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锐
(中铁十六局集团路桥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1500)
岩溶地区伴有持续性的溶蚀作用,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步扩大溶洞的规模,加之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于该处组织桥梁桩基建设工作时难度较大,易出现卡钻、塌孔等特殊情况。针对此问题,必须以岩溶发育地区的地质条件为立足点,加强技术优化,以业内主流技术为依托,制定完善的溶洞处治方案,有效推动工程的开展。
贵阳枢纽小碧经清镇东至白云联络线站前施工4 标段:翁井(含)至白云(不含),起讫里程D4K50+700~D1K73+613.438,长22.684 km。受沿线地形、地势影响,桥隧比较高,建设特大桥11 座共14 142.16 m、大桥6 座共1 967.86 m、中桥2 座共116.1 m。地层分布有大量碳酸盐岩可溶盐,对施工技术水平提出较高的要求。
由于施工现场地下岩溶高度发育,因此地表处存在较明显的溶蚀洼地。对此,施工单位以实际施工条件为立足点,确定使用桩基施工方法,即利用冲击钻向待施工区域钻进成孔,抛填片石等材料,再辅以注浆、钢护筒跟进等措施。
1)确定钻孔作业范围,清理该处的杂物,平整压实,使施工现场保持洁净且稳定的状态。
2)以孔位为依据依次确定所在区域的地质柱状图,信息包含溶洞的规格、填充情况、顶板厚度等。同时,以现有的地质勘察资料为主要依据,采取适用于各桩实际情况的溶洞处理方法。
3)钻进作业的主要要求有:按先长桩、后短桩的顺序依次施工;加强对设计钻孔柱状图的核查,若存在不当之处,需及时将实际情况报设计单位,以便在最短时间内做出调整;遇钻孔深度不达标的情况时,应当展开深入的分析,查明桩基地下岩溶的实际发育情况,再采取处理措施;待钻孔作业完成且施工质量达标后,可下放预制成型的钢筋笼,再组织混凝土的灌注作业[1]。
以全站仪为主要设备,根据设计要求测放桩位中心;埋设护筒,经检测后确定其高程情况,从而严格控制钻孔深度;经过测放作业后,有必要复核桩位,直至误差在许可范围内为止。
为给后续钻孔作业创设良好的条件,提前埋设稳定且密封性良好的孔口护筒,其内径略大于钻头直径40 cm。以施工水位为参照基准,要求护筒顶面高程超出2 m。关于护筒的埋设作业,见图1。
图1 护筒的埋设
钻架安装到位后,施工单位要检查实际情况,合理纠正偏差。另外,还要安装起吊系统,吊起钻头,再将其以缓慢的方式下放至护筒内。钻孔初期宜采取小冲程开孔的方式,随钻进作业的持续推进,待实际钻进深度达到钻头全高与正常冲程的总和后,可恢复至正常作业状态,适当提升速度。
在钻孔期间,施工单位要做到勤松绳,但需严格控制单次松绳量。勤抽碴,以保证钻头可持续冲击新鲜地层,有效向下钻进。综合考虑所遇地质情况、钻头规格(类型、重量等),合理调整单次松绳量,通常以3 m~8 cm 为宜。其中,吊钻头的钢丝绳安全系数至少达到12,否则易发生断丝等质量问题。不仅如此,施工单位还要在钢丝绳和钻头间配套转向装置,以提高其灵活性,施工期间要加强检查,察看其是否存在转动失灵、滞后等问题。
由于钻孔地质环境复杂,易出现钻头受损的情况,因此,为了确保在出现问题后可及时换新,施工单位需要准备备用钻头。若钻头直径磨损量达到15 mm 以上,则采取换新措施,否则后续钻孔的孔径将难以满足要求。
因为在钻孔期间会出现明显的冲击振动现象,所以在其作用下,易影响已成型的邻孔,从而发生塌孔等异常现象。鉴于此,施工单位要将邻孔混凝土的实际成型效果作为是否开钻的依据,待其抗压强度达到2.5 MPa 后方可钻进。
遇倾斜的岩层时,较为适宜的是小冲程低速钻进方法,并提前准备足量的片石,必要时可用于回填。若存在卡钻现象,不可强制提升钻头,而是需由技术人员分析具体成因,以判断钻头所处的位置及周边的地质情况,并在通过晃大绳等方法使钻头逐步松动后,再缓慢向上提钻。钻孔施工(见图2)。
图2 钻孔施工
钻进过程中若遇空洞或溶洞现象,施工单位需密切关注失浆量及失浆速度,并以此为依据判断空洞或溶洞的实际范围,若规模较小,宜采取填充压实的方法。主要考虑如下几方面。
