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佳旭 刘艳玉 刘奎海
摘要:少年强,则国强。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关乎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培养成效,体育教育在高校教育事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然而,在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时代,关于如何推动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各高校尚处于探索阶段。高校体育事业要取得进一步发展,既要向外借鉴,也要向内继承。只有将中西体育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吸收其中的精髓,才能让高校体育教育事业永葆生机。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融合策略;
引言
传统文化是由各民族创造并传承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文化形态,大致包括了先秦诸子之学、中医理念、民族音乐、民族体育等十几种类型,具有包容性、实用性和丰富的人文性。传统文化融入体育课程是当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实践的重要内涵,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强调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传承中华文脉。
一、中华传统文化交融及其对体育教学变革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文化,这其中也包括体育文化。以往体育教学对民间体育文化的借鉴吸收多集中在汉族体育文化,形式各异、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相对来说重视不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在文化内涵和形式上大多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将其与汉族体育文化融合,构建更加完整、优质、特色鲜明的体育教育内容体系,对于现代化高校体育教育多元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域相对固定,民族聚居,与外界交流少,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与社会文化。例如少数民族的舞蹈、竞技比赛、节日活动等,许多都以体育运动的形式呈现。如蒙古族的赛马、摔跤,京族的竹竿舞,瑶族的踩独木,苗族赛龙舟,壮族的板鞋竞技,满族的骑射等,有些已经被列入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项目,成为现代体育运动盛会中独具风采的运动项目。当前,民族融合趋势进一步加强,我们能欣赏到更多少数民族的体育运动文化,这些体育运动文化或以本来面目大放异彩,或在民族体育文化交融中被进一步创新改进,成为更具运动性、娱乐性、观赏性的体育运动,极大丰富了人们的体育运动生活。
二、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与传统文化脱节,挖掘转化力不够
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对传统文化的呈现尚处于初级阶段,仅停留在开设一些特定的课程层面,对传统文化甚至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不够。调查显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掌握情况较弱,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挖掘略显不足,视野较窄。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直接开设传统文化必修选修课程,二是在不同的学科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理念思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则通过更为形象的身体教育来实现知识的积累。但目前高校还缺乏对传统文化开发挖掘的优良环境,主要表现在体育教学模式单一、内容集中于球类、田径类的现代体育。究其缘由有二:一是现代体育和体育教育对竞技成绩的追求导致传统文化难以在专业课程中生存,并且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大多承担着表演的任务,与专业课程“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格格不入,最终失去了生存的根基。二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对传统文化的内涵挖掘不足。许多课程谈到融入传统文化,大多是以理论形态安插在课程绪论部分,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涵。特别是对传统体育项目的理解,过分注重体育运动的细节抑或忽视体育项目的情境,导致传统文化不能转化为真正的体育课程。因此,要实现弘扬与集成传统文化的目标,应根据课程特点渗透融入,将重点放在课程的建设上,通过课程体系的不断改革与完善,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
(二)文化体育资源不足
高校体育资源是指为保障高校体育拓展训练正常展开而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資源,包括日常体育训练中的各种体育设备器材、运动场所、图书资料等,体育资源是开展高校体育拓展训练的基础。近年来,高校规模不断扩大,而投入的体育资源的增长率远远赶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不利于高校体育拓展训练的发展。首先,当前各大高校体育训练的固定场所大多被田径、篮球等传统体育课程占用,导致当前高校的社团体育拓展项目缺乏固定的活动场所,而向校内外租用公开场作为固定运动场所则又大大增加了社团的资金压力,不利于其运动的正常开展。其次,高校体育拓展训练是基于学生个性化需求促使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更好地发展,而当前大多数高校普遍未正确认识拓展训练对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因而未重视体育文化的发展,导致大多数高校体育文化资源严重不足,与体育拓展训练相关的图书资料短缺,不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体育拓展训练的实效性。
三、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实施路径
(一)提升教师传统文化教研能力
首先,增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师文化自信。长期以来,受西方文化冲击,存在“崇洋媚外”“数祖忘典”“外国月亮比中国圆”的现象。我国急需一批“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传递传统文化”的专业教师。其次,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师教研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主要指教师对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教材编写、教法探索、考试评价的能力。于体育教育专业而言,培养的是未来的体育教师,专业教师的教研水平直接影响师范生的教研能力。因此,专业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通过自身举手投足间的传统文化魅力影响学生。最后,“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重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师能力提升。
(二)推动体育教育的课程思政改革
课程思政是高校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塑造学生过硬思想政治素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创新手段,但如何将体育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合一直是一大难题,而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入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契机。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修身养性”,这在某种程度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不谋而合,也就是说,体育教育本身即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分。以此为突破口,将体育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则顺理成章。在实施体育教育思政改革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对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内核与新时期思政教育的目标进行充分阐释,并在实践性教学中坚持贯彻;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强调两者的联系与区别,要以适当的创新形式将两者有机衔接起来,构建新的符合时代发展的体育教育内涵,突出体育教育在实现人才素养全面塑造过程中的作用。
结束语
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体育教育革新的出路,即从民族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融合中华传统文化长处,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课程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理念、教学队伍、考核模式等进行创新重组,深入挖掘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内涵精髓,在体育教育领域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发展,设置更加科学、多元、系统的体育课程,推动现代高校体育教育的革新升级。
参考文献
[1]张艳,赵忠伟.民族传统体育融入我国高校公共体育的价值、问题与对策[J].教育科学,2020(6):34-39.
[2]崔乐泉,陈沫.基于体育教育视角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2):35-44.
[3]王和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大学生体育健康教学模式中的融合与发展[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9:18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