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在脑卒中引起的运动障碍性偏瘫治疗中的价值及作用机制

2021-03-22 10:29
甘肃科技 2021年23期
关键词:障碍性偏瘫肢体

武 扬

(白银市会宁县人民医院,甘肃 会宁 730799)

运动障碍性偏瘫是脑卒中的一种常见后遗症。随着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脑卒中的临床发病率也逐渐增加。而脑卒中导致的脑血管受损情况,在症状超过24 h 后,会导致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而脑卒中后,患者神经系统、脑血管系统受到了不可逆的损伤,即使经过积极的诊疗,仍然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对于运动障碍性偏瘫患者来说,轻者可以维持正常的活动,严重者则表现为生活能力丧失,甚至卧床难以活动。这种脑卒中后遗症,在发病早期即给予积极的干预,可保证治疗效果。中医学认为[1],脑卒中引发的偏瘫后遗症属于气滞血瘀型疾病,而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还与神经功能障碍有关。中医针灸在治疗肢体障碍性疾病中有较悠久的历史,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对于脑卒中后偏瘫后遗症采用中医针灸治疗的相关研究报道比较少。为此,本研究对100 例脑卒中后运动障碍性偏瘫患者采用了常规治疗与联合中医针灸治疗的对比,观察其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9 年2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100 例脑卒中后运动障碍性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单盲法分组,各50 例。对照组,男28 例,女22 例,年龄43~78 岁,平均(62.2±4.2)岁,病程15~20d,平均(18.2±3.4)d。观察组,男26 例,女24 例,年在45~78 岁,平均(62.8±4.0)岁,病程13~20 d,平均(17.2±3.4)d。(1)诊断标准:患者符合中华医学会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且符合《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中关于偏瘫的中医观点;患者均出现运动障碍性偏瘫。(2)纳入标准[2]:患者均经中西医诊疗确诊脑卒中后运动障碍性偏瘫。未见严重并发症;Ashworth 评定瘫痪肢体肌张力在1~3 级。(3)排除标准:合并重大器质性疾病或恶性肿瘤疾病者;先天性肌无力或者运动障碍者;严重偏瘫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同意参加。两组基线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符合分组条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给予患者静滴甘露醇以及血栓通治疗。并给予活血化瘀及通腑醒脑药物治疗。用药剂量以患者病情严重情况来调整方案。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0 d。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指导患者保持良肢位,并采取主动或者被动的肢体运动,提升肢体功能。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中医针灸治疗。本研究采用的中医针灸疗法为靳三针疗法。头针选择颞三针。体针:对于上肢偏瘫者,针灸穴位为极泉、尺泽、内关;对于下肢偏瘫者,针灸穴位选择鼠蹊、阴陵泉、三阴交;对于口角歪斜者,针灸穴位选择地仓、迎香、夹承浆;针灸使用0.30 mm 左右的不锈钢针进行针灸治疗[3]。根据不同病灶部位,选择头针治疗。在耳尖发际处进针2 寸,并自其水平方向向两侧约1 寸位置入第2、3 针。采取快速捻转以及平补平泻法运针,垂直刺入穴位至腱膜处,再旋转15°运针。得气后,快速捻转30 s,次数保持在150 次左右。留针3 次,每次10 min。体针自患侧部位进针,透入皮下3 cm 左右。治疗5 次后停2 d,一疗程3 周[4]。

1.3 观察指标

(1)评估两组治疗效果。以神经功能障碍评分NIHSS 为评估标准。显效:NIHSS 评分提升75%以上;有效:NIHSS 评分提升15%~75%;无效:NIHSS评分提升幅度不足15%。治疗有效率=显效比例+有效比例。

(2)评估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情况。以简式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为评估标准。总分100 分,分数与运动功能成正比。

(3)评估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以Barthel 指数评估,生活不能自理,小于40 分;生活部分自理,40~60 分;生活基本自理,大于60 分。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20.0 统计学软件为计算工具。计量资料以()描述,行t 检验;计数资料以n(%)描述,以χ2检验。P<0.05,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分析

