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问题及对策
——以中原工学院为例

2021-03-23 08:11沈继睿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指导老师

沈继睿

(中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郑州 451191)

一、思政课社会实践的开展

2018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有了新调整,对教学环节也提出新要求和新规范:“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1]按照文件要求,结合中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情况,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分别拿出1个学分用于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课程。

思政课实践教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线上教学,主要就是上文所说的“混合式教学”,具体形式包括翻转课堂、线上讨论、线上投票、线上抢答、线上测试、线上互相打分等;第二,校内实践,形式包括志愿者活动、各类公益活动、辩论赛、情景剧、读书会等,通常需要学生以组为单位来做,成果以微视频的形式来提交,并单独拿出课时当堂展示,其他组的同学线上互相打分(此部分也属于线上教学);第三,社会实践,形式包括社会服务、田野调查、社会热点问题调研、实践基地体验参观等。在我们现有的思政课课程体系中,前两部分分散于四门主干课程中,有专门的学时保障,由四门主干课程的任课教师分别负责实施,老师根据学生提供的作品、报告或汇报情况进行打分,记入该课程的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约占30%。本文所指的“思政课社会实践”课程是专指校外实践。

以2019年的教学实践为例:“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课程分成两部分:大二下学期开设“思政课社会实践1”,课上8学时,课下10学时。期末考核的内容主要是:社会实践项目申报表及实施方案,占总评成绩的50%。平时成绩占50%,包括4个考察点:课堂考勤占10%;学习通互动情况占10%;理论小测试占15%;与指导老师的沟通情况占15%。此过程中,指导老师需指导学生进行修改和调整。指导老师根据申报表以及实践方案的撰写情况给出期末成绩,学生获得1学分。本学期结束后,学生利用暑期时间,按照提交社会实践实施方案开展实践活动,与指导老师保持沟通互动。指导老师做好相关记录工作,计入下学期的考核工作。在此期间,学生在指导老师指导下撰写实践报告。

大三上学期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2”,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对本组实践报告进行修改;其中有8学时集中授课时间,学生开展实践情况汇报(制作PPT汇报)。指导老师根据报告撰写情况、汇报情况,结合暑期交流互动情况,给出期末成绩,学生获得1学分。

表1 思政课社会实践的时间安排与考核要求

二、思政课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

思政课社会实践,中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2019年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个学年。除此之外,思政课教师也分别在2018年、2019年暑假进行了两次社会实践。从学生实践课反馈的效果来看,以及教师在实践中的亲身经历来看,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但同时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存在问题说明了教师与学生在社会实践上的欠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应用的脱节,这恰恰反映了社会实践的必要性,以及今后的社会实践我们要着力改善的地方。具体来说有以下五类问题:

(一)思政课的教师数量不足,质量参差不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教师。”[2]但思政课教师的现状是数量相对不足,质量有待提高。一方面是国家对思政课教学的高度重视和思政课的快速发展,高校对思政课教师的需求量剧增,另一方面是当前思政课教师的供应达不到需求。2019年6月9日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高端论坛上公布的数据,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缺口2.18万人[3]。教师工作量繁重,在客观上就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师缺口大,很多学校饥不择食,从而造成了教师质量参差不齐。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理论素养不足,有个别的甚至出现了信仰动摇,政治立场不坚定,理想信念缺失的问题。二是专业技能不足,很多思政课教师并不是马列科社专业,专业上难免欠缺,并且缺乏数字化技术的操作经验。三是培训不足,新教师网络技能较好,但教学经验差;老教师教学经验足,但网络技能差,在混合式教学下,都需要培训。

(二)社会实践课教学内容不统一、形式不规范

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缺乏统一的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目标,更缺乏明确的教学内容[4]109。在缺乏规范化教学内容的情况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较差,一般由各高校自行决定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实践教学的开展方式。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规定性前提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必须与思政课教学活动相关,非其他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也非其他什么实践活动[5]53。但现实是当前有些高校的社会实践完全脱离了理论教学,只是为了实践而实践,典型的手段凌驾于目的之上。

