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韬:早期中英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2021-03-22 03:11赖某深
世界文化 2021年2期
关键词:王韬英国

赖某深

晚清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震撼了古老的封建帝国,从闭关锁国被迫对外开放,从农耕文明被迫面对工业文明。面对西方的挑战,开始有先行者将眼光看向了西方那些遥远的国度,开始用审视的眼光看向西方,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奔赴西方试图探索富国强兵之道。继岳麓書社出版《走向世界丛书》,收集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走向世界考察西方的著作之后,本刊特设立专栏,陆续推出系列文章,以纪念这些早期走向世界、苦苦探索救国救民之道、不遗余力进行中外文化交流的先驱。

近代中国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以外交官或者地方督抚所派官员为最多,以私人身份走向世界的则较少,留下深刻文化记忆的则更少。而王韬则是走向世界的先行者,其考察笔记《漫游随录》是中国文人以私人身份赴欧的最早、最全面的记录,也是近代中英文化交流的生动见证。

王韬(1828—1897),原名王利宾,字兰瀛,后改名为王瀚,字懒今、紫诠、兰卿,号仲弢、天南遁叟、甫里逸民、淞北逸民、欧西富公、弢园老民、蘅华馆主。清末杰出的思想家、政论家、文学家。他与理雅各合作翻译成英文的《中国经典》,至今仍是欧美人士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权威版本。王韬于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份以政论为主的报纸《循环日报》。

同治六年(1867年),聘请王韬翻译中国经典的英国传教士、汉学家理雅各回国,招王韬西行。王韬遂于11月20日从香港启程前往欧洲,历时两年多。《漫游随录》即记其早年经历与在欧洲的所见所闻。

重点记述在英观感

王韬在英国待的时间最长,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均曾涉足,故所记以英国为多。英国政治、司法、军事、风俗、娱乐、科技、教育等均有所记载。

关于英国政治,他介绍了议院:“有集议院……国中遇有大政重务,宰辅公卿、荐绅士庶,群集而建议于斯,参酌可否,剖析是非,实重地也。”

关于司法,他参观了一处新建监狱,“狱囚按时操作,无有懈容”,“居舍既洁净,食物亦精美。狱囚获住此间,真福地哉”。

关于军事,着墨不多,在爱丁堡时,观看了“团丁(民兵)”“海滨演炮”,“其法以废舶置海中,上张旗帜。自海滨距海面,约远二三里或四五里,而后以炮击之,观其中否”。这样的演习每月举行四次。王韬的评论是“此民间于晏安之际,武备不弛,先事讲求之一道也”。

关于风俗:男女交际,自然谨严,“名媛幼妇,即于初见之顷,亦不相避。食则并席,出则同车,觥筹相酬,履舄交错,不以为嫌也。然皆花妍其貌而玉洁其心,秉德怀贞,知书守礼,其谨严自好,固又毫不可以犯干也”,这与中国男女授受不亲形成鲜明对照;“国中风俗,女贵于男。婚嫁皆自择配,夫妇偕老,无妾媵”,这与中国男尊女卑,结婚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迥然有别;人死之后,“葬于官地,不祭墓。思念所及,则诣墓一观,挂鲜花一圈于碑碣而已”,这与中国重死轻生、葬礼隆重绝然不同。

关于娱乐,他记载了马戏、魔术表演、跳舞,记述驯兽表演最为精彩:

兽人入虎、豹、狮、熊之房,令其跃圈环绕作诸戏剧,不肯前者以鞭笞之。各兽或有怒目张牙咆哮作搏噬状者,兽人即出手枪向空迅发,火焰震烈,诸兽无不悚伏,然后前后驯扰,惟所指挥。兽人于是履虎尾、捋虎须、攀虎牙、探首于虎口吻间,虎涎淋漓满面,博观者笑乐。于狮、豹房亦然,狮、豹无不弭耳摇尾,狎之几如猫犬。

