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树皮在草菇生产上的应用研究

2021-03-22 07:41叶建强蓝桃菊黄卓忠陈丽新
桉树科技 2021年1期

叶建强,蓝桃菊,黄卓忠,陈丽新

桉树皮在草菇生产上的应用研究

叶建强,蓝桃菊,黄卓忠,陈丽新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07)

桉树皮是中亚热带至热带主要经济作物树种桉树的加工废弃物,栽培草菇对其高效利用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桉树皮配比棉籽壳和废棉,共设计10个配方,评价草菇栽培过程中的采收时间、产量、经济收益和投入产出比等指标,探究桉树皮栽培草菇潜力。试验结果表明:纯桉树皮可以熟料栽培草菇,尽管相对于棉籽壳、废棉,桉树皮采收时间较长,产量、经济收益和投入产出比较低,但通过合理的配比,可减弱其不利影响。获得最优配方,如配方10,采收时间为20.30 d,产量为125.67 g·袋,经济收益为1.65元·袋,投入产出比为1:2.92,明显好于常用纯棉籽壳配方1和纯废棉配方2。结论:桉树皮可栽培草菇,部分代替棉籽壳和废棉,优于纯棉籽壳和废棉栽培;优异配方为配方10(棉籽壳26.67%、废棉26.67%,桉树皮26.66%,麦麸13%,玉米粉5%,石灰2%)。

桉树皮;草菇;栽培;配方

草菇(),别称兰花菇、苞脚菇,是小包脚菇属的一个物种,主要消费和种植区域为热带及亚热带的我国南方地区和东南亚国家,是当地夏天常见的食用菌之一,也是广西地区夏季常见的食用菌之一。尽管产量较低,保鲜期短,且市场价格相对其他大众食用菌价格明显偏高,但由于其味道鲜美,在市场中仍供不应求。草菇的栽培原料有废棉、稻草和棉籽壳,由于从外地采购原材料价格偏高等因素,各地根据当地资源特色,开发出一批适合栽培草菇的配方和原料,如中药渣、食用菌菌渣、甘蔗渣等。

广西属于亚热带地区,是我国人工种植桉树面积最大的省区,在桉树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桉树木屑和桉树皮。QE CARDOSO等表明可利用桉树段木栽培香菇(),并表明矿物质硫酸铵和磷酸盐浸泡椴木可促进香菇菌丝定值。张明华等研究表明桉树木屑与优良菇木树种米储木屑的营养成份没有显著差异,适合栽培香菇、毛木耳()、鲍鱼菇()、茶树菇()和杏鲍菇()等食用菌,与米储木屑生产的食用菌在产量方面无明显相差,且营养成份没有显著差异,说明桉树木屑是栽培食用菌的良好原料。桉树皮也具有丰富的营养,陈丽新等报道桉树皮含有2.23%粗蛋白、0.34%粗脂肪、78.18%粗纤维,碳氮比接近棉籽壳两倍,低于杂木屑碳氮比,与稻草碳氮比相似,表明桉树皮具有成为食用菌栽培原材料的利用潜力。陈丽新等报道利用桉树皮种植的平菇、赤灵芝等食用菌无重金属风险,表明桉树皮种植食用菌安全。目前,桉树皮已在平菇()、秀珍菇()、灵芝()、姬菇()、双孢菇()等食用菌中开展了研究,其中吴登等报道利用桉树皮发酵栽培双孢菇的经济收益明显好于麦草、甘蔗渣和杏鲍菇菌渣。草菇作为常见可栽培的草腐菌之一,也具有如草腐菌双孢菇一样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尽管夏凤娜等报道,在纯桉树皮屑中草菇菌丝几乎不生长,但桉树皮栽培草菇具有潜在可行性,可以搭配其他常用原材料增加其可行性,这对桉树皮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研究利用当地丰富的桉树皮资源,与草菇常用栽培原料棉籽壳、废棉作对比研究,共设计10个配方,统计采收时间、产量性状,并进行经济收益及投入产出比分析,以期筛选适合的配方,为当地桉树皮的资源化利用和草菇栽培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种和培养料

草菇菌种:菌株编号V18,来源广西大学。

培养料及价格:棉籽壳、废棉和桉树皮为培养料主要原材料,麦麸、玉米粉和石灰为培养料少量添加原材料。棉籽壳、废棉、桉树皮、麦麸和玉米粉市场价格分别为1 650元·t、1 100元·t、400元·t、1 760元·t和2 340元·t。