(三)学生的社会实践基础差,参与热情低

从2019年的教学实践来看,社会实践课普遍存在抄袭、搭便车、应付差事等现象。社会实践课在学生身上表现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抄袭,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2019学年社会实践课共有37个教学班,查重的结果如下:超过50%的有16组,最高的达到92%。搭便车,由于社会实践是分组进行的,有些同学搭便车现象严重。为了便于联系,便于管理,每组需设置一名组长,通过与组长的沟通,发现多数组都是组长承担大部分工作。应付差事主要体现在选题上,有不少组就简单地选个博物馆参观,革命纪念馆参观,去看一眼,拍个照,回来就能交作业了,应付差事严重。

(四)相关保障跟不上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安全问题,社会实践主要是在暑假进行,而且有些还要到外地。安全问题一定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目前在安全问题上除了要求学生向老师汇报情况外,没有别的措施。二是经费问题,据学生反映,选题应付差事有个制约前提是没有经费,都要学生自己掏腰包,所以普遍不愿意深入调查,不愿意到远处走访。

三、针对思政课社会实践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管理层面要加强对社会实践课的认识

当前,各高校重视思政课理论教育的工作已经达成共识,但对于思政课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有所不足。当务之急是要从管理部分开始认识到社会实践的价值,以及在思政课系统中的重要性。

高校管理层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社会实践,思政课社会实践不是为了完成教育上级布置的作业,而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新人。重视社会实践教学,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需要。高校必须严格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对实践教学的部署,高度重视实践教学,认识其对学生成长成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在强化认识的同时,高校管理层要在实际操作层面提供支持,例如社会实践在思政课中的考核,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提供支持,在政策方面提供制度保障。

(二)教师层面要加强对教学队伍的建设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学队伍的质量提升,要建立在数量充足的前提下。《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高校要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在编制内配足,不得挪作他用,并尽快配备到位。”这个比例目前多数高校尚不能达到。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有一个棘手的矛盾,就是一方面人手不足,另一方面思政课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内容不断增加。这个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是加强思政课教学队伍建设的前提,在人手不足的前提下探讨教师队伍建设才有现实意义。具体来说有以下三方面的对策:

1.更新创新理念,“减法”也是强化建设

各行各业普遍有一个错误认识——创新就是不断增加内容。思政课领域也是这样。其实“创新≠增加”,减法也是创新。只有减去过时的、非必须的内容,才能强化核心部分。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强调2019年要解决一些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负。

思政课教师不足,更应该通过减负来加强队伍建设。第一,减少不必要的会议,缩短开会的时长,有些会议不必用思政课教师参加,或者改为会后传达即可。第二,考评、总结、比赛不需要从上到下每一级都做,应该进行整合。第三,把讲座回归自愿参加的本质,强制听讲座,只会浪费时间,并不利于讲座质量。第四,采用技术手段。例如用改卷机器进行改卷。

2.加大后备人才的建设,整合专兼职队伍

教育主管部门需进一步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投入,加大对思政课教学资源的投入。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自豪感、获得感,以及社会地位。最大限度吸引社会优秀人才加入思政课队伍。

在专职教师严重缺乏的同时,应该建立起一个兼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兼职教师可以包括高校各级党委书记、团委、学工等。还可以聘请校外优秀人员,例如道德模范、劳动模范等。建立思政课实践基地,也可作为兼职教学的力量。要形成学校教育与实践基地教育结合、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协同的态势。

3.专课专教师,专题教学

教师与课程重新整合,每一门思政课设立专门的教师,每一位教师负责特定的课程。改变一门教师同时上多门思政课的现象,实行专课专教师,在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减少课程的门数,从而减少备课工作,进而更加集中精力。

集中于更少才能更精,每门课还可以进一步化整为零,分为几个专题,由专门的教师负责特定的专题。采用专题教学,进一步把教师从备课中解放出来。

(三)学科层面要统一教学内容,规范教学形式

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把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思政课社会实践的基本目标。所以,对于社会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区分一般的社会活动和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思政课社会实践的前提是以理论教学为指导,以课程内容为依据,从理论难点,社会热点,学生疑点上确定实践教学方向,确立实践教学主题,制订实践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6]149。

