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2021-03-22 03:00陈云云
理论导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政治信仰政治建设新时代

摘要:政治信仰建设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强新时代政治信仰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构筑精神家园的“核心要素”和经受风险考验的“定海神针”,也是党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当前,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主要面临来自国际国内、党内党外、线上线下等方面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新时代党员干部坚定政治信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着重加强经典体系建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积极建构政治信仰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关键少数”头雁效应,借助新媒体新技术提升实效性和精准度,实现培育模式从“喷灌”到“滴灌”的根本性转变。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政治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21)02-0023-06

基金项目:2018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习近平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研究”(18DJC001);2019年度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计划“微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精准培育研究”(19JDSZK168)。

作者简介:陈云云(1985-),男,南京人,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暨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法学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政治信仰作为人类超越动物的本质属性,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特有精神现象,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政治追求和政治理想上的集中表征。坚定而崇高的政治信仰源自内心、成于培育,具有穩定性、导向性和统摄性等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培育工作,并将其融入新时代政治立党、思想建党、制度治党、文化强党总体战略布局之中。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的现实缘由

构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体系,是基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组织与党员多重视角的必然选择,从根本上解决了政治立党为何需要夯实信仰之基这一元问题。

(一)政治信仰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构筑精神家园的“核心要素”

构建新时代党员干部的精神家园,根本旨趣在于化解信仰危机、治疗软骨病,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科学的政治信仰,其出场在人类信仰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共有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1]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立党的灵魂,也是党员干部廓清思想迷雾、抵御西化思潮的重要武器。习近平有关共产党人坚定政治信仰的重要论述,不仅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等人在“站起来”“富起来”实践过程中不断形成的政治信仰观,而且基于新时代中国“强起来”的历史方位,进行了创新性发展,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并将“信仰”融入“中国精神”和中国梦的社会理想。

构建新时代党员干部的精神家园,掌握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能够有效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仅对当下所处的历史方位作了全新解读,而且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精准描摹,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由物质和精神“两翼”构成,其中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也是解决时代发展之困的一剂良方。作为社会成员先进分子的共产党员,其精神家园的构建是解决新时代新矛盾的关键环节。因为马克思主义信仰中蕴含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指导党员干部透过现象认清本质,快速准确把握问题的具体性和特殊性,真正做到运筹帷幄、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同时,针对少数党员干部出现的信仰缺失、精神萎靡、不问苍生问鬼神、不信真理信金钱、迷恋西方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方面的治理难题,习近平基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和党员精神家园建设现状的战略研判,强调党员干部要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信仰体系,阐释新时代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基本内涵、现代向度、战略目标和发展路径。

(二)政治信仰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经受风险考验的“定海神针”

心中有信仰,脚下才能有力量。共产党人如果政治信仰缺失,精神必定缺钙,就有可能导致政治上褪色、经济上腐败、文化上虚无、道德上沦丧、生活上糜烂。习近平多次就“政治信仰的核心要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将政治信仰置于灵魂的战略高度”“新时代如何坚定政治信仰”这三个富有逻辑的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强调,“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革命理想高于天”,并生动形象地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比喻为共产党人的“灵魂”“总开关”“压舱石”“总钥匙”“精神之钙”和“金刚不坏之身”。这不仅是话语表达和修辞手法问题,更蕴含着深厚的政治考量,大大丰富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体系的思想内涵。通过耙梳文献,习近平强调坚定政治信仰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要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思想“总开关”问题,这不仅是思想建党的核心命题,也是政治立党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环节,是中国共产党经受风险考验的“定海神针”。习近平指出:“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就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历史趋势的基本观点,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2]《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系统阐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入党员干部之心脑的意义、目标和路径,强调通过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坚决站稳政治立场等方式强化政治信仰,筑牢思想防线,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党员干部思考问题、科学执政的“看家本领”。

