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良维,张树林,金会庆
(1.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江苏 无锡 214151; 2.国家车辆驾驶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肥 230081; 3.安徽三联学院,合肥,230601;4.安徽三联事故预防研究所,合肥 230081)
新能源汽车是地面运载工具之一,并逐渐成为化石能源汽车的替代趋势。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气候变化、控制碳排放、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我国新能源汽车在经济补贴等激励政策下得到了飞速发展。据公安部统计,至2021年6月份,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603万辆,占汽车总量的2.06%,仅2021年新注册的新能源汽车达110.3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34.92%,创历史新高[1]。随着新能源汽车数量剧增,新能源汽车交通事故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也创历史新高。以2018-2020年为例全国新能源汽车发生事故9780起[2-4],三年造成人员死亡达1717人、受伤9423人。新能源汽车是个新生事物,其交通事故若不加以控制,美好的新能源汽车即将成为新的“马路杀手”。及时探讨新能源汽车事故原因及其防控对策对减少居民生命伤亡、促进平安中国战略实施具有重大社会意义。
新能源汽车交通事故数据来自公安部交管局全国交通事故统计年报,对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登记报告期间交通事故信息资料录入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新能源汽车数据信息采用公安部交管局全国机动车登记信息管理系统数据。
运用SPSS18.0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及统计学分析。
我国新能源汽车至2018年底保有量为211万辆,其事故数为1201起,造成223人死亡[2],即2018年新能源汽车万车事故率为5.69,万车死亡率为1.06;至2019年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0万辆,而2019年新能源汽车事故数为3593起,死亡人数652人[3],其万车事故率上升至11.59,万车死亡率增至2.10;到2020年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400万辆,其事故数4986起,死亡842人[4],万车事故率再次递升至12.47、万车死亡率2.11。可见,新能源汽车事故数年平均以171%的速度递增,死亡人数以157%速度递增,且呈逐年上升态势。
新能源汽车交通事故碰撞形态看,主要是碰撞运动车辆,其事故最多,占比64.80%,造成死亡人数也最多,占比54.51%;其次是刮撞行人事故,事故数占比18.30%,死亡人数占比30.75%;再次是碰撞路边静止车辆,事故数占比9.08%,死亡人数占比4.78%,如图1所示。事故碰撞的类型集中在追尾、碰撞、翻车等,占事故数的80%、死亡人数约占总数的64%。
图1 新能源汽车交通事故形态分布
从新能源汽车事故车辆使用性质可以看出,家用轿车事故最多,事故占比44.78%,死亡人数占比41.93%;其次是城市公交车,事故数占19.08%,死亡人数占比22.48%;再次是出租车,事故数占9.96%,死亡人数占比6.81%,如图2所示。
图2 新能源汽车交通事故车辆使用性质分布
从新能源汽车事故发生时间看,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高发时段为上班高峰(07:00-09:00)和下班高峰(17:00-19:00),其次是午休时段(13:00-15:00);而死亡人数高发事故还出现早晨时段(05:00-07:00)和晚活动时段(19:00-21:00),如图3所示。
图3 新能源汽车交通事故时点分布
新能源汽车交通事故发生地点主要集中在城市道路,事故起数占比79.44%、死亡人数占比69.54%,其次是二级公路上的事故起数占4.58%、死亡人数占比5.88%,而高速公路上事故起数较少,仅占2.02%、死亡人数占比5.88%。见图5所示。
图5 新能源汽车交通事故地点分布
新能源汽车事故主要原因是驾驶人不良驾驶行为,其中妨碍驾驶占事故数30.94%;其次是未按规定让行占事故数13.12%;再次就是醉酒或酒后驾驶占事故数10.93%;违反交通信号事故占比8.05%,等,如图4所示。
图4 新能源汽车交通事故主要原因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始于二十一世纪初。2001年,新能源汽车项目首次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2010年我国将新能源汽车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2年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2016年,国务院正式发布《“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再次明确了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的战略地位[5]。“十二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实现了从无到有,“十三五”期间从过渡发展到市场化普及阶段。至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共计58.32万辆,自2016年开始每年以50%以上的速度递增。但是,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日益凸显,特别是交通安全问题。