在教学形式上,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理论教学包括知识点讲授,学生多数没有社会实践基础,所以基础内容必不可少。包括案例教学,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教师也要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实践后要撰写教学案例,这些案例都来自我们亲自参加的实践,所以真实可靠,细节清晰,可参考性强。课下可以通过线上系统布置作业,直接在线上批改,便于沟通。在暑期社会实践后,秋季学期开始前收初稿,上课时可以给学生统一讲解初稿,规范统一格式。

(四)学生层面要完善考评机制,提供必要支持

社会实践不同于理论课,虽然也有理论教学,但考核对象主要是实操部分。故考评机制与理论课区别较大。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考评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测试。在课堂教学里完成,可以采用线上进行的方式,主要考核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二,与教师互动。社会实践跨越两个学期,实践时间主要集中在暑假,学生多数时间是不和老师见面的。所以能否主动地、较频繁地与教师沟通,及时告知教师本小组的动向以及实践进度,就是课程考核十分重要的一环。而且,也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安全的把握。第三,当堂汇报,教师与学生打分。社会实践最重要的成果是实践报告,每一组的实践报告都必须当堂汇报,通过线上系统,每位同学都参与打分,教师在线下打分。最终实践报告的分数由两种分数构成。第四,要求查重。从我校实践来看,选题太简单、重复严重,实践报告查重率太高。所以要让学生自我查重,相关费用,包括实践所需费用,要有相关部门的支持。对于事后查出学术不端的行为,也要改分并追究责任。

资金与技术设备支撑。线上活动(包括测试、汇报、打分),首先设备要好使,不能出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就出现过不止一次的设备问题,例如分组汇报时优盘插拔次数多,电脑出故障;打分时校园WiFi信号不好等。对于外出实践的安全,要买保险,需要资金支持。

(五)教学方法层面要引入信息技术,发展混合式教学

1.什么是混合式教学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互联网+”不是一个简单的相加,是将原来的一切都分解为碎片,再以互联网为中心重新组合起来成为新的体系。“互联网+教学”就是这样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其核心的意义就是把原有的教学过程碎片化,再围绕互联网加以重构,以期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目前,互联网在思政课中也有深入的应用,涵盖思政课的各门具体课程,以及课程内部各个教学环节。这种把互联网深入应用于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我们称之为“混合式教学”。具体来说,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有以下三个优势:

首先,混合式教学为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创造了新条件。其次,混合式教学为拓展大学生教学资源提供了新路径。最后,在线课程联盟的建立为提升思政课教育国际化水平提供了新机遇。

2.混合式教学的现状

当前世界已经进入以移动互联网、自媒体、社交媒介等为代表的web2.0时代,正在向着web3.0时代迈进。新的互联网技术呈现指数加速的形式进入各行各业,教学不可能也不应该独立其外。从传统的知识网站、教辅数据库到公开课、慕课、微课、各种知识自媒体公众号。教学早已到了改革传统模式的时刻,形成“互联网+教学”的混合模式刻不容缓。

3.混合式教学如何在社会实践课中应用

在社会实践课中,混合式教学应在以下五个方面起作用:

第一,强化“连接”与“互动”的“混合式教学”特征。“混合式教学”模式植根于互联网技术,其基本特征也与互联网技术特征密切相关,即“连接”与“互动”。第二,构建“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机制。探索构建与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机制,是不断提高“混合式教学”质量的制度性保障。第三,完善“混合式教学”的运行机制。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可依托互联网企业吸纳大量的社会资本。第四,正确认识“混合式教学”的功能与作用。应将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在线开放课程质量、优化网络教学环境、融合线上与线下教学上。要在“混合式教学”投入产出、技术模式互通、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等方面加强研究,避免炒作概念和功利性倾向。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指导老师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的困境与路径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就差半分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Me
W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