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 阿丽米热·吾斯曼 丁婷
摘要:当今社会上厌食人数逐渐增多,尤其在儿童及青少年间更为普遍,本研究针对厌食人群发生拒食、厌食行为进行研究,从精神分析角度,通过相关文献案例从厌食症患者的家庭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及其他因素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其产生厌食的原因。
关键词:神经性厌食,精神分析
1.引言
在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下,大多数青年人尤其是儿童会产生各种焦虑及精神压力,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其进食的态度,女性青少年对美过于追求造成她们对食物产生抗拒的不正常心理。本文将从精神分析领域对厌食症患者产生厌食的原因进行研究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2.文献综述
2.1家庭影响因素
2.1.1心身障碍家庭[1]
Minuchin.S等(1974)依据临床观察提出了“心身障碍家庭”模式,并认为心身症状可能是患者对家庭功能失调的表达。孩子想要自主权,而父母想控制孩子,拒食症状是对家庭功能失调的反应。孩子在面对溺爱自己的父母时,本能的冲动被自我控制对其父母做出让步,因此会产生用拒食来调节家庭关系并且间接的表达自己想要自由的想法,但是由于长时间的拒食引起身体过度消瘦,精神不振,久而久之对拒食产生依恋,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厌食症的形成。此种对孩子过度的关心与爱护的做法会对孩子产生是否接受与拒绝的困扰,久而久之会诱发各种病症,此种行为应当适度,不应过度。
2.1.2家庭关系影响
罗珊霞等(2016)在个人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中得出厌食症患者父母的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是患者低积极应对,高消极应对的影响因素。Karwautz等(2003)对神经性厌食青少年家庭关系的研究显示,患者相较于健康人群在家庭中的地位弱,缺乏自主性。孩子用拒食行为来增强她的自主性和存在感。但母亲试图控制孩子的进食习惯,孩子发展出厌食向母亲进攻让自己获得自主选择的权力,但父母的控制太强无法改变时,多次的拒食慢慢会形成一种惯性直至形成一种病理现象,最终形成经常性的厌食。
2.2厌食症个体影响因素
2.2.1焦虑
当一个人因家庭关系、压力及青春期困惑等因素过度压抑自我从而产生焦虑时,焦虑又会对患者的身体内环境带来极度的紊乱,甚至长期的食欲不振,最后发展成对食物的不愿意摄取,直至习惯性的拒食。刘文俐等(2016)关于负性情绪与进食行为的研究表明,青少年情绪性进食与负性情绪正相关。负面情绪不仅能够直接导致情绪性进食行为的产生,而且可以对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造成阻碍,进而导致更多的情绪性进食。
2.2.2自卑感及其补偿
阿德勒(1907)提出“自卑感及其补偿”。当一个人产生自卑感时,他往往想要证明自己,通过一些成功的事情来克服自卑感。但是,如果不能成功地补偿,就会使自己产生自卑情结,从而产生心理疾病。张卫华等(2006)研究发现患者进食障碍与对瘦的追求、贪婪有关。有些青春期的女孩非常在意自己的体型外貌,特别是以瘦为美的认识误区,使其过度追求完美,加上与周围人的比较,从而产生自卑感,因而开始节食,控制体重,长期的节食致使其对食物产生严重的恐惧感与厌恶感,久而久之发展成厌食症。但对此类患者来说其自控能力超强,自我调节能力超强,只是没有做到合理、有效、正确的调节,在实现补偿的过程中过度注重自我,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
2.3其他影响因素
对于厌食症患者,内部影响因素是除外部影响因素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比如遗传影响因素。日本研究人员发现[2],厌食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我认为携带AN基因的人并不一定会发病,只是有患病的可能性,并且因为其他外部影响因素增大患病可能性,使危险性更高。
2.4相互联系
不论是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心与干涉,还是孩子对父母的让步、反抗,都是致使孩子产生厌食的原因之一,个体的影响与家庭影响因素又是相互关联的,外部的刺激导致情绪的低落,同时造成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的出现,使患者食欲逐渐下降,过度的自我又使其主动节食,这些都是造成厌食症发生的原因。
3.结论
造成厌食症患者厌食的重要原因除遗传因素外主要是家庭方面,由于家庭关系及父母对子女的态度造成其在食物方面的心理障碍,另一原因是个体方面的影响,在社会、学习等方面造成的压力致使其产生焦虑、自卑、情绪低落等负面情绪从而造成精神疾病,这些都是造成厌食症患者产生厌食的原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会直接影响一个孩子的健康发展,家庭中父母应当注重正确、适度的关心与爱护孩子,不应过度,还应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为孩子减轻家庭所带来的压力,让其健康生活;个人也应适度调节自己的生活压力,放松自己,不要盲目减肥。
参考文献
[1]史靖宇,赵旭东,缪绍疆,(2008)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的家庭治疗[J],上海精神医学,20(2):106-109
[2]《百科知识》[C](2005),第7A期,37
[3]罗珊霞,王旭,黄亚林,卓瑜,李进,(2016),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个人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47(3):428-430
[4]刘文俐,蔡太生,朱虹,路瑶,凌宇,(2016)抑郁、焦虑、压力与青少年情绪性进食的关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4(5):841-843
[5]张卫华,张大荣,钱英,(2006),进食患者障碍的异常心理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9):596-599
[6]Karwautz A,Nobis G,Haidvogl M,et al. (2003),Perceptions of family relationships in adolescents with anorexia nervosa and their unaffected sisters. Eur Child Adoles Psy,12:128-135
[7]Minuchin S,Roseman BL,Baker L,(1978),Psychosomatic Families: Anorexia nervosa in context.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46-270
作者簡介:
马丽 女,回族,宁夏吴忠市,1999年12.7,本科,宁夏大学,(宁夏) (750000) 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