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琳琳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近年来,不礼貌研究出现后现代转向,该转向将不礼貌的研究重点从理论研究转向话语研究,倾向于从自然语料入手,探究人际交往中产出的较长的不礼貌话语以及交际主体对不礼貌话语的评价等问题。儿童正处于语言习得发展的关键期,应当高度重视其语言的产出和使用,深刻思考儿童不礼貌话语的程式及其语用策略,分析儿童使用不礼貌话语的使用目的,借以达到满足儿童心理需要,减少儿童不礼貌话语产出的目的,帮助儿童构建和谐的人际交往模式。
国内外对不礼貌的研究集中在不礼貌本体论、不礼貌语用现象和不礼貌理论关联性等方面,对儿童不礼貌话语研究较少,但儿童话语中的不礼貌现象也引起了国外一些学者的重视。Ladegaard(2004:2017)认为“儿童使用直接的表达方式,缺少缓和语策略的原因是他们知道所处的社会环境是由同伴主导的,不必使用礼貌的方式表达”[1]。Cashman(2009:219)认为“儿童在与同伴的互动交际中的冲突和不礼貌话语比比皆是”[2]。由此看来,儿童不礼貌语用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儿童表达自我,宣泄情感,构建与自己权势地位相适应的身份的手段之一。对儿童不礼貌话语的研究有利于减少儿童不礼貌话语的产生,帮助儿童熟悉社会规范,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Culpeper(2011:23)将不礼貌定义为对特定环境中发生的特定行为的消极态度[3]23。他将不礼貌分为规约化不礼貌和非规约化不礼貌,其中,规约化不礼貌可以更多地由语言形式(即语义层面)表达,而非规约化不礼貌程式更多地由语境等因素(即语用层面)确定。Culpeper(2011:120)认为“规约是指约定俗称的语言或口头表达”[3]120。规约化意义是“是在各种语境下假定的,它的含意对上下文依赖性更弱”[3]128。“所有规约化不礼貌程式都不是中性的;它们涉及一定程度的语言强度”[3]140。换而言之,规约化不礼貌程式是指在任何语境下都极易造成较高程度冒犯的话语模式。因此,规约化不礼貌程式在不同语境中都极有可能给听话人造成面子损害或情感伤害,而这种不易被语境因素消解的特性使得规约化不礼貌程式具有较高的冒犯性和攻击性。规约化不礼貌程式包括詈骂、尖锐的批评/抱怨、令人不快的问题或预设、贬抑、信息增强语、遣送语、消音语、威胁语和消极诅咒语等9种程式[3]136-137。不礼貌话语的语言形式直白,旨在对交际主体造成直接的面子威胁,产生较大的情感损害,意在通过侵犯他人的利益等方式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在言语习得的初期阶段,相对于用复杂的语言形式(如反讽)表达自己的想法,儿童更倾向于使用直白的话语(包括使用含有规约化不礼貌程式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情绪,付出较小的努力达成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的心理诉求。其次,儿童在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将自我的需求置于首位,忽略他人的诉求,或在表达自我的时候不顾他人的权益,产生不礼貌话语。此外,儿童正处于对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意识形态等概念的了解和掌握过程之中,有可能会为了达到一定的语用目的而违背以上的一个或多个概念,产生不礼貌话语。因此,在面对儿童不礼貌话语时,应采取包容和接纳的态度,认识到儿童的不礼貌话语是儿童表达自我的一种手段,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儿童采取恰当的方式表达观点和看法,正确调节和处理负面情绪,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本文将以2014年央视儿童纪录片《成长的秘不礼貌密之英语时代》为语料,分析汉语儿童在交际中使用的规约化不礼貌程式及其不礼貌语用策略,旨在揭示儿童使用不礼貌话语的语用目的,帮助儿童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作为中国儿童纪录片品牌系列第三季,由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出品的《成长的秘密之英语时代》聚焦中国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纪录片中的所有儿童母语均为汉语,且无听力或智力正常,年龄在6—9岁之间。该系列纪录片时长总计128分钟,其中笔者共收集到24个不礼貌话语片段,所有不礼貌话语片段都为中文输出。其分类方式及话语实例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儿童常用的规约化不礼貌策略有詈骂、尖锐的批评/抱怨、信息增强语、消音语和威胁语五种,且儿童规约化不礼貌话语的产出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表1的数据可以得出表2中的规约化不礼貌句式,其中[]代表可以被选择的不礼貌话语,/代表可选择性。语料中的儿童规约化不礼貌句式如表2所示。
