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优化研究

2021-03-21 01:59柯祥德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苏区红色精神

柯祥德

(福建农林大学 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350108)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面对敌人大规模“围剿”,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下,继续高举革命旗帜,转战赣南、闽西等地发动土地改革和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苏区精神就是党在这一时期面对艰苦环境在苏区开展政权建设、探索实践革命道路过程中所形成的宝贵革命精神。2011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全面深刻地将苏区精神内涵概括为“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苏区精神“既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显示了苏区时期的特色和个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也是我们今天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1]。

近年来,学界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苏区精神的重要论述,对苏区精神的内涵实质和时代价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李红喜[2]认为坚定信念是苏区精神的灵魂,求真务实是苏区精神的精髓,一心为民是苏区精神的本质,清正廉洁是苏区精神的品格,艰苦奋斗是苏区精神的要义,争创一流是苏区精神的特质,无私奉献是苏区精神的内核;钟小明[3]等深入阐释苏区精神中的艰苦奋斗精神内涵及当代价值,指出新时期艰苦奋斗精神呈现新的特点,但依然要大力倡导,坚持和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事关党的形象和生死存亡,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田延光[4]对苏区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进行深入阐述,指出新时代要大力传承和弘扬苏区精神,让苏区精神永放光芒。另外,也有一些学者将目光聚焦在苏区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研究。高中桥[5]认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理想信念淡漠、忽视个人全面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而苏区精神在强化价值观、塑造利益观、培育人本意识等方面具有独特教育功能;邱锦炜[6]等指出苏区精神可以从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组织育人三个方面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刘晓玲[7]针对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提出要通过学校顶层设计、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路径实现苏区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通过文献梳理可发现,苏区精神在内涵价值的研究成果已然较为成熟,而对于苏区精神的具体应用及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趋于宏观,尤其在实现路径和体系构建方面仍需具体的探索。本文立足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分析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意义和现实境遇,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探究两者融合实践路径,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苏区精神。

一、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8]苏区精神作为经过革命实践考验的红色文化,其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精神具有天然的教育功能和育人属性,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契合。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益实践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9]377。对大学生成长而言,“德”主要体现在理想信念与价值养成两方面。苏区精神在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等方面都具有丰富的内涵。苏区精神中的“坚定信念”指的是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坚信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必胜信念。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理想信念缺失的状况,用苏区军民在艰苦环境下英勇斗争的史料、坚定信念的精神品质来鼓舞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价值养成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苏区精神是我们今天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1]。大学生学习苏区史料、传播苏区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时代的要求,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从而实现“树人”的目标。

(二)是传承和弘扬苏区精神的重要途径

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10]。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也是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主力军。高校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平台,引导大学生在课堂上、网络上、活动中学习感悟苏区精神的内涵,掌握苏区精神的核心要义,并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撰写心得体会、学习分享交流、苏区故事上舞台等丰富的校园文化形式进行学习实践,追寻内涵理念,注入时代活力,有效传承和弘扬苏区精神。

(三)是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效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宣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将其作为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更好地鼓舞激励党员干部群众弘扬光荣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11]。当前各高校持续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大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发挥“以史为鉴,以史育人”的作用。苏区精神是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之一,其蕴含的丰富内涵是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素材。福建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利用好红色资源,把苏区精神作为福建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将苏区精神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二、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境遇

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作用已日益凸显,但两者的融合情况以及成效跟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仍有距离。当前相关研究中,两者融合的实践路径主要有思政课堂教学融入、社会实践环节嵌入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引入三条路径,但多停留于宏观、表面的阐述,鲜有对以上具体路径进行系统设计,两者融合存在现实困难。

(一)教学模式单一化,探索不够

苏区精神根源于革命先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本身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但部分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将重心更多放于理论灌输的“教”而非知行合一的“育”。教师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对于引导大学生将苏区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探索不多,苏区精神的铸魂育人元素挖掘利用不够。单一的自上而下课堂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大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体验,难以引起深层次共鸣。另一方面,高校对苏区精神所承载的物质载体与文化载体开发不够,未能充分发挥苏区丰富的红色革命遗址、红色歌谣、革命英雄事迹等红色资源作用。有些高校组织学生参观苏区红色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多为走马观花,活动流于形式,未能入心入脑,未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二)价值取向呈现功利化,热情不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西方的文化思潮和价值理念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价值取向产生巨大冲击,加之社会泛娱乐化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普遍倾向于探索新奇事物获得的即时满足,对传统文化缺乏耐心,认知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缺乏思辨的深度。苏区时期的艰苦生活与当今大学生丰富的物质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距离感,使得大学生对苏区精神的认知停留在较浅的层面,多数大学生对苏区精神不了解或一知半解,无法深刻认识苏区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另一方面,多元化的文化碰撞与不良思潮的侵蚀,使得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偏功利化,注重有利于今后发展就业的专业知识或技能学习,对于思政教育的重视不够,存在可有可无的错误理解,导致对苏区精神的学习热情不高。

(三)学习模式倾向碎片化,效果不好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新时代,知识的获取方式及途径已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碎片化学习模式已成为一种趋势。系统对某一事物进行学习相较于人们日趋养成的碎片化学习模式显然更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逻辑感,增加学习兴趣和提升学习效果。苏区精神是党在苏区艰苦环境下开展政权建设、探索实践革命道路过程的集中体现,是通过长期革命探索形成的,具有其应然逻辑和发展规律。高校将苏区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存在碎片化教学现象,仅对部分会议和事迹进行学习,忽略了对相应背景和发展规律的研讨,割裂了大学生对苏区精神形成、发展及理解的逻辑性,造成大学生对苏区精神学不全、学不深、学不透,削弱了苏区精神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实效性。

