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阁
关键词: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 经济建设 环境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再次将绿色发展摆在了国家战略布局的重要位置,一方面彰显了党和国家对绿色发展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强调了绿色发展对未来中国的重要意义。绿色发展,是我国发展起来以后即进入发展新阶段,社会实践发展所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理念。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北部边疆、蒙古族人民主要集聚地,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还是从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且特殊的战略地位。推进内蒙古自治区的绿色发展,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效结合的主要途径,其首要任务,就是积极推动生产方式的绿色化。
一、积极推动农牧区生产方式的绿色化
内蒙古自治区于2017年实施了“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四大行动,在全区农牧业生产发展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全区农牧业生产方式在绿色化方面,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全区可用耕地持续退化。截至统计到2020年年末,全区实有耕地面积约930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3.6亩,虽高于全国人均水平,但有一半以上可用耕地处在水土流失区域;且全区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资源性缺水,亩均水资源严重不足,农业用水比重较大。2020年全区可用耕地中旱地占比高达67.5%,质量整体处于全国低下水平。
其次,化肥农药的持续性大面积使用导致耕地质量变差。2020年全区化肥施用量为220.44万吨,是2000年的3倍,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26万亩,是2000年的1.4倍。两者对比后不难发现,在相同播种面积的值域之内,2020年化肥施用量是2000年的两倍之多。在农药使用方面,全区2020年农药使用量为2.6万吨,虽然较2019年的2.73万吨有所减少,但仍居于较高数值。
再次,农业地膜使用量逐年增加。地膜的使用可以促进农业粮食产量的提升,但过度使用地膜,对农用耕地的破坏也较为明显。近几年全区在地膜使用量上不断增加,2020年全区地膜覆盖面积由2018年的135.81万公顷增加到了140.65万公顷,情况不容乐观。
最后,牧区环境破坏严重。中央环保督察组公布的2016年全区草原资源资产分布调查报告显示,锡林郭勒、鄂尔多斯、呼伦贝尔等7个盟市草原面积表现为减少趋势。而且还存在矿山开采破坏草原严重、旅游无序开发侵占草原、过度放牧未得到有效遏制等十分严重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全区绿色化改造需要:
(一)建立耕地保护制度,划定可用耕地红线
加强对耕地质量的保护,科学耕种,定期对耕地土壤土质进行检查。个别地区如条件允许可尝试进行“耕地轮作”和“变年休耕”等生产方式,争取可用耕地的利用率在不降低的情况下逐年提升。同时,针对全区可用耕地中的旱地占比较大这一问题,政府应配套相应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控制好“地上水”和“地下水”的使用,对农牧民进行节水理念教育,并在用水方式上进行指导培训,做到合理、科学、规范用水,实现农业生产与节水灌溉相融合。
(二)合理科学使用农药化肥
在农药化肥使用方面,自治区要积极响应国家“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的号召,提高“绿色生物农药”运用比例,科学用药,对症用药;提高“符合当地土壤的配方肥”使用率,搭配绿肥,精准施肥;在机械化生产上采取“农机结合”的方式,来提高粮食产量。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对不具种植优势的农作物进行缩减,同时增加绿色有机农作物种植,特别是具有地区特色的绿色农作物种植。对于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的农民,政府还应该给予一定的资助和奖励。
(三)合理控制农业地膜使用量
地膜作为农业增收技术手段之一,短时间内不会被取代。建议自治区出台针对“废弃地膜回收和二次利用”的管理办法,或鼓励企业建立工厂或生产车间,对地膜进行二次加工重复利用。农业生产不应存在短视行为,计算生产量,应以三到五年为一个周期,核算每个周期的总产值,而不是逐年攀比。短期的农业产值攀比,很容易发展成“为追求数量而忽略质量”“为追求产值收益而忽略耕地损耗”。如此,很难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和生产方式绿色化。
(四)综合治理牧区环境污染
在牧区生产方面,对于传统牧业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不必要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相关环保部门要对牧民进行指导、教育、帮扶、更正,达到逐渐改善的目的。牧区的其他产业,还应该由政府牵头,出台针对牧区生态保护的规章制度细则,并成立包含文化旅游、环境保护、资源开采以及市场监督等多部门在内的联合督查小组,建立起多渠道多途径的交叉监管,还应该广泛利用网络媒体——诸如:微信公众号、头条专栏、微博热点等宣传牧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影响游客以及当地生产者的綠色环保意识。
二、对现有工业生产方式进行绿色化转型
党的十九大之后,内蒙古自治区已经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污染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资源利用率得到了大幅提升,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实现了相对的平衡。但是,全区工业在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方面,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针对大型国有企业的绿色化转型,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为目标
企业绿色转型虽在前期投入较多,但后期发展空间巨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明确提出了要求企业进行绿色生产和绿色化改造。作为大型国有企业,一定要服从国家安排,放远眼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对企业进行绿色化转型。
(二)全产业链发力渗透到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企业的绿色化转型,应从产业源头的开采环节到中间的生产环节,再到最终的产品输出环节,以及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排放环节,逐步构建起节能新标准的绿色工业体系,确保全区工业生产绿色达标。并在每个环节有专人负责监督。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产业的关联性,并做好关联产业绿色化转型。
(三)通过投入资金支持形成“绿色金融”理念
