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盼盼 杨树刚 鲁鹏 杨瑞霞
郑州商城遗址位于郑州市建成区内,北距黄河17 公里, 西南方60 公里即为嵩山,是一处具有都邑性质的商代早期遗址,距今3600 年。 遗址规模宏大,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由宫城、内城、外城三重城垣构成,城内分布宫殿区、祭祀区、作坊区、窖藏区、墓葬区、居民区等[1-2]。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早期都城,郑州商城气势磅礴,地位显赫,发现了一大批珍贵的遗迹遗物,因而受到学界各相关领域的长期关注[3]。
郑州商城的地貌背景与遗址最初的选址理念、规划思想、布局特征等具有密切联系,对深入理解商代早期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商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历来重视区域地貌研究。 2012 年以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为配合城市基础建设,连续在郑州商城内城里发掘了正兴商务大厦、东里路、城北路、文庙、东里路34 号院、书院街、夕阳楼等工地(图1),大面积揭露了商城内城以内不同区域地下沉积物的形态特征与沉积过程。 通过考古探方内的地层对比与分析,结合周边地区的野外调查工作,我们能够了解商人在此建都之前的区域地层发育状况,认识区域地貌形态的演化过程, 了解遗址周边的地貌环境,进而能够对郑州商城及周边地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
图1 郑州商城遗址区域考古发掘位置示意图
遗址区域地貌演化与宏观尺度下区域地貌形态密切相关,区域尺度下的地形起伏、内部结构、构造活动等深刻影响着遗址尺度下的沉积状态与地层特征,进而对遗址地形特征的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4]。郑州商城遗址所在区域处于我国宏观地形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其北临黄河,南依嵩山,西侧为黄土高原东部边缘,东面与广阔的华北平原相接。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郑州商城遗址所在区域具有地貌类型丰富、组合多样的特点。
按照海拔、地层特征、内部构成、相对高差、沟谷密度等, 郑州商城遗址所在的郑州市域范围内可划分为黄土丘陵、黄土台地、台地型平原、冲积平原、沙丘沙岗等地貌类型。 (图2)
黄土丘陵主要包括南北两部分。 北部桃花峪一带的黄土丘陵属广武山东端, 其由黄土高原自西延伸至此,属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广武山北坡陡峭,南坡和缓,顶部较为平坦略有起伏,沟谷深切发育,地貌单元相对破碎,沉积物以第四纪黄土堆积物为主,中更新世与晚更新世黄土较为常见。 南部侯寨—十八里河一带的黄土丘陵属嵩山外围的低山丘陵地带,其主要环绕嵩山分布,并随着嵩山整体抬升后, 在其上沉积第四纪黄土堆积物而形成。 这些丘陵不仅构成了区域南北水系的分水岭,贾鲁河、金水河等流经郑州市域的河流也均发源于此。 黄土丘陵在整个区域分布不多,南北两部分总计43 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 (表1)
图2 区域地貌类型图
表1 地貌类型统计表
黄土台地分布于区域南部黄土丘陵外围,其也是在嵩山抬升影响下, 在山前形成的地势较高的地貌单元。 黄土台地顶部平台,沟谷分布较多。这些沟谷下切较深,一般为15~30 米。台地上主要覆盖第四纪黄土堆积物, 以晚更新世马兰黄土居多,一些区域也可见中更新世离石黄土。一些河谷地带分布有少量湖泊沼泽相沉积物, 包括晚更新世湖沼相沉积和全新世湖沼相沉积两种类型。
台地型平原是介于黄土台地与冲积平原之间的一种地貌类型。其既像平原那样平坦开阔,但其上河流下切较深,一般为10~15 米。台地型平原主要分布于须水以北至古荥一带, 其被夹于嵩山山前的黄土台地与广武山黄土丘陵之间, 形成了特殊的槽状地形。其上主要覆盖第四纪黄土沉积物,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湖沼相沉积也分布较多[5-8]。
大致以京广铁路为界, 其东部主要分布冲积平原。 其中, 陇海铁路以南区域沙丘沙地分布较多,可单独划分为沙丘沙岗地貌类型。这些沙丘沙岗系黄河泛道或冲积扇在地表沉积的大量松散泥沙,经风力作用形成的风沙地貌,主要包括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活动沙丘、沙岗地、波状沙地、风蚀洼地等类型[9]。
冲积平原是区域分布最多的地貌类型,达503 平方公里,几乎占郑州市域总面积的一半。 郑州商城也分布于这种地貌之上。 晚更新世末期以来,这一区域经历多次冲积、淤积过程,覆盖了厚层冲积物与淤积物。 但总体地势仍显示出西高东低的地形特征,其上还分布有一些地势较高的地貌单元,包括少量沙丘沙岗与侵蚀形成的残丘残岗。
图3 郑州商城遗址区域地层沉积序列
1.遗址区域地层沉积序列与空间分布
通过对考古工地各发掘探方沉积地层进行观察分析与对比研究,根据沉积物性质、颜色、粒度、层理、结构、包含物等,郑州商城内城范围内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大致可以划分为近代冲积层、 唐宋淤积层、商代地层和晚更新世堆积地层(生土层)。 (图3)