由表1 可见,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0%,较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4.0%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分析[n(%)]

2.2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分析

由表2 可见,两组治疗前FMA 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3 个月后,FMA 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且观察组提升幅度较对照组更高(P<0.05)。治疗6 个月后,两组FMA 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且观察组提升幅度较对照组更高(P<0.05)。

表2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分析(,分)

表2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分析(,分)

2.3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分析

由表3 可见,两组治疗前Barthel 指数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3 个月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提升,且观察组提升幅度更高(P<0.05)。治疗6 个月后,两组患者Barthel 指数评分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提升,且观察组提升幅度更高(P<0.05)。

表3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分析(,分)

表3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分析(,分)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急性脑血管疾病,神经功能障碍损伤情况与脑动脉狭窄以及闭塞的时间有关,且持续时间越长,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情况越严重。经过积极的救治,患者仍然会出现不可逆的神经障碍后遗症[5]。其中,偏瘫属于运动障碍性疾病,对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都有很大的影响。现代医学理论认为[6],脑卒中后运动障碍性偏瘫,是中枢神经损伤后对运动神经的控制力降低,易产生痉挛性偏瘫症状。而在发病早期采取积极的干预,可帮助患者逆转神经功能损伤,使其运动功能尽量恢复。

临床对于脑卒中后运动障碍的预防,主要采取康复训练干预。通过主动以及被动的活动,帮助形成肢体反射,减少肌肉退化以及关节挛缩情况,还可促进肢体协调能力的提升,促进机体正常功能的恢复。这样的运动锻炼,对于轻度运动障碍有较好的改善作用[7]。但对于重度肢体障碍患者,干预时间较长,且患者依从性不高,容易影响康复效果。

靳三针疗法,是著名针灸专家靳瑞教授在传统中医针灸理论基础上,研究出的一种针灸疗法。通过对偏瘫患者不同病灶部位的相应穴位进行分析,实施运针治疗,可有效改善病灶部位的运动功能。该治疗方式中,颞三针主要选取患者少阳经循行部位,实施针灸刺激,有效的发挥了疏通筋络、活血化瘀以及息风潜阳作用,有促进脑部神经活性的作用。而采用的上下肢部位的针灸疗法,则应用了“挛三针”。经过多年研究,临床认为上肢功能障碍主要是臂丛神经主干以及兴奋臂丛神经难以受到中枢神经的有效作用所导致[8]。对该部位的穴位进行刺激,可导致有效疏通经络的作用,可提升神经兴奋度,促进大脑神经元对其支配作用的提升,从而有效解除患者肌肉痉挛情况的发生。下肢功能障碍,则主要是腹股沟、膝关节以及足部神经受损所导致,采用针灸刺激,能够刺激神经运动,达到刺激肌肉收缩、关节自主活动以及缓解痉挛的作用。中医针灸疗法,通过对不同部位的穴位进行刺激,达到活血化瘀、调节脏腑功能及疏通经络的作用。中医学研究认为[9],人体全身血液流通是机体运行之本。而脑卒中患者脑部血液流通不畅,全身血液凝集,难以有效发挥血运作用,直接导致了神经功能障碍。因此,采用中医针灸疗法,对不同部位进行疏通,既可以达到刺激周身血液循环作用,还可刺激中枢神经以及肢体神经系统作用,达到缓解肢体痉挛引发的偏瘫症状的目的[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0%,较对照组的84.0%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中医针灸对脑卒中后运动障碍性偏瘫的治疗效果显著,有助于疾病转归。两组治疗后,FMA 评分及Barthel 指数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且观察组提升幅度较对照组更高(P<0.05)。这也证实了通过中医针灸治疗,患者中枢神经功能调节作用得到改善,肌肉收缩能力以及关节活动能力明显提升,肢体障碍情况改善,患者可尽量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综上所述,中医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运动障碍性偏瘫,效果好,应用价值高。

猜你喜欢
障碍性偏瘫肢体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母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防治
肢体语言
猪繁殖障碍性病毒病鉴别诊断及综合防控
肢体写作漫谈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
氯米芬结合热敏点灸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