1.2 试验方法

1.2.1 培养基配方及配方设计

配方1:80 %棉籽壳,13 %麦麸,5 %玉米粉,2 %石灰,含水量65 %左右,pH自然。

以配方1为参考配方,利用废棉、桉树皮和棉籽壳不同配比,替代参考配方中的棉籽壳成分,其他成分及比例不变,共设计10个配比,折算成配方,结果见表1。

表1 培养料的配方设计 %

1.2.2 栽培

按表1配方称取各主要原料,加入麦麸、玉米粉等原料,加水拌至含水量65 %左右,采用30 cm × 25 cm × 0.05 cm聚乙烯塑料袋装湿料1.75 kg(干料0.61 kg),扎紧袋口,在100 ℃灭菌6.0 h,冷却至室温,开放接种。接种后,在29℃培养室黑暗培养12 d,开袋至袋底部,露出培养基,进行出菇管理:培养料浇重水一次,环境温度维持在27~ 33℃,湿度在85% ~ 90%,散射光,直到采收,每配比15袋,3个重复。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观察记录每袋采收时间、产量(统计第一茬数据);

经济收益(元·袋)=所获得的产出总收入−所投入的总成本;

投入产出比(元·袋)=(所投入的总成本/所获得的产出总收入)×100%;

标准差及显著性分析采用SPSS 22.0 one-way ANOVA。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配方的采收时间分析

由表2可知,各配方均能正常出菇,且各配方的平均采收时间基本一致,为20.30 ~ 21.13 d;除配方10采收时间显著(<0.05)短于配方9外,与其他配方之间的采收时间不显著;其中配方10的平均采收时间最短,为20.30 d,即棉籽壳、废棉和桉树皮各占主要原料的1/3比例;配方9的平均采收时间最长,为21.13 d,即桉树皮占主要原料的2/3比例,棉籽壳和废棉各占主要原料的1/6比例。经相关性分析,从表3可知采收时间与主要基质间的关系,其中采收时间与棉籽壳的相关系数为0.013,呈负相关,与废棉的相关系数为0.146,呈负相关,与桉树皮的相关系数为0.159,呈正相关。

说明草菇的采收时间随着培养料中棉籽壳和废棉含量的增加不断缩短,而随着桉树皮含量的增加不断延长,但三者变化对缩短或延长采收时间均不显著。因此,通过合适的配比,可以缩短废棉、棉籽壳栽培草菇的采收时间。

表2 不同基质配方的采收时间比较 d

注:同列数据不同小写字母表示<0.05,下同。

表3 不同基质与采收时间的相关性分析

2.2 不同基质配方的产量分析

由表4可知,不同基质配方的产量具有明显的差异,其中配方1的产量最高,即纯棉籽壳配方,平均达到134.00 g·袋,除与配方10无显著差异外,与其他配方均有显著差异;纯废棉配方2的产量平均达到118.00 g·袋,排第4位;纯桉树皮配方3的产量平均达到63.33 g·袋,产量最低。产量与培养料中基质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表5):产量与棉籽壳的相关系数为0.532,呈显著的正相关(<0.01),与废棉的相关系数为0.326,呈正相关,与桉树皮的相关系数为0.858,呈显著的负相关(<0.01)。

说明草菇产量随着培养料中棉籽壳和废棉含量的增加不断提高,其中随棉籽壳增加显著提高;而随着桉树皮含量增加显著降低,但可通过合理配比,达到高产,如配方10。

表4 不同基质配方的产量比较 g·袋-1

表5 不同基质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注:**表示<0.01,下同。

2.3 不同基质配方的经济收益分析

由表6可知,各配方的平均经济收益具有明显的差异,在0.76 ~ 1.65元·袋范围,其中配方10最高,为1.65元·袋,除与配方1、2和8无显著差异外,与其他配方均有显著差异;配方3最低,为0.76元/袋,即利用桉树皮栽培草菇,除与9号配方无差异外,与其他配方均有显著差异。经相关性分析,从表7可知经济收益与配方中主要基质间关系,经济收益与棉籽壳的相关系数为0.242,呈正相关,与废棉的相关系数为0.391,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桉树皮的相关系数为0.632,呈显著负相关。

说明草菇的经济收益随着培养料中棉籽壳和废棉含量的增加不断升高,其中随废棉含量的增加显著升高,而随着桉树皮的含量增加显著降低,但通过合理配比,可以得到好的经济收益,如配方10,达1.65元·袋。