三、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优化

基于当前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教学模式单一、学习热情不高、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高校应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充分调动一切资源和力量,在思政课程体系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探索三条路径上进行有效拓展,注重“显性”“隐性”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进一步优化实践路径,将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苏区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优化具体见图1。

图1 苏区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优化

(一)构建“三进”渠道,夯实苏区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基础保障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三进”渠道是指将苏区精神融入高校课程体系,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基地”,使其系统、全面进入学生视野,实现育人与育才有机结合。第一,实现苏区精神进教材。教材是承载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依托,进教材是“三进”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应充分整合苏区红色资源,建立苏区精神资源库,组织优秀学者、专家编撰具有区域特色的苏区精神教育校本教材,形成集聚专业性、针对性、权威性的指导文本,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大学生形成“苏区红色记忆”。第二,实现苏区精神进课堂。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9]378。教师要将苏区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机结合,在授课过程中穿插相关的苏区时期历史事件、革命先烈的英勇故事、苏区精神内涵等,潜移默化引导大学生从中汲取精神食粮,感悟苏区精神的科学内涵。同时,要在教师队伍中挑选和培育一批熟悉苏区精神、苏区历史的教师代表,开设苏区精神选修课程,通过他们在校园中更加深入讲好“苏区故事”,传播苏区精神。第三,带领学生走进红色基地。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福建是革命老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具有独特优势”[13]。高校要利用好苏区丰富的红色基地资源,以及通过苏区文化历史展览、虚拟现实技术,统筹安排学生社会实践、团支部主题教育活动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形式,走进红色基地,开展苏区文化专题学习,让学生切身感受苏区时期党的伟大斗争精神,增强情感认同。通过“进教材、进课堂、进基地”,大学生能够“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苏区精神,快速建立起对苏区精神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夯实苏区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基础保障。

(二)建设“三红”队伍,壮大苏区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有生力量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9]377。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主导是外因,学生是主体、是内因。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符合学生特点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体制机制开展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要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此,苏区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可以通过班级、社团以及先进人物的影响带动,壮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生力量,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作用,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提升育人效果。第一,创建一批红色班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正确意识中的精华,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级建设情况也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9]377苏区精神中的艰苦奋斗、争创一流对于高校校风学风建设具有正确的导引作用,高校以苏区红色文化为引领,通过建立班级章程、班歌、班服等形式,培育一批思想觉悟高、学风班风优良的班级,打造苏区精神班级品牌,让大学生自觉接受和弘扬苏区精神,争创一流班级;第二,组建一批红色社团。高校社团是大学生活跃的重要场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9]378。高校可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纽带作用,组建学习苏区精神的红色社团,鼓励各类社团围绕苏区精神内涵价值,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如创作具有苏区特点的文艺作品、举办苏区红色文化知识竞赛、苏区红色影视观赏、创作话剧舞台剧等,主动为苏区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搭建平台,发挥红色社团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作用,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第三,树立一批红色先进模范典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14]高校可重点培育一批对苏区精神有深入了解、认可度高的师生代表,以苏区精神为思想引领,在学习、工作、生活上践行和弘扬苏区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精神,为大学生树立先进典型,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主动将苏区精神与自我发展相结合,从而内化为自身的认同感。

(三)打造“三化”模式, 拓展苏区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广度深度

苏区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符合现代社会实际情况,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才能保持永续发展,具体可从打造“三化”模式着手。第一,推进苏区精神时代化。苏区精神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局限。习近平总书记对苏区精神“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七个方面高度概括,不仅赋予了其时代特征,而且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刻启示。因此,弘扬苏区精神应不断加强苏区精神与新时代的价值融合,推进苏区精神的时代化,要立足新时代不断开拓的新境界,引导学生利用苏区精神剖析当今社会热点、难点,深入准确地挖掘苏区精神的时代内涵,让伟大的苏区精神永远焕发光芒;要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苏区精神克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个人主义、功利化”等大学生较多存在的问题,帮助大学生校正价值取向,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第二,打造项目化课堂教学。思政课“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要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12]331,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传统自上而下授课方式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学习多样化需求,高校可以在思政课教学尤其是实践环节中引入项目教学法,以苏区精神相关知识点的挖掘、利用作为项目,由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提出问题、设计主题、创设情境、探究学习、展示评价。通过学生独立搜集和利用资料、史实,进行知识建构,理论实践相结合,既可以让学生牢牢把握苏区精神的本质内涵,又创新教学模式,提升了学习质量和效果;第三,推进苏区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信息化。习近平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9]378。高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苏区红色文化进行数字化转化,如以网络纪念馆、仿真虚拟体验馆等形式加强大学生体验感,有效借助微媒体平台、微视频、微动漫、移动直播等载体实现现代化交互一体的思政信息化课堂,让学习苏区精神兼具“有意义”和“有意思”,提升学习热情和成效。

四、结语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15]。苏区精神是新时代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红色资源,积极探索和实践苏区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正是高校努力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生动体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举措。对苏区精神这一课题的研究,还有许多亟待深入挖掘的领域,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必将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推动苏区精神更好地传承和弘扬。

猜你喜欢
苏区红色精神
苏区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红色是什么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