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雅一俗

2021-03-22 18:58王秀娟
世界文化 2021年1期
关键词:和歌俳句创作

王秀娟

俳句和川柳是日本特有的短诗形式。虽然从结构上看,都是17个音,五·七·五的节奏。但二者又是你有你的圈子,我有我的地盘,各有各的精彩。它们宛如一对性格迥异的同胞兄弟,一个中规中矩,一个性情奔放。俳句素有“世界上最短的诗歌”之称,更被誉为“东洋的珍珠”。与之相对,川柳则常被人们看作是日本的“打油诗”,偶尔还会被拿来与中国的“现代段子”做对比。我们究竟该如何欣赏它们各自的精彩呢?

虽为同源,出身有别

诗歌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学体裁。在日本,人们将中国的古诗称为汉诗,把本土的韵文叫做和歌。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和歌”,多指日本的短歌(即五·七·五; 七·七的句式)。但广义上讲,和歌其实包括很多种类,如长歌(五·七五·七……五·七·七)、短歌、片歌(五·七·七)、连歌等等。说到俳句和川柳的起源,就要从连歌讲起。作为一种独特的诗歌体裁,连歌是由不同的歌人以上、下句对咏(上:五·七·五; 下:七·七)的形式唱和而成。虽然对咏、唱和的创作方式早在日本上古时期的《万叶集》中就所收录,但连歌的创作动机与那个时代的相闻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平安时代(794—1192)初期,日本受大陆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本土的国风文化一度经历了一段“暗黑时代”。当时,和歌方面的发展表现得十分衰落。直到9世纪末,日本的国风文化才得以被再度倡导,伴随着“假名文学”的形成和普及,和歌方面也实现了复兴。第60代天皇醍醐天皇在位期间(897—930)下令编纂了日本最早的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905—1008年间成书)。在和歌勃兴的大背景下,当时的宫廷、贵族之间出现了一种社交娱乐性质的赛歌会。连歌作为赛歌会上一种即兴创作的诗歌游戏,广受青睐。有人说,连歌的问世是一些贵族不堪忍受陈腐的传统文化,试图用民间趣味另辟蹊径的结果。这种独特的创作形式的确在日后表现出极大的生命力。连歌发展至平安末期,出现多人交替吟咏的长连歌(五·七·五;七·七;五·七·五;七·七……)。这种连歌创作常被用于和歌的辅助训练,甚至有专门的连歌师傅讲授技艺。到了镰仓时代(1192—1333),开始出现专门创作连歌的歌会。据说,历史上组织编纂《新古今和歌集》的藤原定家就是一位超级连歌爱好者。这一时期的连歌已经开始追求不同的风格路线。其中,既包括吟咏传统和歌情趣的“有心连歌”,也包括探索诙谐滑稽之风的“无心连歌”。前者自然受到高居殿堂之上的贵族所钟爱,后者则让连歌的受众越发广泛。“俳谐连歌”正是在“无心连歌”的脉络上发展而成的。镰仓时代的连歌会结束之后,歌人们通常会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去享受创作的余兴,一起对咏“俳谐连歌”。与那些追求艺术至上,却日趋束缚于各种规则,逐渐走向形式化的“连歌”相比,“俳谐连歌”更能表现出歌人的机智与幽默,在后来也焕发出更大的生机。就在俳谐连歌盛行之时,一些游戏性更强的杂俳(即杂体俳谐)也开始在普通民众中广泛流行。杂俳具体包括很多不同形式的通俗文艺,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一种叫做“前句付”的即兴创作。它主要是给出“七·七”句式的前句,对出“五·七·五”句式的付句。元禄时期(1688—1704)“前句付”广泛流行于普通百姓当中。

“俳谐连歌”是俳句的前身,“前句付”则是川柳的母体。简单地说,俳句和川柳追根溯源的话,同起于日本的连歌。俳句从俳谐连歌的“ 发句”独立而成,川柳则由杂俳中“前句付”的“付句”发展而来的。

