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金凤,甘春天,牛泽鹏,肖荣振,陈洪伟
(1.兰州理工大学 技术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300; 2.兰州理工大学,甘肃 兰州 730050;3.国家管网集团西南管道有限责任公司昆明维抢修分公司 兰州抢修中心,甘肃 兰州 730300)
亚温淬火,加热温度在AC1~AC3之间,即将亚共析钢加热到奥化体和铁素体两相区后进行淬火的工艺[1]。亚温淬火的优点主要有:节省热源消耗,减少原材料损耗,使淬火组织中保留有部分未溶铁素体。既保证了硬度,减少了变形,又防止了裂纹。亚温淬火后的材料可形成铁素体-马氏体组织,综合性能良好,从而拓宽了材料的使用范围[2]。
45钢为含碳量0.45%的优质碳素结构钢,常用于制造较高强度的运动零部件,如轴、活塞、叶轮、齿条等[3]。但45钢的淬透性较低,在水淬时具有开裂倾向。因此运用亚温淬火理论来改善提高45钢的综合性能,对提高零件质量、安全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4-5]。笔者选用45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在不同亚温淬火温度下的组织、性能的变化,为45钢亚温淬火提供参考依据。
以Φ10 mm×200 mm的45钢棒材为试验原材料。其主要化学成分(wt%)如表1所列。
表1 45钢化学成分(wt%)
亚温淬火前,进行正火预处理。正火工艺为:将试样加热到840 ℃后,保温60 min,空冷。亚温淬火工艺为:将正火后的试样加热到亚温淬火温度后,保温60 min,水冷。回火工艺为:将淬火后的试样加热到200 ℃,保温180 min,空冷。亚温淬火温度分别为:730 ℃,740 ℃、750 ℃、760 ℃、770 ℃,每组3个试样。金相试样的尺寸为:Φ10 mm×20 mm,参考国标GB6397-86,冲击韧性试样如图1所示。拉伸试样如图2所示。
图1 冲击韧性试样
图2 拉伸试样
采用4%浓度硝酸酒精腐蚀液对试样进行腐蚀,腐蚀时间:15 s,用清水冲洗。在型号为MEF-3万能金相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不同温度45钢亚温淬火+回火金相图片
由图3(a)、3(b)可知,在奥氏体化过程中,渗碳体中的碳没有完全过度到铁素体中,奥氏体化程度较低。主要原因是温度过低,扩散动力不足。致使回火马氏体量少且形状大小不一、分布不均。随着温度的上升,组织中铁素体含量逐渐减少,马氏体含量不断增加,回火马氏体不断增多且分布也变得均匀[6]。由图3(e)可知,组织中出现了大量板条马氏体,主要原因是随着温度的提高,马氏体的形态与奥氏体的成分相关,淬火温度越高,奥氏体成分趋于均匀,板条马氏体数量随之增加[7]。板条马氏体可以使材料具有很好的强度、硬度和塑韧性。
运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对金相组织中马氏体含量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经计算,730 ℃、740 ℃、750 ℃、760 ℃、770 ℃亚温淬火后组织中的马氏体含量分别为:11.586 7%、26.085 1%、56.445 0%、76.624 8%、79.086 0%。但由于亚温淬火温度低于传统淬火温度,奥氏体在共格相变过程中会形成一些碳含量较大的片状珠光体,且受软件参数局限,这样的组织可能被误认为马氏体,故测量值较实际值,整体有所偏高。但不影响其规律即:亚温淬火所得马氏体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铁素体含量逐渐减少[7]。
图4 Image-pro plus 6.0软件对金相组织中马氏体含量测量结果
(1)硬度分析
采用型号为HD-150的洛氏硬度计,对每组试样进行硬度测试,每组试样共3个,测量后取平均值。所得结果如图5所示。可知,随着淬火温度升高,硬度也随之升高。770 ℃淬火时硬度达到51.0 HRC。
图5 不同温度45钢亚温淬火+回火硬度值
(2)拉伸性能分析
采用型号为100D的微机控制电子式万能试验机对试样进行了抗拉强度分析,结果如表2所列。可知,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抗拉强度逐渐增大,750 ℃亚温淬火时延伸率最大。主要是因为组织内回火板条马氏体、回火针状马氏体和铁素体综合作用的结果。板条马氏体具有较高的强度、硬度和良好的塑性。针状马氏体则强度、硬度很高,但塑性很低。
表2 不同温度下亚温淬火最大载荷和抗拉强度表
采用亚温淬火对45钢进行试验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亚温淬火温度下其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得出以下结论。
(1)随着亚温淬火温度的上升,45钢中回火板条马氏体含量逐渐增多,分布趋于均匀,铁素体含量逐渐减少。
(2)由于板条马氏体具有较高强度、硬度的同时还具有相当高的韧性和塑性。故45钢的硬度、抗拉强度等性能随着淬火温度的上升逐渐增强。
(3)45钢通过亚温淬火内部组织良好、综合性能优异,可以为制作性能优异的零部件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