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汪曾祺的散文创作是有区别于其他作家的,题材具有生活化色彩,题材内容不求深刻,唯重和谐,聚焦生活中的平淡;其散文语言具有平常化色彩,读来朴素有味,富有弹性,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感;结构具有诗意化色彩,模式不拘一格,风格随意灵动,使日常生活审美化;内容具有人文性色彩,凸显出风土民俗和人文情怀,深植传统文化之根;最后是其散文的内涵思辨性,有着一种超然之态,文本风骨纯粹,具有以文见人之真品格。下面笔者将通过读者视角来浅析汪曾祺散文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汪曾祺;散文;艺术特点;文学接受
引言
汪曾祺的散文总体风格是具有生活气息,语言上朴素纯真,风格随意灵动,其中还内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因素,具有思辨性。因此对于汪曾祺散文作品的研究具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下面将从五个方面对其散文基于读者阅读视角的艺术特点展开分析。
一、题材生活化:不求深刻,唯重和谐,聚焦生活中的平淡。
从题材上看,汪曾祺的散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写人,一类记物。汪老喜欢自然中的花鸟鱼虫。这种喜欢也滋伸到他的散文作品当中,他的散文处处能体现出自然与生活的身影。他的散文所涉及到的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让人能感受到真实的、亲切的生活,让人读起来总是轻松的,带给人的也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您可能会问为何喜欢这部作品?我觉得这要从本书的作者说起。第一次接触汪老的作品并不算很久远,很有趣的是,第一次读汪老的作品竟然是在是在高三的语文卷当中,或许之前读过却没有太大印象。我记得好像是关于“豆汁儿”的一篇文章,当时对于这篇文章最大的感受就是“接地气儿”,给我一种很平淡的感觉,这是我读其它文章的时候所没有感觉到的。
二、语言平常化:朴素有味,富有弹性,天人合一的自然感。
再来说说这部作品带给我的感觉。首先作品的文章长短并不一致,写葡萄可能八九页,写桃儿和杨梅不过三行,可能是汪老爱吃葡萄,不爱吃桃儿和杨梅吧!其次文章与文章之间并无具体联络,前一章还在说香蕈“顷刻下肚,意犹未足”,翻一页便蒸起了年糕,搓起了圆子;虽说是写“人间草木”但却独用一章来记述来写沈从文、金岳霖、吴雨僧、闻一多的故事,我始终也未曾明白为何会平白无故在闲适之中插入这样的几件往事,不过倒也是蛮有趣味,要说是像吃腻了肉宴时的开口小菜,倒不如说是像糠咽菜过后的“开油荤”,这样比喻或许也不太恰当吧。
写自然景色的作品有很多,有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又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但这些大多在于体现美与趣味性,而能像汪老这样纯写实的怕是少见。就拿汪老笔下的“葡萄”来讲,见不到“满筐圆实骊珠滑,入口甘香冰玉寒”这类的纯美文风,只见得“四月浇水、五月喷药、六月打梢”这样的实在而又质朴的语言,倘若没有耐心去养护、观察,没有对生活的热爱,是无法写出这样朴实而又真挚的文字来的。
再如“菌小谱”这一节,我实在是相信,汪老绝对先是美食家,再是作家。简简单单的几笔,便将色、香、味一一呈现出来,“未见其菜,却闻其香”成了我在读这篇文章时的最大感受!