各自发展,妙趣相殊

日语里,和歌或汉诗中的首句被称为“发句”。俳谐连歌中的“发句”是五·七·五的三句式,创作时须咏入“季语”和“切字”。“季语”顾名思义就是跟季节相关的词语,“切字”则是日语中用来表示语义完结的一些终助词和活用词的终止形、命令形等等。“俳句”本身的定型和命名实际上是明治维新之后的事。19世纪末,自然主义文学之风席卷日本的明治文坛,以正冈子规为代表的诗人们发起了一场俳谐改革。他们提倡客观描写,主张“写生”,要通过个体的感受挖掘新的诗意。子规主张将俳谐中后面的连句去掉,使“发句”独立成诗,自此我们今天看到的“俳句”才真正定型。在那之前,称为“俳谐(连歌)”。“俳谐”的发展自16世纪开始,经历了几个尤为重要的历史阶段。首先,室町时代(1336—1573)末期,山崎宗监和荒木田守武等歌人将奔放不羁的诙谐滑稽作为初期俳谐的创作生命。其中,山崎宗监被视为俳谐的祖师。他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倡运用口语俗语,强调讽刺揶揄,主张废除格律,坚持作品要涉及季节。这些主张日后都成了俳句创作的传统。其次,进入江户时代(1603—1867),俳谐的舞台大幕正式拉开,松永贞德推动了俳谐的广泛流行。松永贞德起初是一位连歌师傅,他性情温厚,颇具古典教养,在当时聚集了很高的人气。松永贞德一门被称为“贞门”,门下聚集了北村季吟等众多弟子,势力遍布全国。贞德力图将俳谐解释得通俗易懂,以推动其广泛普及。但贞门的俳谐风格相对温婉、保守,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始终没有能够让俳谐摆脱低和歌(即短歌)、连歌一等的传统思维。后来,人们开始对京都贞门的俳谐感到审美疲勞,取而代之的是在大阪勃兴起来的以西山宗因为代表的谈林派俳谐。不同于京都,大阪町人的经济实力雄厚,吟咏风格也更加阔达、洒脱。谈林派不再企图通过模仿连歌让俳谐得到文学上的认可,而是主张俳谐自有不同之妙。自此,俳谐才开始彻底摆脱连歌的盛威。宗因门下活跃着很多弟子,其中首推井原西鹤。西鹤最擅长的是限时创作,这为俳谐增添了更多的娱乐性。当然,谈林派内部也有人反对这种游戏化的做法。之后,便是日本俳谐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松尾芭蕉。“俳圣”芭蕉本身比较特殊,是因为他曾一度效力于大将藤堂家的嗣子藤堂良忠,和主君一起学习过贞门俳谐,主君去世后芭蕉移居江户,又受到谈林俳谐的深刻影响。芭蕉的俳风被称为“蕉风”,闲寂、玄妙,讲求余韵。可以说是芭蕉真正将日本的俳谐推向了高雅的境界。不过,芭蕉的俳风也是经历了初期的戏谑性、中期的汉诗调,才达到晚年轻易平快的意境。芭蕉去世后,俳谐一度走的是大众化的卑俗路线,丧失了文学性。天明年间(1781—1789),京都的与谢芜村、江户的大岛蓼太等人曾发起过一场复兴俳谐的运动,但终究未能扭转乾坤。正冈子规就曾经直言,“天保以后的诗句大都卑俗陈腐”。在这样的背景下,唯有小林一茶一人让人耳目一新。小林一茶出身优越,年轻时到江户奉公,学习俳谐,之后游走关西各地,晚年定居故乡信州(现长野县)。他为后世留下了不少个性率真的佳句。就这样俳谐一步步发展起来,虽然从诙谐滑稽起步,但骨子里始终透着一股不甘走向下里巴人的傲娇。周作人在《日本的小诗》一文中就写道,“理想的俳谐生活,去私欲而游于自然之美,‘从造化友四时的风雅之道,并不是为万人而说,也不是万人所能理会的”。

对比俳句,川柳真正登上历史舞台是在日本的江户时代(1603—1867)。这个时代文学本身的特点就是逐渐走向平民化、大众化的一种趋势。“町人文学”“ 庶民文化”是这一时代的代名词。当然,所谓“町人文学”“庶民文化”主要是指当时的新兴文学所带有的町人性、庶民性,而不是说这些文学的参与者都是普通百姓。仔细考察就会发现真正参与这类文学创作的不乏一些武士阶级出身的文人。川柳是从俳谐的旁系杂俳发展而来的,其母体“前句付”,是一种给出涵义广泛的“前句(七·七句式)”,让续写者自由发挥对出“付句(五·七·五句式)”的艺术形式。川柳追求滑稽、讽刺的效果。它得名于历史上的专业点评人柄井川柳(1718—1790)。柄井川柳,原名柄井八右卫门,雅号川柳,他生活在日本的江户时代后期。作为专业的“前句付”点评人,柄井川柳把一些优秀的作品集中起来编纂了《川柳评万句合》,在当时博得广泛好评。之后,吴陵轩可有(?—1788)又从集子中精选出一些即便没有前句,意思也很明了的佳作,出版了《诽风柳多留》。脱离“前句”实现独立的“付句”以柄井川柳的名字命名。《诽风柳多留》的出版堪称初期川柳的里程碑。不同于俳谐,参与川柳创作的人群范围极其广大,上至大名,下至百姓,但绝大多数作品的作者都不知其名。即便是今天,很多人在创作川柳时也都是冠以各种奇葩的笔名。《诽风柳多留》从日本的明和二年到天保十一年(1765年至1840年)共计刊行了167期,这一阶段的川柳被称为“古川柳”。20世纪初,受正冈子规等人发起的短歌、俳谐改革的影响,川柳创作的改革意识也日渐高涨。1903年,井上剑花坊加入日本新闻报社,在《日本》报纸上创立了《新题柳樽》的专栏,先一步入社的阪井久良伎也加入其中成为川柳文坛的“点评人”。后来,两人又分别创办了各自的川柳杂志,《国民新闻》《读卖新闻》等其他报刊也加入选评川柳的行列,从而推动了川柳的革新运动。“新川柳”的创作,逐渐从江户时代的客观视角,转向作者内心世界。