(三)政治信仰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理性审视百年党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不难发现,政治信仰始终是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灵魂和逻辑起点。构筑坚定的政治信仰,自马克思主义政党诞生之日起就成为明确的意识和自觉行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有着坚定理想信念的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实现共产主义写入党章并为之奋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一步将政治信仰作为实现初心使命的思想动力和价值追求。新中国成立至今,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丰富实践基础上,一方面深刻总结成功和挫折两方面经验,另一方面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初步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一时代新课题,不断发展党的政治信仰思想与实践。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苏联共产党从一个充满理想信念的革命党沦为腐败横行的官僚利益集团,信仰坍塌是其最终覆灭的重要原因。苏共覆灭的前车之鉴昭示我们,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能动摇和缺失,否则就会失去政权,被时代和人民所抛弃。同时,面对东欧剧变之后马克思主义信仰在较长时间内遭受西方学者和政治势力种种诘难与质疑的窘境,马克思主义以其真理魅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彰显的“四个自信”对其作了有力回击。习近平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3]善于以史为鉴、积极吸取中国共产党历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教训,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依循。习近平关于坚定政治信仰重要性的系列论述,深层历史逻辑就是通过塑造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来保持党组织的生机活力,以崇高的政治信仰引领新时代党建工作科学化发展,从而夯实党长期执政的根基。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既忠实地继承了无产阶级政党的优秀品质,又与时俱进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完美结合。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必须以史为镜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党员干部头脑,夯实思想根基,传承红色基因。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的现实挑战

政治信仰是新时代党建思想体系之中最深层、最核心的要素,是触及灵魂的永恒命题,也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不改的保鲜剂。但是,当前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体系建设客观上面临来自国際国内、党内党外、线上线下等方面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

(一)国际方面,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斗争愈发激烈

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大门越来越大和全球化进程向纵深推进,西方敌对势力将和平演变和颜色革命的矛头主要指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市民社会、宪政民主为代表的西方政治思潮,直接与我国所主导的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正面交锋,他们别有用心地贬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妖魔化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借助各种渠道散布马克思主义无用论、共产主义虚无论、社会主义原罪论,肆意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危机论、失败论、崩溃论,企图从内部搅乱、瓦解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同时,以享乐主义、物质主义、实用主义、佛系主义、犬儒主义为代表的西方社会思潮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和侵蚀着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其结果导致少数党员干部崇尚和艳羡西方文明、西式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观,在政治信仰上“精日”“精美”,在涉及党的领导、政治道路、政治路线等原则性问题上往往态度暧昧不清。

(二)国内方面,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资本逻辑的冲击

虽然资本的逐利性和现实性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市场主体的一切潜能,但也使得资本和权力极易“共谋”,公共利益易被分利集团俘获。有学者认为:“规模庞大的资本已经显现出希望摆脱束缚的苗头。更令人担忧的是,理应代表人民手握缰绳、驯服资本的某些党政干部已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俘虏。”[4]同时,在市场经济和资本逻辑的双重支配作用下,资本和市场所奉行的等价互利原则和逐利本性一旦置于意识形态和政治信仰领域,其负面效应很可能爆发。少数党员干部在物质利益面前容易迷失自我,不信马列信金钱,不讲党性讲名利,最终沦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此外,市场主体为了利益最大化,往往会利用一切手段收买、拉拢、腐蚀领导干部为其服务,其中一些意志不坚定者甘愿被资本“围猎”,被“糖衣炮弹”击中,忘掉了党的初心使命和政治信仰,成为资本和市场的奴隶。

(三)实践方面,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教育尚存诸多盲点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毋庸讳言,当前少数党员干部的确存在宗旨意识淡化、政治信仰虚化、价值取向物化、政治意识弱化等所谓“精神缺钙”问题,这严重制约了党自身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领导干部出现的种种政治虚无主义倾向与某些地区、部门和单位党组织政治信仰教育弱化、僵化、教条化、空洞化、形式化倾向有着重要关联。对此,习近平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其中的症候:“我们一些同志之所以理想渺茫、信仰动摇,根本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牢固。”[5]同时,新媒体时代的强势来袭,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政治信仰。由于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碎片化、无区别化、去中心化等特点,使得大量丑化、歪曲、诋毁、污名化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肆意泛滥,这严重削减了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和科学性的认同,也给新时代党员干部政治信仰教育带来诸多挑战。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的现实路径

