定的局限性,在缺损图案纹饰补全中的比照复原环节,难免会出现一些误差或错误。比如,受条件限制,修复前无参照标准,而在完成修复工作后,经过一定的时间,也许会发现相同瓷器文物的完整实物或其影像图文,通过再次对比,很有可能会出现一些误差甚至是比较严重的错误。
因此,这就有可能涉及到该瓷器文物的更正式复原。对于误差较小不影响整体风格的,可以继续保持不变。而对于误差较大甚至是明显错误,将会影响文物的历史信息和艺术效果的,则应进行更正式修复。找到参照标准后,更正式修复的方法和步骤与比对复制一样。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知,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所使用的材料和方法一定要具有可逆性和可再操作性,方便未来的更正式修复。
总之,对瓷器文物缺损部分的图案纹饰补全,要求修复工作者要掌握瓷器文物大量的图谱和影像资料,了解相应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装饰工艺特征,做到非常熟悉相应时期瓷器文物的图案纹饰,这样才能通过比对复制或比照复原的方法较好地补全瓷器文物缺损部分的图案纹饰,从而恢复文物应有的原貌,让文物真正的活起来。
图6
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