关于美食的描写,文章中还有很多:王致和的臭豆腐、昆明的核桃糖和糖炒栗子、哈萨克的马奶子和手抓羊肉……甚至是炒食的梧桐籽。在读到这些关于美食的描写时,我渐渐地感觉汪老不单单是在写美食这一样,而是通过这些富于地方色彩与民族文化的美食来进行回想,有几分怀旧的韵味在其中,借物抒情,喻情于美食当中,多了几分不同寻常,便正如汪老喜爱美食这一言,这部作品的文字是有烟火气的,是从人间烟火中慢慢溢出的文字,离不开升斗小民。
三、结构诗意化:不拘一格,随意灵动,使日常生活审美化
再就是文章对于景物的描写,依旧是有情融于其中。看见秋海棠,想起了总会想起母亲去世前曾住在这里;看见了橡栗,便想起儿时在学校里的故事;看见了梧桐,就会想起来捡梧桐叶来“磨墨”……这些让我想起了一段话:那些老人总愿意在夕阳之后,坐在凳子上,注视着些什么,是因为一花一木、一砖一瓦都留下了回忆!我想汪老也是如此吧,每一处“人间草木”都是最为美好的回忆。
这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天山行色”,这其中饱富新疆哪种异域之美。汪老的文章字里行间都是“美”,而这一节我觉得尤美,这里的“美”并不单单是景色美或是笔法美,而是所读到之处带给你的那种感觉,或是清凉,或是浓郁,无论是什么样的体验,都是“美”的。无论是南山塔松“叶片片片如新拭”,天池雪水“终年盈满、蒙蘙披纷、草木华滋”,伊犁河水“浅绛依稀、荡荡洄洄”,还是果子沟“细草丰茸、巨浪铁灰”,大戈壁“一望无际,满目蚁秷”,唐巴拉牧场“水草丰美、牛羊遍地”……汪老笔下的这些地方都是色彩鲜明的,所带给读者的感觉是直接明了的,简单的几笔便勾勒出一个地域的特点,而这些地域之间,各样的特点又全然不同,相辅相成,凝汇在“美”这一点上,达到了人与自然,人与世间草木亲密接触,互为融合的最大特点。
四、内涵思辨性:超然之态,风骨纯粹,以文见人之真品格。
汪老曾经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打为了右派人物,发配到农科所去流放改造。想想那个年代,有多少人因文革而不堪受辱而冤痛离世,而汪老却并非如此,他的文字并没有像别人那样凄苦,仍然把他劳动的地方写的那样美,《人间草木》处处是对劳动的热爱,对自然的尊重,一言一语都给了我一种淡淡的暖意,一个一个的小短句里面融入的是温暖与敬意。汪老爱的是人间的一草和一木,爱的是人间的温暖的岁月。
或许我对前面独用一章来记述来写沈从文、金岳霖、吴雨僧、闻一多的故事的疑惑有了一点头绪,这些是他的老师、朋友、同事,是一份情怀与深深的怀念之情。无论是老师还是恩师,都是他人生当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尤其是对于沈先生葬礼时的描写,简简单单的几笔,却道出了汪老心中对于恩师过世莫大的悲痛。就是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把他一声的经历体现出来,又非常值得回味。
五、内容人文性:风土民俗,人文情怀,深植传统文化之根。
我们现在再来看汪老的散文会有一种奇妙的轻松感,这是很难得的。我们现在的的确确是被太多太多的电子、网络、社交、任务、压力困在了圈子里,其实我们也可以在平时多出去走走看看,并非是要是多么著名的名胜古迹,也并非要是多么壮美的名山大川,去楼下赏一赏花,去公园散散步,去村子里溜溜弯,去野外去爬爬山,无论是哪种方式,都是在提醒自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读完了汪老的《人间草木》,我更加怀念儿时的那段时光,那时的天上铺满了星星,春天是爷爷嘴里的柳笛,夏天是奶奶手里的艾蒿,秋天是口中的甜桿儿,冬天是枕下散着老黄泥土香味的火炕……是端午的鸭蛋,是除夕的饺子,是龙抬头的煎饼,是九月九的芸豆包……
综上所述,就像有人评价汪老所说的那样:“他的一切都是充满烟火气的生活。”汪老以不同的身份穿梭在人间生活当中——读《葡萄月令》,让你觉得他像一个有经验的农人;读《菌小谱》,让你觉得他就是一个熟懂人间烟火的食客;读《端午的鸭蛋》,又会让你觉得他像是一个能说会谈的“美食博主”……无论是怎样的角色,怎样的题材,总归是不离开日常的生活。在这生活当中,有欣喜、有乡思、有感激,有着对生活颇为丰富的情感。
参考文献
[1]何月晖吕颖.《民俗散文的地域性审美文化审视——以汪曾祺、郭文斌散文为例》[J].名作欣赏.2021:(23).
[2]林宇琪张和群.《寻常最难得——读汪曾祺<人间草木>有感》[J].散文百家(理论).2021:(01).
[3]张培培.《从<葡萄月令>看汪曾祺散文的风格》[J].学语文.2020:(06).
[4]钟妮.《论汪曾祺散文集<人间草木>的如画性》[J].智库时代.2020:(06).
[5]毕亮.《汪曾祺:人间送小温》[J].湖南文学.2020:(02).
作者简介:曲洪锦(2001.04-),男,汉,辽宁省瓦房店市人,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