激活和唤醒共产党人体内的“红色基因”,补足信仰之钙,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和政治信仰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新时代提高党员干部领导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3]新时代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备好政策工具箱,着重从顶层设计、情感共鸣、理论认同、行动落实等方面加以协同推进。

(一)加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经典体系建设

坚定的政治信仰,必须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经典体系建设。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要保持一个政治组织的权威性和核心价值的历史传承性,首先需要通常确立组织成员共同认可和阅读的经典文献,继而对这些经典进行系统阅读与统一阐释,不断生成可扩展的共同的言述形式与历史经验。只有构建系统完整的中国共产党经典著作系统,才能以此为基础,号召广大党员认真研读经典,感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深要义、时代和历史逻辑,才能真正做到信仰坚定、守正创新。早在延安时期,党就号召高级干部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领悟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为民情怀、责任担当,进而实现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实践认同的高度统一。习近平不仅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其中的哲学部分,是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而且在不同场合多次要求党员干部要常学常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内化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学原著悟原理中坚守初心和使命。

加强中国共产党经典体系建设,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保持历史延续性、统一性和与时俱进之间的内在张力,既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要文献的译介、阐释和学习,又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系列理论成果和党内不同时期的经典文献纳入其中,实现“尊经”与“开新”的有机统一。同时,中国共产党经典体系建设要处理好理论学习内化与社会实践悟化的辩证关系,通过构建学习型党组织,从学术和政治相统一的高度回答党员干部提出的“我们身处何方,从哪里来,为什么来,到哪里去”系列重要理论命题,防止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尴尬和结构性矛盾。在具体落实方面,一方面,要借助智库资源将遴选出的马克思主义系列经典文献,作为党员干部日常学习、专题培训和职级晋升的重要内容,真正做到学马、信马、行马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经典体系建设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并进,作为开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实现党的经典体系建设与更为主流的学科体系建设相融合,从而获得更强活力和权威。

(二)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

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坚定政治信仰的必由之路。任何理论即便是再科学、再完美,如果束之高阁、不接地气,不与人民群众特别是作为先进分子的党员干部的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也将失去价值。当前,在全面从严治党视野下推進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需要做到传播方式的多元化、思想表达的生活化、目标对象的分众化,让科学思想充满“烟火味”,进而使马克思主义成为照亮党员干部精神世界的灯塔。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应该首先在党员群体中推进,这就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和理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谓“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大众化主体只有政治素质过硬,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才有底气、自信和激情做好理论的大众化。同时,主体还要掌握“硬核”实力,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方面下功夫,自觉关注、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特别是领会透、讲清楚该思想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深远影响、“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部署等重大思想理论命题,力求做到全面把握和准确理解。同时,还应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阐释力度,将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培育置于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总体战略布局之中。为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思想武器,有针对性地回答三个关键性问题:一是基于共产主义实现的阶段性、曲折性和长期性,如何坚信共产主义的科学性?二是面对“西强我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体低潮的现实境遇,如何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三是检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经历的“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奋斗史,如何理性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必然性、必要性和合法性?只有在理论上廓清迷雾,才能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扫清思想障碍、提供学术力、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

(三)构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教育体系

习近平指出:“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认识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捍卫真理,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前提。”[6]政治上的坚定来自理论上的清醒与自觉,党员干部政治信仰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如果没有深厚的理论内功作为基础,所谓的信仰将是空中楼阁,政治信仰教育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通过专题教育、自我教育、党校教育、实践教育等形式,让党员干部学精、悟透、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看家本领,掌握人民立场、核心观点和基本方法,在苦学、善思、笃行中领悟科学理论的价值与魅力。2019年5月,中共中央专门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强调党员干部政治信仰教育是一项基础性和经常性工作,要力戒形式主义、传承红色基因,并对党员干部政治信仰教育的意义作用、内容程序、方式方法等作了明确规定,成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政治信仰教育的重要遵循。