用几个生动准确的动词,将驯兽师的勇敢、猛兽的表情和动作刻画得活灵活现。

关于英国的科技,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他记载了“悬桥”,有如“长虹”飞渡,“工制独创,尤为中土所稀”;谈到火车在英国初创时,阻力重重,久而久之,人们才认识到火车开通促进了贸易,增加了税收,“实为裕国富民之道”,更重要的是可以迅速调运兵力——王韬是特意写给顽固反对修铁路的人士看的,须知当时中国还没有一寸铁路;观看了“轻气球”放飞;记载了日新月异的“军营渡水之具”;赞叹英国制造“无一不以机器行事”,“几神妙不可思议矣”。而英国科技之所以如此发达,重要原因是国家鼓励发明创造,建立了专利保护制度。所谓“西国之例,凡工匠有出新意制器者,器成上禀,公局给以文凭,许其自行制造出售,独专其利,他人不得仿造。须数十年后乃弛此禁,其法亦良善也”,这可能是中文文献中最早介绍西方专利制度的。

关于教育, 他赞誉英国学校学习和考试的内容“非止一材一艺已也”,要广泛学习历算、兵法、天文、地理、书画、音乐、各国之语言文字,“如此,庶非囿于一隅者可比”,“故英国学问之士,俱有实际”。这与中国只注重诵读儒家经典,选拔人才只考试四书五经,以致士人不务实学形成了鲜明对照。

《漫游随录》有两段对英国的总体评价,值得注意。一段载卷二《风俗类志》:

英国风俗醇厚,物产蕃庶。……人知逊让,心多悫诚。国中士庶往来,常少斗争欺侮之事。异域客民族居其地者,从无受欺被诈,恒见亲爱,绝少猜嫌。无论中土,外邦之风俗尚有如此者,吾见亦罕矣。

一段载卷三《游博物院》:

盖其国以礼义为教,而不专恃甲兵;以仁信为基,而不先尚诈力;以教化德泽为本,而不徒讲富强。欧洲诸邦皆能如是,固足以持久而不敝也……余亦就实事言之,勿徒作颂美西人观可也。

在赞美英国的同时,指出了英国乃至欧洲各国的立国之道是以礼义为教、以仁信为基、以教化德泽为本。以往那种视西方各国为“化外之邦”,认为西方人“性等犬羊”“专恃甲兵”,只知“图利”“ 尚诈力”的错误观念自然不攻自破。

中英文化交流的生动见证

在《漫游随录》卷二《伦敦小憩》王韬写道:“三百年前,英国人无至中国者;三十年前,中国人无至英土者。”在《漫游随录》自序中,王韬自豪地说:“余之至泰西也,不啻为先路之导,捷足之登;无论学士大夫无有至者,即文人胜流亦复绝迹。”王韬是中英文化交流的“先路之导”,这并非夸张。他到英国很久,中国才向西方派出第一个外交使团;比郭嵩焘驻扎英国,更早了整整7年。并且,他出色地充当了中英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首先,王韬是第一个在英国牛津大学演讲的中国人。受牛津大学校方邀请,王韬以华言(汉语)讲学,而且讲的内容是“中外相通之始”,讲述了中英交往的历史,并希望中英两国加深交往、发展友谊,寄语听演讲的学生成为有用之才。演讲的效果是:“一堂听者,无不鼓掌蹈足,同声称赞,墙壁为震”。 演讲结束后,学生向他请教东方的孔子之道与“泰西所传天道”有何同异,王韬的回答是:“孔子之道,人道也。有人此有道。人类一日不灭,则其道一日不变。”还说:“东方有圣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西方有圣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请一言以决之曰:其道大同。”

其次,王韬在英国多次以吟唱的方式传播古典诗词,推广中国文化。说其是将中国文化推广到世界的第一人,并不為过,但这一点还未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和重视。一次是为少女爱梨吟哦白香山(居易)《琵琶行》一篇,“抑扬宛转,曲尽其妙”,“爱梨为之叹赏弗置,而更使予逐字度之”,“明日歌曲亦能作哦诗声,且响遏行云,馀音绕梁,犹能震耳”,说明即使是外国人,也能欣赏和传唱中国古典诗词。另一次是在富商司蔑氏太太召集的上百人的聚会场合,“为曼声吟吴梅村《永和宫词》,听者俱击节”。还有一次是受理雅各邀请,在“会堂”“宣讲孔孟之道”两个晚上,即将结束时,“诸女士欲听中国诗文,余为之吟白傅《琵琶行》并李华《吊古战场文》,音调抑扬宛转,高亢激昂,听者无不击节叹赏,谓几如金石和声、风云变色”。“此一役也,苏京士女无不知有孔孟之道者”。苏格兰的士女算是领略了孔孟之道和中国诗词的魅力。

再次,王韬本人就是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的一个很好的载体,他以其可见可感的形象和举止向西方社会传递了中国文化的信息。他的穿着打扮引起了西方人的好奇和浓厚兴趣,时常发生一些有趣的误会。在游英国亨得利时,就被儿童认作女性:

西国儒者,率短衣窄袖,余独以博带宽袍行于市。北境童稚未睹华人者,辄指目之曰:“此载尼礼地也。”或曰:“否,詹五威孚耳。”

“载尼礼地”是中国太太(Chinese Lady)的译音;“威孚”是妻子(wife)的译音;“詹五”则是流落到英国的一个高个子安徽人。写到此处,王韬哭笑不得:“噫嘻!余本一雄奇男子,今遇不识者,竟欲雌之矣!”