一雅一俗,各自精彩

俳句:

糸瓜咲て 痰のつまりし 仏かな

——正岡子規(絶筆三句の一つ)

丝瓜顶花香 痰络喉头病难祛 想必已往生

——正冈子規(绝笔三句之一)

川柳:

我が家では 最強スクラム 妻?娘

―コラプシング

(2020年第33回サラリーマン川柳大会Top1)

若论吾家事 最强阵仗莫过于 妻女齐上阵

——崩溃

(2020年第33届工薪族川柳大赛Top1)

( 笔者译)

俳句通过对自然和四季的描写,展现作者内心的意象,而川柳则用风趣、幽默的手法,评世间人论人间事。尽管外行人从句式结构上看不出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但“俳句是高的文学,川柳是低的文学”,这样的认识已经根深蒂固。

俳句作为世界上公认的最短的定型诗,除了在日本国内拥有类似传统俳句协会、现代俳句协会等专业组织,定期举行活动和赛事之外,它已经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影响也早已跨出国门走向了世界。1922年,我国著名学者俞平伯先生在月刊杂志《诗》中就提到,“日本亦有俳句,都是一句成诗,可见诗本不见长短,纯任气声底自然,以为节奏。”1980年,赵朴初先生的一句“绿荫今雨来 山花枝接海花开 和风起汉俳”更是掀起用汉语创作、吟咏俳句的热潮。俳句在英语世界的广泛关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学者R. H. Blyth将松尾芭蕉等著名俳人的作品译成英文。俳句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促进了西方世界对日本俳句的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甚至也出现了一批专门创作英文俳句的诗人。到今天,从国际俳句交流协会(Haiku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1989年成立)、世界俳句协会(the world Haiku Association)(2000年成立)等国际组织的成立和活跃,足以看出俳句已经逐渐成为世界的文学。

与俳句不同,川柳作为一种民众化的诗歌,更像是广大日本国民的宠儿。学者吉田精一在《川柳的美学》中指出,现代川柳最明显的特点是其观点和内容往往是自我和主观的强烈投影。现代川柳在进行创作时往往会密切联系实际生活,用非常生动的笔调去描写世态人情的细微之处。川柳在日本也有自己的专业组织,如全日本川柳协会、川柳人协会等等,甚至拥有专门的杂志《现代川柳》《川柳杂志》等等。当然,最值得一提的应该是日本每年举办的各类五花八门的川柳大赛。除了全日本川柳协会主办的“川柳文学奖”这样专业的奖项以外,由第一生命保险公司主办的工薪族川柳大赛、每日新闻报社主办的万能川柳大赛、日本全国养老院协会主办的银色川柳大赛、小学馆出版社主办的平成家族川柳大赛等等,各类机构团体主办的川柳赛事不胜枚举。以工薪族川柳大赛为例,自1987年由日本第一生命保险公司发起以来,至今已经举办了33届。这项赛事伴随着日本走过了整个平成时代。大赛每年都会从日本全国募集到众多参赛作品,然后以公投的形式从中甄选出前十位。每一年度的流行现象、热门话题都能见诸入选作品。周作人当初就有借助川柳走进日本平民的现实生活,真切地领悟到异国风情。今天的我们也是一样,要想走进日本人的真实生活,透视日本的现代社会,各类川柳作品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

总而言之,隽永优雅的俳句备受世界文人的推崇,风趣幽默的川柳深得日本国民的喜爱,二者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散发着耀眼光彩。纵观历史,究其原因,雅的东西要拥有更强的生命力,必须走下神坛接接地气,而俗的东西想绵延长久,也需要融入一定的文化气息。一雅一俗,俳句和川柳为我们呈现出日本文化亦庄亦谐的多面性格。

猜你喜欢
和歌俳句创作
趣说俳句
毛南和歌
山县和歌
《一墙之隔》创作谈
新派俳句的倾向
On e at a Time
创作随笔
关于松尾芭蕉俳句汉译的研究
创作心得
日本俳句的译介及汉俳的创建——以林林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