表6 不同基质配方的经济收益比较 元·袋-1

表7 基质与经济收益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注:*表示<0.05。

2.4 不同基质配方的投入产出比分析

由表8可知,各配方的投入产出比具有明显的差异,在1:2.03 ~ 1:3.11范围,其中配方5产出最高,为1:3.11,除与配方10无显著差异外,与其他配方均有显著差异;配方1产出第2低,为1:2.06,即利用棉籽壳栽培草菇,除与配方4、7和9无差异外,与其他配方均有显著差异。经过相关性分析,由表9可知,投入产出比与配方中主要基质间关系,投入产出比与棉籽壳的相关系数为0.324,呈负相关,与废棉的相关系数为0.131,呈正相关,与桉树皮的相关系数为0.193,呈负相关。

说明草菇的投入产出比随着培养料中废棉含量的增加不断升高,但随着棉籽壳和桉树皮含量增加而不断降低,但均不显著,通过合理配比,可得到好的投入产出比,如配方5和10。

表8 不同基质配方的投入产出比比较

表9 基质与投入产出比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桉树是亚热带、热带大量种植的经济树种,2007年广西桉树人工林蓄积量占全国第一,每年在砍伐和加工桉树中产生大量木屑及树皮。前人研究表明桉树木屑、桉树皮是栽培食用菌的好原料,可栽培平菇、灵芝等食用菌。JMRD等表明利用桉树皮栽培平菇好于桉树木屑。陈丽新等报道桉树皮可栽培平菇,菌丝生长速率达0.8 ~ 1.3 cm·d,生物学效率达78% ~ 100%。谢日禄等报道桉树皮可栽培秀珍菇,在菌袋规格为17 × 33聚丙烯菌袋合适发菌条件下满袋时间25 ~ 28 d,生物学效率平均为79.9 %。在利用桉树皮栽培草腐菌中,吴登等报道纯桉树皮发酵种植双孢菇投入产出比常规原材料麦草提高22%。本文研究表明桉树皮熟料能成功栽培草菇,如配方3,一茬采收时间为20.91 d,鲜重为63.33 g·袋,经济收益为0.76元·袋,投入产出比为1:2.51,与夏凤娜等表明草菇菌丝生长极少不尽相同,可能是其利用试管加胶塞接种试验,透气性不足导致,因为草菇是耗氧量大的食用菌之一。

本文以草菇常用原材料棉籽壳、废棉作对比,研究表明配方中的桉树皮、棉籽壳和废棉变化对缩短或延长草菇采收时间均不显著,说明桉树皮与棉籽壳和废棉在采收时间上相差不大,可能是利用聚乙烯塑料袋熟料栽培,开口时间一致,同时由于草菇开口到采收时间较短,只有一周左右。床式栽培是否影响采收时间还有待下一步研究。

本研究表明配方中主要原料随着桉树皮含量增加,产量显著降低,经济收益显著减少,但投入产出比也相应降低,但通过与棉籽壳、废棉合理配比,可以显著减少桉树皮不利影响,如配方10,采收时间为20.30 d,产量为125.67 g·袋,经济收益为1.65元·袋,投入产出比为1:2.92,明显好于纯棉籽壳配方1和废棉配方2,这与刘纪霜等报道利用桉树皮栽培秀珍菇需与棉籽壳合适搭配产量更高的结果相似。

陈丽新等利用发酵桉树皮栽培平菇、灵芝和毛木耳成功,表明桉树皮发酵后可加快食用菌菌丝生长,增加食用菌产量,不同的食用菌品种、不同的生产目的桉树皮最优发酵时间不同。发酵栽培技术在草菇栽培中已大面积应用,是否可利用该技术进行桉树皮栽培草菇有待研究。

4 结论

桉树皮采用熟料能栽培草菇成功,是栽培草菇的一种良好原材料,虽然有些不足之处,但可以通过与棉籽壳、废棉合理配比,达到良好的收益。

[1] 黄年来,林志彬,陈国良,等.中国食药用菌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2] 何焕清,肖自添.中药渣栽培草菇试验[J].广东农业科学,2009(3):51-53.

[3] 彭荣,高媛.利用菌渣栽培草菇的试验[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4 (3):306-308,312.

[4] 刘朋虎,翁伯琦,雷锦桂,等.甘蔗渣栽培料组合对草菇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14,35(3): 515-520.

[5] 项东云,陈健波,刘建,等.广西桉树资源和木材加工现状与产业发展前景[J].广西林业科学,2008, 37(4):175-178.

[6] CARDOSO Q E, HELENA M, DA E. Mineral supplementation and productivity of the Shiitake mushroom on eucalyptus logs[J]. Scientia Agricola, 2004, 61(3):260-265.