1)对于溶沟、溶槽,可以向其中抛填袋装水泥或片石等,以达到有效堵塞的效果。
2)对于已经完成预处理的溶洞,当钻进至溶洞顶部约1 m 的位置时,出于维持安全性的目的,可采取小冲程的方式钻进,直至击穿洞顶为止。
3)遇无填充或半填充的溶洞时,应在击穿前密切分析护筒内泥浆面的实际情况,若泥浆面在短时间内大幅度下降,需及时补浆、补水。以溶洞的规模为依据,合理搭配使用黄泥、片石、水泥,经过多次冲击挤压后提高其密实性[2]。
4)填充物以淤泥等稳定性较差的土质居多时,可向溶洞内填入黄泥和片石混合物,再给予多次冲击处理,达到护壁的效果。
桥梁桩基设计桩长70 m,根据地质勘察资料可知,孔深42 m~65 m 范围内的地质条件特殊,含丰富的溶腔及裂隙,随冲孔作业的持续开展,当达到42 m 时将明显加大成孔难度,塌孔、泥浆流失等异常状况的发生概率随之加大,虽然组织多次黏土和片石的回填作业,但实际效果依然有限。经技术分析后,改为双层钢护筒跟进的处理方法。
1)施工前:全面落实准备工作,核查地质资料,从中发掘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由此确定护筒的工艺参数,包含深度、直径等。以设计桩径为参照基准,最后一层辅助护筒的直径在该值的基础上增加5 cm~10 cm。
2)施工中:用振动锤敲击外护筒,通过外力的作用使其下沉至指定位置,期间加强对倾斜度和锤击贯入度的检测,加强防护,以免因护筒下沉受阻而出现偏斜的情况。待钻头穿过溶洞顶板后,随即暂停钻孔作业,将内护筒打入岩溶段,再跟孔钻进施工,直至其达到稳定岩面以下0.5 m 位置为止,再转为正常钻进状态。为保证内、外护筒的稳定性,于中间注入砂浆,固结封口。
根据地勘资料可知,在某桩基深度约30 m 的周边区域存在较大规模的无填充物溶洞,且裂隙较为发育,冲孔施工期间虽然采取回填片石和黏土的方式,但所带来的效果欠佳,存在较明显的泥浆流失现象,引发孔壁坍塌事故。结合现场作业情况,推断地下存在较发育的暗河。对此,采取水下灌注低标号混凝土的方式,实现对溶洞的有效填充,从而稳定孔壁。
水下灌注混凝土施工期间,加强对混凝土入孔速度的检测与控制,以溶洞顶部所处位置为基准,若混凝土面高出该处1 m 以上,可结束浇筑作业。混凝土实测强度满足要求后,可组织冲击作业,后续的施工条件良好,成孔效率较高,且能够有效避免水下桩基混凝土超方的情况。
对基岩冲击时,应充分考虑到基岩埋深、溶沟、溶槽等特殊地质的实际情况,适当放慢冲击速度,合理调整冲击频率,全程维持低频率、小落距的状态。在向斜孔和弯孔处回填硬质片石时,可采取低锤密击的方法,目的在于避免偏锤孔斜现象。若斜孔或弯孔的纠偏难度较大,可配制适量低标号混凝土并向其中回填,随着混凝土强度的提高,符合作业要求后方可再次冲击,直至孔位偏差完全被纠正为止。
以地层实际情况为准,动态化调整冲程和冲击速度;保证泥浆浓度具有合理性,否则易加大塌孔的发生概率;钻进至岩溶洞隙时,需向其中填入块石和碎石,再密集冲击,保证洞隙可处于密实的状态。溶洞施工区域内不可打松锤,要求钢丝绳全程紧绷,以小冲程的方式击打。穿越溶洞时的作业条件较为特殊,需密切关注钢丝绳的实际情况,由此判断是否存在斜孔问题[3]。
因某些原因而出现埋锤、卡锤、掉锤事故时,不可盲目提拔,施工单位需准确分析成因,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若卡锤现象发生于砂砾层中,则需通过冲、吸等方法加以处理,从而使冲锤周边的冲碴可从紧固转变为松动的状态,再顺利提锤。需要注意的是,在部分情况下,当易遇到严重的塌孔埋锤现象时,施工单位可配备更大直径的冲击锤,并在其作用下清理原锤周边的土、石,随后再用空心锤冲击,直至原锤与孔壁可完全分离为止。除此之外,在打捞期间必须持续搅拌泥浆,以避免沉淀埋锤。
综上所述,对于施工条件苛刻的岩溶地区,采用钻孔桩施工技术可在一定程度地保障相关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对此,施工单位需对钻孔桩施工技术展开探讨,通过详细分析其技术难点与要点,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工程项目的安全质量与各项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