本研究显示,新能源汽车2018—2020年万车事故率为5.69-12.47,万车死亡率高达2.11,显著高于同期全国机动车总体万车死亡率1.93-1.66的水平,其事故数、死亡人数年平均分别以171%、157%的速度递增,且逐年上升。在全国机动车交通事故高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并呈下降趋势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事故不降反升,成为道路交通安全新型高危因素,若不加以控制,新能源汽车不久必将发展成为交通安全“第一杀手”。在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并存发展的转型时期,新能源汽车飞速发展导致交通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应该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因此,加强新能源汽车风险管控已刻不容缓。
本研究表明,新能源汽车交通事故主要原因是驾驶人不良驾驶行为,其中妨碍驾驶行为占比最大,其次是未按规定让行,再次就是酒驾或违反交通信号,这与其它机动车驾驶人事故原因基本一致[6],表明驾驶人不良驾驶行为一直是交通事故最突出原因,运用人因工程加强不良驾驶行为治理的关键因素及薄弱环节意义重大。从事故人群分布规律来看,新能源汽车驾驶人事故男性多于女性,年轻驾驶人事故高发,这可能与年轻驾驶人以男性居多,容易冲动、驾驶经验较少所致。此外,新能源汽车交通事故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早晨时段(7:00-9:00)和傍晚时段(17:00-19:00),这与上下班高峰期相吻合,高峰期车流量大,道路拥挤,驾驶人大多情绪焦躁,为了“节约时间”叠加超速、抢行、占道等不良驾驶行为而易发事故。同时也不难推测拥有新能源汽车驾驶人大多数是年轻工薪阶层,这可能与其经济性和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等有关,因为新能源汽车价格相对低廉,且运行成本较低,对于中低收入工薪阶层选择新能源汽车作为代步工具是比较理想的选择,结合补贴政策,激励更多年轻驾驶人购置新能源汽车,因此,年轻驾驶人成为新能源汽车交通事故的重点人群。
从事故车的类型来看,新能源汽车事故主体是家用轿车和城市公交车,其次是新能源出租车、网约车。这与新能源汽车的续航技术性能有关,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性能至今仍然居于较低水平,目前还难以满足长途运输的需求,其续航里程较短只能适合城市区域行驶,另外,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布局主要在城市,这也决定了新能源汽车事故发生地点主要集中在城市道路,高速公路事故反而很少,这与其他机动车事故地点分布有所不同。此外,新能源汽车事故的另一个特征就是自燃起火事故多发,这可能与其车辆结构及新能源汽车独特的“电池、电机、电控”性能有关,如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发生隔膜破损、绝缘损毁等情况易导致短路,或电池过热、长时间老化、充电缺乏过充保护等引发起火[7]。另外,一旦发生碰撞事故时,供电电池易被挤压破损而产生起火燃烧甚至爆炸事故,有的导致车辆失控或翻车事故。
基于上述新能源汽车交通事故成因和特征,拟议采取如下事故风险管控对策:
(1)加强重点人群和高危环境监管力度,提升监管针对性。年轻驾驶人是新能源汽车事故的重点人群,上下班高峰是事故高发时段,据此,基于人因工程理论,加强年轻驾驶人出车前、行车中的驾驶行为监管力度,强化妨碍驾驶、未按规定让行、闯红灯等违法行为的执法惩治强度,不定期开展酒后驾驶、醉酒驾驶、超速行驶等违法行为布控拦截,倒查违法驾驶的安全教育效果及驾驶技能培训全过程,必要时应在事故频发路口路段设置“声、光、电、视、图”等交通安全警示装置,为新能源汽车安全行驶提供最直接的警示监管服务。
(2)提供新能源汽车日常简便自主检测服务,提升新能源汽车整车性能可靠性。按照公安部交管“放管服”规定,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新能源汽车上牌后六年内免检,但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核心部件性能参差不齐,职能部门应贯彻“以人为本、服务为民”思想,完善监督管理制度。改变“重准入、轻监管”的管理方法,将行业工作重点放在事中、事后监管环节[8],如在充电桩附近尽可能提供简便的日常车辆性能检测服务,及早发现车辆核心部件的性能状况及事故潜在风险,并动态发布和评估公交、出租、网约、租赁、货运等新能源汽车每次检测中的性能状况,为主动消除车辆潜在的安全隐患提供支撑。
(3)强化新能源汽车监控大数据共享利用,充分发挥新能源汽车监控平台作用,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9]。目前多数车企的新能源汽车监控平台采集新能源汽车的整车状态、定位数据、故障报警等信息时间不超过5秒,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可以实时获知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状态参数。同时,监控平台还可以通过短信、微信等通讯手段告知新能源汽车驾驶人或车主及时准确地掌握车辆运行状态及潜在风险,实现新能源汽车事故风险主动防控和精准防控。
新能源汽车是国家汽车工业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将来主要地面运载工具之一,新能源汽车飞速增长带来新能源汽车交通事故日益严重应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基于新能源汽车事故特征分析,结合新能源汽车监控平台,应加强重点人群和高危环境监管力度,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整车可靠性,切实实现新能源汽车事故风险精准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