通过整理表1和表2的数据,笔者将汉语儿童规约化不礼貌程式归纳为以下三类:(1)表达负面情感的消极性句式,如你这个+NP,你以为你(就是)+NP,你就是+(否定式)VP/NP,你真是+V/N等;(2)与事实相悖的假设或威胁,如你还敢+VP,你要是+VP,我就+VP,我+肢体名称+把你+V,真想+V/VP+人称指示语,V+人称指示语等;(3)反驳或拒绝对方提议,如我还不+V/VP,我就不+V/VP,我才不+V/VP等。
儿童在交际过程中会采取规约化不礼貌策略的一种或几种不礼貌策略达到损害他人面子、抬高自己的身份、满足自己心理诉求或发泄负面情感等语用目的。
表1 语料中汉语儿童的规约化不礼貌表达
表2 语料中儿童的规约化不礼貌句式
例1:
[背景:老师给大家发完代表荣誉的贴纸,杰克得到的贴纸比大卫的少。]
杰克:别以为你这样就可以当了,很不容易的,还得是学习好的。
大卫(用食指指点杰克脑门):你就是学习坏的,我是学习好的。
杰克(掰大卫的手,搂着大卫的脖子偏向自己):咱俩都学习好
大卫(用食指点杰克):你没学习好。
杰克(提高声音):别说了。(双手紧握大卫胳膊)
例1中,大卫比杰克拥有更多代表荣誉的贴纸,因此当杰克炫耀自己的贴纸“很不容易的,还得是学习好的”的时候,大卫心生不满,觉得杰克是在班门弄斧,因此他采取不礼貌的方式回应杰克的挑衅:用食指指点杰克,并使用表达负面情感的消极性句式和对比结构“你是学习坏的,我是学习好的”贬低杰克,抬高自己,提高自己的身份。当杰克试图圆场时,大卫再次使用手势及个性化消极断言拉开两人的社会心理距离,强调“你没学习好”。大卫认为两人的能力是有差距的,并时刻提醒杰克他学习不好的事实,采取不礼貌策略打击杰克自尊。杰克在此时被激怒,他采取消音语的不礼貌策略“别说了”,粗暴地打断了大卫的话,强制结束会话,并采取威胁性动作制止大卫再次发声。
例2:
[背景:安纳吉和托马斯(都是男孩)同时参加英语竞赛,比赛开始前,双方剑拔弩张。]
安纳吉:这个比赛是不重要的,主要是赛出水平就可以了。
托马斯:笑得肚皮都疼了。
安纳吉:发狠话发的也过头了吧,女士?
托马斯:真想暴揍你一顿。
安纳吉:来揍吧。
托马斯:揍完开除赛籍。
例2中,安纳吉试图缓和赛前的紧张气氛时,托马斯不以为意,出言嘲讽安纳吉,认为他说的话并非出自真心,而是在讽刺自己没有水平。安纳吉也被托马斯的态度激怒,因此采用个性化第三人称否定词“女士”称呼本是男孩的托马斯。用形容女性的词汇称呼男性不仅攻击了男性的面子而且伤害了男性的自尊,被公认为是对男性的侮辱。因此,托马斯采用与事实相悖的假设或威胁的不礼貌程式威胁安纳吉“真想+V+人称指示语”,表达自己的不满,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例3:
[背景:金沉迷电脑游戏,无法集中注意力,爷爷试图让金远离电脑。]
爷爷:没有电脑你就好好学习就完了,行吗?
金:不好
爷爷:你说电脑有什么用啊?
金:你骗人。
爷爷:电脑可以学知识。
金(破音):你就是骗人,你这个骗人的家伙(同时推搡爷爷)!
例3中,金对爷爷“好好学习”的提议表示抗拒,直接驳回了爷爷的提议,发泄自己的情绪,违反了中国传统的尊敬长者的传统价值观念。当爷爷再次试图灌输学习知识的概念时,金的情绪更为激动,不但使用了表示负面情绪的消极句式“你就是+VP”和“你这个+NP”,而且采取了明显的肢体动作(如推搡)表达自己的愤怒。金在整个对话过程之中没有体现出对长者(爷爷)应有的尊重,反而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诉求而采用不礼貌策略损害爷爷的面子,违反社会传统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儿童在日常交际的过程中的使用规约化不礼貌策略的目的在于:(1)损害他人面子;(2)抬高自己的身份;(3)满足自己心理诉求和(4)发泄负面情感。
本文将结合Culpeper的不礼貌理论研究纪录片《成长的秘密之英语时代》中汉语儿童的不礼貌话语的使用,探究汉语儿童不礼貌话语的规约化程式及其使用策略,填补国内关于儿童不礼貌话语研究的空白,为儿童的不礼貌话语及其语用能力发展的研究提供方向,为理解儿童不礼貌话语的语用目的及减少儿童不礼貌话语的使用提供思路。
注释:
表1 中的规约化不礼貌分类及句式参照Culpeper J 著Impoliteness:Using Language to Cause Offence。由于令人不快的问题或预设、贬抑、遣送和消极诅咒语等不礼貌程式在语料中没有涉及,我们不予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