绿色金融起源于发达国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至2014年已发放超400亿美元绿色债券。同时还带动了“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碳排放交易市场等其它绿色金融载体蓬勃发展。”我国在绿色金融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绿色金融已经开始填充工业绿色发展中所出现的财政资金不足。所以自治区在进行企业绿色化转型的同时发挥绿色金融功能,使企业转型更加顺利。
(四)政府要尽快建立起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
截至2020年12月,内蒙古全区共有绿色工厂52家,绿色园区10个,绿色供应链公司三家,绿色设计产品公司7家。这些绿色企业的建设和运行,急需完善的工业绿色发展政策的支撑。与之前的节能减排不同,工业绿色转型需正向引导。从绿色理念、绿色技术、绿色标准、绿色优化等方面,积极引导企业主动转型,而不是单纯地依赖财政直接补贴。
近些年,全区民营企业在绿色化转型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规模和绿色发展软环境相比其他发达省份仍有巨大提升空间,所以,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夯实:
1.着力绿色发展的思想理论建设
通过开展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题教育,来确保“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全区范围内对民营企业进行经济发展调研,针对目前已有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协商、讨论、指导、转变、完善,争取实现民营企业在绿色发展问题上的新认识,并把握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关于生产绿色化的本质要义。
2.对民营企业进行绿色资源整合
内蒙古自治区于2019年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工商联民营企业绿色发展协作委员会”。委员会成立的目的,就是通过商会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对全区已有的绿色资源进行整合,通过信息交流、互通互利、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全产业链绿色转型合作、共同构建绿色产业基地、设立绿色产业投资基金等事宜,带动全区民营企业顺利绿色转型,解决民营企业因规模小、体势弱、信息滞后等阻碍绿色转型的问题。
3.努力改善民营企业的绿色发展环境
截至2020年,“全区从事环保的企业近1200家,87%为小微企业,2020年实现产值160多亿元,仅占全区GDP的1%。”针对这些绿色企业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政府应该组织专家学者深入调研,争取做到与企业面对面交流,将企业的难处和问题汇总,及时反馈到政府和相关部门,并由政府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推动自治区绿色发展软环境的改善。
4.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引导民营企业绿色转型
内蒙古自治区环保部门应当联合工商联对积极投身绿色生产和绿色转型的企业给予鼓励和奖励,并重点对其进行推广、展示和宣传。如:在库布其沙漠长年进行绿化投资的亿利资源集团、以生态修复为主要业务并于2019年荣获第二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的蒙草生态环境集团、成立于2008年,立足于树木研发、树木种植、生态规划设计、生态施工建设等业务内容的蒙树集团,都是绿色民营企业中的佼佼者。这些企业在绿色生产方面具有大量优秀的经验和先进的理念以及更加成熟的做法,这些都值得其他企业去学习,并形成“传帮带”的良好氛围,助力自治区民营企业快速实现绿色转型。
三、基于创新驱动的生产方式绿色化发展举措
(一)提倡科技创新和绿色创新
内蒙古要完全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势必要以牺牲一定的经济数量为代价。对此,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和绿色创新,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损失。而且,在对全区已有企业进行生产方式绿色化改造的同时,前期的科研投入和后续服务都不能少。在前期建设方面,针对科技研发和绿色创新应设立专项基金,建立科技金融合作、绿色创新信贷、鼓励民间资金投资绿色服务项目。增加科技人才的科研经费,对取得优秀成果的个人或团队给予重点表彰。后续服务方面,要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建立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之间的桥梁,为科技创新和绿色创新提供便利。设立绿色示范区,对已经产出的绿色成果进行展示,吸引更多的科技资源运用到绿色创新中来。
(二)确定好人才战略目标
人才的获取,主要有三种途径——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回流。首先是人才培养,内蒙古自治区各大高校应发挥好本校特色与优势,着重培养起可以担负建设内蒙古自治区重任的人才,尤其是与绿色发展相关的专业,要更加侧重大局观、整体观、发展观的培养。其次是人才引进,结合自治区当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加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并在引进之初深入了解人才的真实需求,尽最大努力提供待遇。最后是人才回流,对一些在外地工作且取得一定成果的原内蒙古人,要建立起“同乡会”“同学会”等关系网,充分利用其外在的资源、优势以及影响力等,为家乡发展尽一份力。对于想回内蒙古发展但犹豫不决的人才,应当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回流。
(三)建立绿色科技培育基地
通过对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回流,为人才搭建起全新的绿色科技培育基地,并依靠科技创新和绿色创新,建立起特色学科、重点项目。基地要培养更多的绿色科技人才,逐步完善人才队伍,使全区绿色发展可以持之以恒、推陈出新。绿色科技培育基地还可以与全国其他地区建立起互通互联的“人才、科技、资源”渠道,第一时间了解国内最先进前沿的绿色科技动态和相关政策导向,还可以与其他省份共同搭建“联合实验室”,对高层次高水平人才进行充分利用,实现价值共赢。
(四)在招商引资时兼顾绿色标准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西北边疆,且属于内陆省份,与东南沿海以及其它发达省份相比,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工业基础、人才储备等方面均不占优势。但是,在招商引资时绝不能允许其他发达省份因环境问题而淘汰的企业进入到内蒙古。在新时代,“先开发,后治理;先污染,后保护”的老路子已经完全过时。尽管内蒙古在一些招商引资的条件上不占优势,但只要坚持原则且拿出诚意,相信仍然会有良心企业愿意在内蒙古办厂经营。随着國家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侧重,越来越多的企业本身就在进行绿色转型和绿色生产。所以,为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天更蓝、云更白、草更绿、水更清,政府在进行招商引资的时候,一定要兼顾绿色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