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质量是永恒的主题,企业的发展以质量为保障。同理,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也必须依靠教学质量来保障。
“质量强国”战略在2011年元月召开的“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质量强国战略即:“国家强,则质量必须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好字当头,质量第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时,对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新任务,其核心就是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
近几年的高职扩招,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需要时间周期,难免造成现有教师资源的紧缺,教学工作量的暴增,在这种情形下,如何保障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是值得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2. 从质与量的关系分析高职学生的特点
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命题,指一切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是质和量的统一。所谓质是指一个事物区别于他事。
2.1高职学生有别于本科学生
高职学生也是大学生,他们都经历了高考或春季高考。是大学生,其智商都不差。而在情商上,高职学生更胜于本科生,尤其是近年来,约近一半来自中职学校的学生,它们已经经历的三年的职业教育,对社会有所接触,待人处事的灵活性远远超过高中毕业的学生。
但从学习的角度来衡量高职学生的素质,不可否认,他们毕竟遭遇了高考的筛选,理论基础知识较弱,尤其是通过春季高考招收进来的学生。举个例子他们中有的对中学数学中的阶乘是什么都不懂,或许在中职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非常有限。
高职学生的不足之处,是绝大部分的学习习惯不良,学习上对自我的控制能力有限,沉迷于游戏或某些方面的娱乐,对学习的兴趣不够浓厚,对职业岗位目标不够明确。
如果学生对某方向的职业目标有非常明确的追求,也就是有专业发展方向,那从就业岗位方向而言,那是一个质的问题。
2.2高职学生不缺就业岗位
如果当学生对职业岗位方向不够明确,就业岗位的选择将不与专业相联系,那对就业的质量的衡量,只能从就业量的比例来衡量,无法提到用质来对比。
高职学生普遍对职业岗位目标不够明确,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业能力就差。当今国内就业市场,低技能、高强度的就业岗位较为充裕,这些岗位对专业方向、专业技能几乎没有要求,入职的门槛也很低,如:快递小哥,房产中介、奶茶妹等等,这些岗位只需具备最基本的知识能力,对专业能力基本不做要求,工作性质技能不高,容易上手,但体力花费较大,工作时间较长,可其优越性是收入并不低。因此,对高职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高职学生通常满足应聘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这样,也导致了他们在大学阶段,对专业知识追求的热情下降,学习的动力不足。
可见,高职学生不缺就业岗位。但是,社会的发展,行业布局的需要。当今社会紧缺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是职教20条赋予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和使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是本科院校所要培养的“研究型人才”,而是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术技能的技师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如何因材施教,如何引导高职学生重新认识自己职业岗位,就业方向,提高对所在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高职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
3.高职扩招时代如何保障教学质量
“践行质量强国战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高职院校担负着重大的责任,提高教学质量,才能质量强国,才能培养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1 谁是教育的主体
谁是教育的主体?是学校、是教师、还是学生?这个问题早有答案,教育主体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认识和作用于客体的人。可见,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
“以学生为中心”是新时代教育的核心,“立德树人”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提高教师这个教育主体的素质和技能,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基本保障;也是提升学生这个教育主体素质和技能的根本。而学校应该为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供环境和条件。
3.2 合理的教学工作量是教学质量的保障
教育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教师这个职业是特殊的职业。教师的岗位是解惑授课,答疑解惑,首先教师要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准。教师的工作性质主要是授课和技能指导。《教师法》之所以规定何教师能够享受寒暑假,应该是国家对教师这个职业8小时之外业余付出的肯定。教师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根本做不到“朝九晚五”,不说课后是否要批阅学生作业,最起码作为教师,课后必须备课,否则,你站在讲台授课自己都会感到惭愧。知识体系是快速发展变更的,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以一成不变的方式和内容给学生授课。
因此,如果一个学校的管理制度,给与教师工作量的安排,如果不能保障教师的课余学习时间,保障教师自身知识体系和技能素质的提升,都将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或许学校的也有难处,在近几年的高职扩招的背景下,许多专业学生都是成倍增长,师资招聘、应聘跟不上扩招的速度,给教师分配的授课课时已经超负荷。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保障教师的权益,留出时间给教师进修自我提升以确保教学质量呢?这应该是管理层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人工智能的时代,互联网已经得到广泛的普及应用,是否应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呢?
4. 人工智能的时代针对高职学生的教学模式的探索
分析了高职学生的特点,认清了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向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的人才。面对着高职扩招,学生数翻倍的时代,这不仅对高职教学的模式提出了要求,也对教学方式提出了变革的需求。
4.1 教学模式需要实际项目的支持
技能的培训,应该是在基本理论知识讲解、认识之后,通过实训的场所,进行锻炼,才能得以提高。因此,教师本身就应该是集技能为一身,在实训的环境中,教师如同企业的师傅,学生如同徒弟,如果师傅不会示范操作,案例化地教学,只会纸上谈兵,那他的教学对象,除非是自学自制能力很强的学生,通过耳闻目睹,就能融会贯通。这样的学生应该主要分布在 985 、211 院校,大部分的高职学生难以做到,基本不具备这些自身素质。
高职教育的适应性,也必须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动手能力强的优势,在实训环节中,跟随教师实际项目的案例化操作与学习,得以技能的快速提升。
因此,高职教师应该是双师型人才,课堂上要用项目导向化进行教学,以实际项目案例进行剖析,引导高职学生的专业兴趣。因此,增强高职教育适应性,必然也对高职教育主体(教师)提出是要求,实际项目的导向化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4.2 教学的方式需要变革
面对近年的高职扩招,教师的工作量大幅提高,同时又要面对学习自觉性、主动性不强的高职学生,如何腾出课余时间用以提升教师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职业技能呢?教学方式的变革,线上线下的结合,已经成为必然。
不能再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教师,应该准备充分的线上资源,足以满足学生自学内容。线下的课堂,应该以考核、快速评价、交互讨论、要点总结为主。这既是混合式教学,又是课堂翻转。
高职学生自觉性差,通过线下课堂的快速考试,督促学生必须线上学习。课堂检测的在线考试系统的能自动批阅,并且系统即时分析、反馈考试情况,教师以考核的信息足以了解了学生线上预习效果,再以重点进行课堂讨论、讲授,总结要点,进而转入实训环节,在实训中让学生再次感受本次课程应该掌握的知识要点。
5. 结束语
新时代的高职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而且是以绝大多数的学生为主体,进行技能的学习与培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优势。在当前高职扩招时代,不仅要抓住学校的发展机遇,更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强调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培养国家紧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的人才。
作者简介:程伍端 (1966-),男,副教授,福建船政交通職业学院,长期从事计算机语言、网络技术教学,是校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智能信息技术团队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