构建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教育体系的根本旨趣在于,让党员干部坚信“共产党为什么硬核”“共产主义为什么不过时”“马克思主义为什么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管用”这一系列关乎政治信仰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非常重视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教育工作,不仅出席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而且要求各级党校、高校、机关要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政治信仰教育和党性教育,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党人只有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的“真经”,掌握“看家本领”、拥有硬核实力,才能以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并在中西意识形态激烈斗争面前旗帜鲜明,不受干扰蛊惑,成功抵御各种风险、威胁和挑战。

(四)发挥领导干部“关键少数”的头雁效应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其言行举止对普通党员起到极大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新时代深化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培育,要从“关键少数”破题,发挥好各级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引导他们當好中国共产党精神家园构建的“护林员”。习近平反复强调,是否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是新时代好干部的首要标准。他指出:“领导干部一旦丧失了理想信念,就会把握不住自己,就会迷失方向,不仅会越过做党员的底线,而且会越过做人的底线。中央委员会的每一位同志都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人生的头等大事,自觉为全党作出示范和表率。”[7]因此,新时代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培育,要着重引导领导干部将政治信仰融入社会治理和执政为民实践,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践行者和示范者。

其中,党的高级干部更应该率先垂范,自觉抵御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袭扰,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底色,在时代洪流和思想激荡中成为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典范和中坚力量。各级领导干部只有自己讲党性、讲政治、有信仰,才能有立场和资格为普通党员干部做好表率和示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如果政治信仰方面出现问题,那么给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的负面影响将更加巨大和深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查处的诸多高级别腐败官员都是集政治变质、经济贪婪、生活腐化于一身,从本质上说,其政治信仰坍塌、理想信念缺失是酿成恶果的思想根源。

(五)借助新媒体新技术提升政治信仰建设的实效性和精准度

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8]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历史进程中,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培育,不仅不能漠视当下所处的这个大时代,而且要在“微”“新”“快”“准”上下功夫,实现培育路径的定制化、菜单化、精准化。

这是一个政治信仰培育最好的时代,也是最为艰难的时代。大道恢弘,隐于新媒体。当下,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新媒体正深刻地影响着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年党员群体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这也使得新时代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培育面临双重境遇,机遇和挑战并存。同时,党员干部一旦具备了坚定的政治信仰,也就炼就了“金刚不坏之身”,反过来能够有效消弭新媒体时代多元社会思潮对其精神世界的污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2月,我国网民已达854亿,网络普及率达612%[9]。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如果过不了互联网和新媒体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关。由此可见,新时代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培育必须正视新媒体新技术,不能采取逃避问题式的“鸵鸟政策”,更不能视其为“洪水猛兽”,而是应该主动应对,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一方面要规避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存在的碎片化、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去政治化等负面效应,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势,颠覆传统政治信仰培育模式,实现教育模式从“漫灌”“喷灌”到“滴灌”的根本性转变。

新媒体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和“百科全书”,已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集散地和政治舆论的策源地,不论从何种意义上看,它的出现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当下移动互联网技术催生的抖音短视频、慕课、微博、微信、快手、知乎、豆瓣、学习强国等平台,能够成为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培育的新阵地、新媒介,实现将“顶天立地”的理论融入细微的日常生活感悟。一是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培育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者、传播者的媒介素养,把握理论传播和信仰培育“质”“量”“度”的统一。二是遴选、培养和团结一大批政治信仰坚定、思想活跃、社会影响力深远的“网络意见领袖”,并且用心做好该群体的统战工作,使其成为新媒体时代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培育的外围新生力量。因为当社会突发事件、重大网络舆情出现之时,“网络意见领袖”可以凭借其在党员干部中的巨大影响力,呼吁“粉丝”独立判断,引导党员干部以科学的理论分析和透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世界,避免主流意识形态淹没在新媒体时代的巨大信息泡沫之中。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01).

[2]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J].求是,2010(7)∶2.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1).

[4]鄢一龙,等.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7.

[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6.

[6]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2(01).

[7]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8(1)∶3.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9]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

08/t20190830_70800.

【责任编辑:闫生金】

猜你喜欢
政治信仰政治建设新时代
论政治信仰在党的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新时代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坚定政治信仰
中国协商民主政治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高度契合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践途径
杭州市“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与分析
美育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的研究
从政治合法性看党的群众路线 教育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