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百年回顾与展望

2021-03-24 10:52赵景峰赵沙俊一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9期

赵景峰 赵沙俊一

摘要:一百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了举世瞩目的跨越发展,从最初的革命建设开拓期到最后的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我们党在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做出了正确的领导和制定了适合国情的方针,带领亿万农民走出来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之路,历史经验弥足珍贵,本文对建党百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取得的成效进行回顾,总结和归纳我国农村发展的历程,并对未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思路进行展望。

关键词: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发展历程;巩固脱贫成果

我国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农业文明古国之一,千百年来,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支柱产业,农业、农村、农民所构成的“三农”问题是一个经济问题,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农业生产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带领亿万农民走出了一条前所未有、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之路,历史经验弥足珍贵。

一、1921-1949年新民主革命时期,农村经济基础发展

中国千百年的封建制度,使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广大贫苦农民受地主劳役和商人盘剥,我党为解决农村农民问题,在不同的阶段制定了相关的土地政策,始终坚持着保障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以农民作为土地政策制定、演进和实行的中心。

在大革命时期阶段,农村的土地政策主要以减租减息和限制田租为主要特征,进一步实现耕地农有。1925年《中国现时的政局与中国共产党的职任议决案》中提及,在过渡时期农民有着减租、减税的要求。同时在《土地问题议决案》中指出农民斗争的起初是反抗来自土豪乡绅的压迫,进行减租减息、抗税等。土地革命时期我党的土地政策为我党在中国革命中开辟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同时我党也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找到了适合中国革命发展的新道路。

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领导人切实考虑农民利益,结合现实国情,开始着手改良当前的土地政策。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正式提出了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战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随后在各个根据地兴起了减租减息的群众运动。延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和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为了更好的联合全国各个阶级共同参与到救国图存的运动中来,协调各个阶级的基本利益,为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和争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解放战争爆发,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对获得土地有着强烈的愿望,1946 年中共中央在《五四指示》中將土地政策由减租减息变为“耕者有其田”,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皮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人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以农村建设和农民运动为重,他们的积极探索使得世代受压迫的广大的苏区老百姓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解放了当时的生产力。

二、1949~1958 年的农地制度、农业经营方式和集体经济初步发展

在这个时期,农地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农业个体规模经营转变为集体大规模经营、农村集体经济初步发展。当时的中国是典型的落后的农业国,农地实行的是以地主所有制为主体的私有制,大多数农民无地或者少地,农业经营方式主要是个体小规模分散经营,没有大规模机械化集中耕种,这正是旧中国一穷二白、农民被剥削和极度贫困的主要经济根源。

为了改变 “耕者无其田”,农业落后、农村和农民贫穷的状况,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全面的土地改革,我们党把地主和富农的土地无偿分配给了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使劳动光荣成为风气,大幅度改善了农民生活。土地改革是一场伟大的生产关系变革,成为中国农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奠基石。

1953 年,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在借鉴苏联建设经验、实践马列主义的理论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 我们党在农业问题上的根本路线是,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是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和电气化。” 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即先组织亿万农民群众实现互助合作,后通过机械化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升。

三、1958~1978年农地集体所有制、农业集体经营,农村集体经济有所发展

人民公社制度的建立,改变了几千年中国农村无组织、贫富两极分化的状况,促进了包括社队企业的非农产业在内的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实践的深化,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的人民公社制度的缺陷也逐步暴露出来。

人民公社体制虽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把集体经济稳定了下来,并保障了农村的各项建设,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城市的发展,在一个历史阶段中把国家与农民、集体与农户的关系确定下来。

四、1978~2012 农村改革、废除人民公社、坚持农地集体所有制、实行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制,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为了适应当时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基本状况、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调整或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势在必行。这个时期的农地集体所有制和家庭承包经营制克服了人民公社制的缺点,适合当时农业生产落后的现状和特点,使农民拥有了比较充分的自主权,有利于农户增加农业投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使农业生产适应市场需求,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伴随着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农民拓宽就业渠道和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1991年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明确提出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必须长期保持稳定,并不断充实完善,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基本制度也正式确立,带动农村经济实现了近10年的快速增长。

进入新世纪后,我们党以“多予、少取、放活”为指导,推进城乡一体化、农民减负增收等各项农业农村改革事业,各地政府加快培育、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更加重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在 2006 年全面取消了在我国已经延续千年之久的农业税。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首次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理念,围绕农村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多个方面强化管理,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五、2012~至今的农地集体所有制、实行农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农村集体经济加快发展

2012 年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也进入了新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经济转型期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我们党提出全面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将改革作为解决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矛盾的根本出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同年,农村宅基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正式进入试点阶段;2015年继而推出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探索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试点;2016 年坚持农村承包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三权分置”得到正式确立。一系列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措施的推行,使得我国农村集体资产活力得到有效释放,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破除了体制障碍。

2017 年党的十九大召开,“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七大战略之一被提出,成为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要坚持以实干促振兴,遵循乡村发展规律,规划先行,分类推进,加大投入,扎实苦干,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这是新的历史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将呈现加速发展。党中央提出的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任务已经完成,2021年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党中央把“三农”工作重心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百年来,我国党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彻底摆脱了几千年封建统治对农民的掠夺和剥削,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把几千年来被束缚和禁锢的农业生产力彻底地解放出来,这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深入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对推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回顾历史,我们党在农村工作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不忘初心,不断探索,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

参考文献

[1]陈钢.对井冈山斗争时期与现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审视与思考[J].领导之友,2016(05):76-80.

[2]孔燕. 論延安时期毛泽东的经济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宋宇,孙雪.建国70年农村集体经济实现方式的阶段性发展与理论总结[J].人文杂志,2019(11):11-18.

[4]周建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国家、集体与农民关系的建构与演变——中国农村道路发展70年[J].东方学刊,2019(03):33-39+118-119.

赵景峰(1963.7—),男,汉族,陕西合阳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赵沙俊一(1992.6—),男,汉族,陕西西安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毛泽东给新华社《河北省吴桥县王谦寺人民公社养猪经验》的评论

《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