近代冲积层在商城内城范围内分布不多,东里路工地与城北路工地的部分探方可见到这套沉积物。其中,东里路工地近现代冲积层主要分布于北部,厚度可达220 厘米。其自上而下又可划分为五个单位:第一层为略带棕色的黄色细砂,具有清晰的平缓斜层理,厚60 厘米;第二层,黄色粉细砂间有灰色黏土粉砂,厚20 厘米;第三层,黄色细砂,具水平层理或平缓斜层理,厚50 厘米;第四层,棕灰色粉砂,夹含许多陶片和瓷片,地层厚度70 厘米;第五层,棕黄色中砂,厚20 厘米。 根据地层中夹含的陶片或瓷片判断, 这套地层的时代应为明清前后。沉积物粒度和层理特征指示,该地层为一套冲积地层。
近代冲积层下常分布有一套灰黑色淤积层,厚度在260 厘米左右。 这套地层自上而下也可划分为五个单位:第一层,暗棕灰色黏土质粉细砂,夹较多陶片,厚60 厘米;第二层,棕灰色黏土,有小透镜体,厚20 厘米;第三层,深灰色或黑色黏土, 从包含的遗物判断, 应为唐代地层, 厚度约100 厘米;第四层,深灰色黏土间有少量浅灰色黏土质粉砂斑块,厚60 厘米;第五层,深灰色黏土间有灰黄色粉砂斑块,有粗略层理,厚20 厘米。与近现代冲积层相比, 这套灰黑色淤积层分布更为广泛,东里路工地、文庙工地、城北路工地的大部分探方均能见到这套地层,时代约为唐宋时期。
郑州商城内城范围内商代地层分布较多,大部分地区均可见到此类地层。 其多为黄色粉细砂或灰黄色黏土质粉砂, 其间夹含商代陶片等遗物或灰坑、水井(开口)等遗迹。
郑州商城遗址生土地层大致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为浅红色粉砂质黏土,其应以早期黄土为母质,经土壤化后形成,时代为全新世早、中期。 这类沉积在郑州商城内城范围内分布不多,仅东里路34 号院等工地的部分探方中可以见到此类地层。 第二为灰黄色冲积砂层,其分布范围同样较小,城北路、书院街等工地的少量探方中可见此类地层。 第三为灰色黏土质粉细砂,垂直节理,未见水平层理。 此类地层分布广泛,商城内城里普遍可见这套地层。 这套地层沉积非常厚,一些水井底部仍可见到此类沉积,最厚在8米以上。 从颜色、粒度、节理等物理性质来看,这类沉积与马兰黄土基本一致,因此可归为晚更新世风成马兰黄土。 第四为马兰黄土包含的钙结核层。 一些地层钙结核非常密集,形成一种具有标志意义的特征地层。 这些钙结核系在黄土中淋溶形成, 其在黄土高原的马兰黄土沉积中较为普遍。 由此也可进一步明确商城内生土以马兰黄土为主的推断。
2.遗址区域地貌演化过程
从区域地貌类型及其空间分布、郑州商城遗址区域沉积特征可知, 郑州市域东部、西部第四纪沉积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性主要受一条近南北向的断层控制, 该断层方向大致与今京广铁路一致,一般称之为老鸦陈断层。侯清卫等认为, 老鸦陈断层在第四纪存在明显的活动迹象,部分Q3 地层被错断,断层在晚更新世后期仍有活动[10]。
老鸦陈断层晚更新世末期的活动对郑州商城遗址区域内地貌形态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晚更新世, 风成马兰黄土沉积范围一直延伸至郑州东部,郑州商城所在位置也在这一范围内。 当时,郑州商城遗址区域与西部黄土丘陵、黄土台地一样,也堆积大量黄土质沉积物。 随后,这些黄土质沉积物不仅淋溶形成钙结核,部分区域随着全新世升温过程发育成红色土壤。这些也构成了郑州商城遗址区域生土的主体。 随着老鸦陈断层晚更新世末期的活动,区域东、西部发生明显的相对升降运动,相对高差进一步加大。郑州商城所在的东部地区堆积状态转为冲积、淤积。晚更新世末期,一些地势较低的区域开始堆积冲淤积物。距今3600 年,商人开始在此活动。 他们首先选择一处地势相对较高,地形较为平坦的地貌单元营建宫城。随后,又以宫城为核心,在周围修建了内城与外城,并在城内建造了较为发达的排水系统。 在城墙与排水系统共同影响下,郑州商城遗址区域在商人活动期间并未发生大规模的淤积, 商代地层仍保存有早期沉积物的基本特征。随后,商人迁走。尽管后期商城所在区域仍是人类密集活动区域,但由于疏于管理,遗址区域经历多次淤积、冲积过程。 最为典型的为唐宋时期发生的淤积过程与近代的冲积过程,由此形成了今天我们见到的近代冲积层和唐宋淤积层。
至此, 郑州商城遗址区域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地貌演化过程大致可以归纳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区域性的晚更新世风成堆积时期;第二阶段,全新世早中期局部性的冲积与土壤化时期;第三阶段,商代遗址区域人为干预下的堆积时期;第四阶段,唐宋时期局部淤积时期;第五阶段,近代局部冲积时期。
郑州商城遗址区域在晚更新世末期,沉积状态经历了以风成沉积为主到以冲积、 淤积为主的转变。此后,区域经历多次冲积和淤积过程。但在商人活动期间, 在城墙阻隔与排水系统疏导共同作用下, 遗址区域内并未沉积大规模的冲积物和淤积物。 通过对郑州商城遗址区域地貌背景进行分析,可知人类活动在与自然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地理环境起到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其为人类活动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环境基础平台。人类活动则具有主动性,其总是依据自身的文化传统与技术水平,选择最适合自身文化发展的区域栖息、 活动与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的自然过程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