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晓英
摘要: 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很多煤炭资源型城市尽管依靠煤炭资源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经过了长期高强度的资源开采,导致煤炭储备量大幅度缩减,相应的对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伊金霍洛旗是国家清洁能源的重要输出基地,也是煤化工示范基地,新时期为了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应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大力培育和壮大新动能,满足节能降耗相关要求。本文就新时期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相关内容着手分析,大力培育和壮大新动能,提出合理化建议,全方位践行到实处,力求推动传统煤化工产业高层次发展。
关键词: 新動能;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煤化工产业
结合政府工作报告相关要求,大力培育和壮大新动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以便于赋予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动力与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离不开传统产业做出的巨大贡献,而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传统产业能耗高、污染大的问题日益凸显,但其地位却无法盲目否决,新时期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力量。鉴于此,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背景下,应该重点培育和壮大新动能,实现新旧动能有机整合,推动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综合分析研究新时期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动能相关内容,便于为后续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 煤炭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煤化工产业长期受到粗放式经营模式影响,导致煤炭资源过度开采,储藏量锐减,进而出现了煤炭资源紧张的情况,相应的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制约传统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1]。而在我国工业化进程持续加快背景下,能源需求度逐步增加,能源利用技术也在持续优化创新,提升能源利用率的同时,却仍然不可避免的陷入到能源荒的困境中,新时期如何实现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成为当前首要目标。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调查显示,我国焦炭产量在2019年为47126.2万吨,同期增长3306.2万吨,累计增长5.2%。而在2020年,受到影响,2020年1月~11月期间我国的焦炭产量下降到43170万吨。截止到2020年上半年,国内已经构建了9个CTL项目,产能共计923万吨。其中当属神华煤直接液化项目最具代表性,也是目前全世界唯一的直接CTL商业化的项目,神华宁煤400万吨煤制油项目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间接煤制油项目。因此,相较于国外,国内的煤制油产能及产量更高,已经在世界上居于首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煤制油产量与国内石油消费量对比分析,其占比还不足1%,说明目前CTL在国内还处于摸索成长期。
煤化工产业生产中,主要是将煤炭作为基础原材料,通过一系列化学加工转化为液体、气体以及固体的化工产品 [2]。煤化工产业在长期发展中,主要表现为现代煤化工产业和新型煤化工产业。其中传统的煤化工产业通过煤的汽化、液化以及干馏等环节处理,生产出的产品主要以焦炭氨为主。现代煤化工产业倾向于将煤作为原材料,生产清洁燃料以及基础化工原料,包括煤制烯烃、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等产品,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煤化工产品生产国家,通过诸多行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可以有效推动国民经济增长,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但传统煤化工产业生产技术落后,外加产品产能过剩情况严重,资源循环利用率不高;产品结构相差无几,资源损耗情况严重;技术水平不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节能减排压力 [3]。对于此类问题,主要是由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和相关行业发展情况等因素缺少深入研究,致使战略规划不合理,过分关注短期利益忽视了行业长远发展。
2 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必要性和契机
国家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重视程度不断增加,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可观成果。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同样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在纷纷增加投资来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力求来改善能源荒的问题 [4]。美国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中,逐渐形成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德国则将现代化信息技术用到传统产业中,朝着资源密集型产业方向转变发展。结合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了解到,高新技术是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的重要力量,也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点。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大力推动制造业回归,原本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长期结构性和短期周期性等问题的叠加存在,不可避免的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压力 [5]。传统产业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所在,整合资源大力推动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可以进一步盘活现有工业资产,增强产业动能。在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中,重点培育和壮大新动能,有助于推动我国传统产业创新转型发展,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技飞快进步和发展,涌现出很多现代化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等,推动新时期工业革命的同时,也成为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便于提升产业技术水平,赋予传统产业新时期发展动力与活力。如,电力、煤炭、冶金和化工等传统产业,能耗较大、污染较大,积极引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便于实现传统产业价值链优化改进,壮大和培育新动能。目前我国大力推动互联网+制造业变革,有助于为传统产业设计开发、流程优化和物流配送等环节提供支持引领,创新产业技术和工艺的同时,进一步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速度。由此看来,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持下,有助于推动生产方式高水平优化,推动传统产业根本性变革发展 [6]。