[7] 张明华,吴继林,林方良.短轮伐期桉树原料林的营林效果及食用菌栽培应用研究[J].食用菌,2001(增刊):190-191.

[8] 陈丽新,陈振妮,王婷,等.桉树皮营养成分分析和平菇栽培配方优化试验[J].西南农业学报,2014,27(1):231-234.

[9] 陈丽新,黄卓忠,陈振妮,等.桉树加工剩余物栽培食用菌的重金属铅镉含量测定[J].食药用菌,2015,23(4): 250-252.

[10] 陈丽新,黄卓忠,陈振妮,等.桉树皮、桉树屑栽培平菇营养成分和重金属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2015, 46(10):1883-1886.

[11] 陈丽新,陈振妮,董桂清,等.适宜桉树皮栽培的广温型平菇优良菌株筛选[J].食用菌, 2013(6):23-25.

[12] 谢日禄,亢希然,庞健,等.桉树皮栽培食用菌初探[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1(5):13-14.

[13] 刘纪霜,亢希然,李雪枝,等.桉树皮栽培秀珍菇配方筛选试验[J].中国食用菌,2016,35(6):73-75.

[14] 刘纪霜.桉树皮栽培秀珍菇品种筛选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0):48-50.

[15] 陈丽新,陈振妮,黄卓忠,等.桉树皮不同发酵时间对食用菌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南方园艺,2015, 26(6):30-33.

[16] 亢希然,刘纪霜,谢日禄,等.桉树皮栽培姬菇试验[J].食用菌,2013(6):31-32.

[17] 吴登,刘家仪,卢玉文,等.4种不同培养料工厂化栽培双孢蘑菇比较试验[J].食用菌,2019, 41(1):39-40.

[18] 夏凤娜,邵满超,黄龙花,等.桉树木屑栽培食用菌[J].食用菌学报,2011,18(3):42-44.

[19] 陈丽新,黄卓忠,陈振妮,等.桉树皮、桉树屑栽培平菇营养成分和重金属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2015, 46(10):1883-1886.

[20] 陈丽新,黄卓忠,陈振妮,等.桉树加工剩余物栽培食用菌的重金属铅镉含量测定[J].食药用菌,2015(4):250-252.

[21] JMRD L, MD N, SA P. Lignocellulolytic enzyme production ofgrowth in agroindustrial wastes[J].Brazil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2012, 43(4):1508-1515.

Application ofBark inProduction

YE Jianqiang, LAN Taoju, HUANG Zhuozhong, CHEN Lixin

()

Bark from the processing of logs of commercial plantationis generally considered a low value waste product. One option for economic use of such bark is to use it to cultivate.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bark for cultivation of such plants, 10 media formulations were synthesized involving various mixtures of eucalypt bark, cottonseed hull and cotton waste. For each of these 10 media formulations, the following indices were evaluated: harvest time, fresh yield, economic income and return on invest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could be cultivated using a media comprising just eucalypt bark without including cottonseed hull or cotton waste. However, time to harvest was increased, fresh yield decreased, economic income was reduced and return on investment was lower in media comprising just eucalypt bark compared to those comprising eucalypt bark mixed with cottonseed hull and cotton waste, as the latter mixtures reduced some adverse media characteristics that arose in pure eucalypt bark media. The best media formulation was number 10 and this provided 20.3 days till harvest time, 125.7 g·bagfresh yield, 1.65 yuan·bageconomic income and 1:2.9 return on investment, which was obviously good compared with formulations 1 and 2 that contained eucalypt mixed with just cottonseed hull or just cotton waste respectively. Therefore,could be cultivatedusing eucalypt bark mixed with both cottonseed hull and cotton waste, with the optimal formulation being number 10 which comprised 26.7 % cottonseed hull, 26.7 % cotton waste, 26.7 % eucalyptus bark, 13.0 % wheat bran, 5.0 % corn meal and 2.0 % lime.

eucalyptus bark;; cultivation; formulas

S792.39;S646.9

A

10.13987/j.cnki.askj.2021.01.010

广西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专项(2021YT093)、广西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科技发展基金项目(桂农科微2019JZ01)、、国家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建设专项(nycytxgxcxtd-07-02)、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AA17204045-9)、科技先锋队“强农富民”“六个一”专项行动(桂农科盟202108)

叶建强(1990— ),男,硕士研究生,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食用菌技术开发与研究工作,E-mail: yejianqianggg@foxmail.com

*陈丽新为通信作者,E-mail: clx@gxaas. 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