在游法国马塞时,一家酒馆的年轻女服务员“见余自中华至,咸来问讯。因余衣服丽都,啧啧称羡,几欲解而观之”,令人忍俊不禁。

以上是王韬刚到西方的情形。等到他待了较长时间后,通过接触英国友人,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为图书馆题词,公开场合讲演及辩论等等形式,进一步宣传和弘扬了中华文化。

首次介绍了世界博览会

王韬亲历了1867年的巴黎世博会,他将世博会称为“博物大会”。书中记述, 巴黎世博会场馆起建于1864年,落成于1867年,“开院之日,通国民人,列邦商贾,遐迩毕集,均许入而浏览,来往无禁”,“法驻京公使伯君,于其中创设聚珍大会,凡中外士商有瑰奇珍异之物,皆可入会,过关许免其税”。陈列的物品美不胜收,“皆当世罕觏之物,或有莫悉其名者”。欧洲各大国君主光临者,除法国国王外,还有俄罗斯、普鲁士、土耳其的君主。这届博览会中国并未参展,却有一个广东戏班子在世博会上演出:“有粤人携优伶一班至,旗帜新鲜,冠服华丽,登台演剧,观者神移,日赢金钱无算。”后来法国某伯爵还花费重金将广东戏班子的“装束”全部买去。

王韬还多次参观1851年英国举办首届世博会的场馆水晶宫。水晶宫建在伦敦南部,以钢铁为骨架,以玻璃为主要建材。在《漫游随录》中他描写道:

……地势高峻,望之巍然若冈阜。广厦崇旃,建于其上,逶迤联属,雾阁云窗,缥缈天外。南北各峙一塔,高矗霄汉。北塔凡十一级,高四十丈。砖瓦榱桷,窗牖栏槛,悉玻璃也;日光注射,一片精莹。其中台观亭榭,园囿池沼,花卉草木,鸟兽禽虫,无不毕备……

由于水晶宫实在很大,王韬一共参观了4天,“尚未能遍”。

书中对中国人在英国的情况有所反映。从中可知,在中国派出幼童留美之前,就有两个中国学生韦宝珊、黄咏清在英国读书,不过这两人是公派还是自费,在何校求学,书中未作交待,这是研究中国留学史的重要材料;王韬在英国见到了浪迹欧美多年的“长人詹五”夫妇,詹五曾为英国人楼顶大书“天下太平”;在苏格兰,王韬遇到一个在当地娶妻生子的华人胡某,看到其经济困难,便给予了资助,胡某“感激涕零,几哭失声”。

《漫游随录》收录了王韬在英国作的一些诗词,抒发了一个报国无门的不得志书生的抑郁和愤懑之情,像“异国山川同日月,中原天地正风尘。可怜独立苍茫里,抚卷聊看现在身”,不过他的爱国激情依然洋溢,“尚戴头颅思报国,犹馀肝胆肯输人”。充分反映了一个走向世界的先行者的孤独、苍茫的心路历程。

书中有些记载,可看出王韬多情的一面。像在苏格兰时,某女士让出闺房,供其歇宿;一起出行时拿出手帕为女士擦拭汗珠;女士游玩累了“扶余肩不能再行”;之后“余代为掠鬓际发,女士笑谢焉,觉一缕清香沁入肺腑”等等,是文人墨客真情的自然流露,并非像某些人所批评的“肉麻”。

猜你喜欢
王韬英国
《蚯蚓的日记》思维导图
Bandwidth expansion and pulse shape optimized for 10 PW laser design via spectral shaping
Hydrogen isotopic replacement and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in zirconium deuteride implanted by 150 keV protons∗
英国的环保
洗碗机
王韬辅助理雅各翻译中国典籍过程考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王韬首次使用宪法一词”论辨伪
英国圣诞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