国家在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基于改革力量来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结构优化,实现供给和需求协调匹配 [7]。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以增加传统产业技术含量,推动产业朝着中高端领域发展,衍生出新的产品以及服务方式。所以,积极引进前沿技术,便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动能产出,培育新动能,推进产业高水平发展 [8]。
3 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的有效措施
绿色煤化工是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主要强调生产各环节绿色无污染,对于生产中所产生的污染针对性处理,实现低能耗、低污染的目标。绿色煤化工的大力兴起,为传统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积极引入现代化技术手段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利用,变废为宝,清洁化生产,在新型化工产业支持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从本质上治理煤化工污染问题。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家大力推行协调、创新、开放、绿色、共享战略,推动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对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积极作用。就煤化工产业的主要产品和市场需求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大力开发煤制天然气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大力推动煤制天然气开发,增加产能储备,便于减少对外依存度,对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积极作用。从技术角度来看,煤制天然气工艺主要有直接合成天然气技术和煤气化转化技术,前者工艺简单,直接加工生产为天然气即可,后者则是原料煤通过加压气化处理,经过气体转换单元来优化氢气和一氧化碳配合比,最后甲烷化。在煤化工行业领域,煤制天然气需要消耗的水量较少,优势鲜明,可以有效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煤制天然气行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释放产能,推动传统产业高层次发展。
3.2 大力开发煤制甲醇及甲醇制烯烃、芳烃
(1)煤制烯烃。将煤炭作为原料合成甲醇,然后甲醇制取乙烯和丙烯等产品。2020年,全国乙烯产能3200万吨/年,其中煤(甲醇)制取乙醇的占比超过20%。在诸多煤制烯烃项目开发中,影响项目盈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产能过剩,煤价波动对生产成本影响较大;二是石油基烯烃仍然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国际原油价格低位徘徊,石油基烯烃成本优势更加鲜明。三是烯烃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涌现,现有煤制烯烃项目工艺流程繁琐、复杂,转化效率偏低。净化气直接制取烯烃技术的出现,对于未来烯烃项目建设将带来严重冲击,因此产业发展需要谨慎投资 [9]。
(2)煤制芳烃。将原煤制成甲醇,然后加入一定量催化剂生产出芳烃,可以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和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煤制芳烃是化工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但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工艺技术还不成熟,有待进一步完善。對于煤制芳烃生产效益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石油价格和煤炭价格,多方对比下,较之石油制芳烃,煤制芳烃的盈利能力更强 [10]。
3.3 构建绿色低碳的现代煤化工体系
立足于实际情况,明确产业发展路径和方向,优化产业发展环境,遵循煤基油气、分质利用思路,最大程度上减少能源损耗和环境污染。项目严格把关,对于新建现代煤化工项目需要渗透节能降耗理念,加强项目总体能耗,确保项目满足安全环保、节能节水标准要求。提高高浓度有机废水和高浓度盐水处理重视程度,完善配套技术和装置,发现违背安全、环保相关要求的项目,立即停止生产进行工艺改造。积极探寻二氧化碳节能减排路径,优化配套装置回收排出的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到制油过程中,提升资源利用率。
4 结论
总体说来,新时期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有助于赋予传统产业新时期发展动力与活力。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完善配套装置,培育和壮大新能源,以便于减少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 李丽菲.河南以新技术培育壮大新动能的路径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21(01):84-87.
[2] 吕洪涛,闫文杰.新动能发力亮点初显 旧产业调整任重道远——税收视角下的吉林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J].税务与经济,2019(05):109-112.
[3] 杨树伟.基于经济发展新形势培育鄂尔多斯市发展新动能的调研报告[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9(06):16-20.
[4] 姜国忠. 强化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N]. 黑龙江日报,2019-03-21(006).
[5] 激活产业增长新动能 争创产业新业绩——慈溪市横河镇[J].宁波通讯,2018(17):2-3.
[6] 黄汉权.推进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成效、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8(08):32-40+2.
[7] 孙丽文,米慧欣,李少帅.创新驱动新旧动能转换的作用机制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01):22-28+49.
[8] 李毅中.遵循战略指引 转换新旧动能 加快转型升级[J].中国科技产业,2018(01):47-49.
[9] 崔媛.推进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方向探讨——基于生产总值核算视角青岛与深圳等先进城市的对比分析[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7(05):19-24.
[10] 江静,徐慧雄,王宇.以大规模技术改造促进中国实体经济振兴[J].现代经济探讨,2017(06):9-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