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2021-03-21 18:18刘凡鄢国平陈思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51期
关键词:国际化

刘凡 鄢国平 陈思

[摘 要]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与“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入,需要培养大量既具有相关学科知识,又有较强英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地方高校英语教育还不能满足“一带一路”经济发展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以材料化学辅修英语专业为例,对地方高校国际化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探索,探讨“E+”一体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内容框架、逻辑理念与实施方法,建立专业运行管理模式,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培养国际化融合型创新人才,实现材料化学与英语专业的真正融合,更好地为我国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 材料化学辅修英语专业;国际化;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名师工作室”项目(鄂教师函〔2019〕3号);2020年度武汉工程大学教学研究项目E+实验区专项项目“‘E+’实验区人才国际化的内容框架、逻辑理路与实践探索”(X202074);2021年度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高校研究生多层次分类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2021JYXM14)

[作者简介] 刘 凡(1988—),女,湖北武汉人,博士,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功能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研究;鄢国平(1970—),男,湖北武汉人,博士,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功能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研究;陈 思(1989—),女,湖北武汉人,博士,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功能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51-0177-04    [收稿日期] 2021-05-14

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首先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推动着人才在全球范围内加快流动。“一带一路”倡议将依靠我国与相关国家的双边多边机制与经济、人文、商贸的千年传承,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开展,这就需要培养大量既具备扎實的专业知识技能,又具有过硬的英语专业知识、交流能力与文化背景的国际化融合型创新人才。传统英语专业教学过多地强调英美文化教学,并未涉及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另外,专业教学中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英语听说读写和交流能力与文化背景的训练却比较欠缺。随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英语+其他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将面临更大的机遇与挑战。

一、材料化学辅修英语专业

武汉工程大学在建设多科性大学的过程中,鼓励跨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实用人才,提出了英语+其他专业(简称“E+”)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2009年被教育部立项为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获批“E+”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其英语+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化学、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法学、会计学、市场营销、软件工程、电子商务、日语、机器人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1-5]

新材料是我国也是湖北省“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与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使经济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同时为功能材料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材料类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材料化学与材料加工工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重要发展方向,许多高校均设置了材料化学专业。材料化学专业既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也是所有材料类专业的基础,具有强大的活力与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原材料化学专业的基础上,我校在2014年建立了英语+材料化学双学位专业,2020年更名为材料化学辅修英语专业,积极探索地方高校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新时期高素质国际化融合型创新人才。

二、国际化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目前地方高校英语教育存在的不足,以材料化学辅修英语专业为例,进行地方高校国际化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探讨“E+”一体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内容框架、逻辑理念与实施方法,建立专业运行管理模式,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培养国际化融合型创新人才,实现材料化学与英语专业的真正融合,达到“1+1>2”或“1+1=3”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为我国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6-8]

1.构建国际化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内容框架。从传统英语+材料化学双学位专业学生的英语、材料化学双向培养模式转向专业融合的一体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将英语视为工具的思想,培养以英语专业知识为素质,充分了解英语文化与历史内涵,具有英汉互译与专业双向科技应用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从而构建材料化学辅修英语专业融合的一体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与内容框架。

2.建立融合型专业运行管理模式。原专业运行管理模式分别由外语学院、材料学院分属管理,学生班级也被分别划归给两个学院管理,出现了责权不清、重叠管理或者无人负责,以及英语与材料化学“两张皮”等问题,往往使学生无所适从,对学院或专业的归属模糊不清,没有真正的专业定位,从而阻碍了专业运行管理,影响了教学效果与质量。

以材料化学辅修英语专业为例,探索建立“E+”联合学院或先进研究学院的专业运行管理模式,制定创新学院的特色管理制度,为“E+”专业国际化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良好的运行平台。

3.建设创新课程群。按照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编写适应“E+”专业国际化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与教学的系列创新课程教材、课程指导书和教学课件,为学生构建创新知识体系和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背景和方向性、全面性的指导。建立一套加强英语教学的专业理论学习、突出应用能力训练,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训,为“一带一路”经济建设服务的国际化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9-11 ]

4.探索实践与创新环节新模式。建立一个国际化、多层次、多环节,融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于一体的实训、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平台。对实训、实习、专业实验内容的设置和实验方式的确立等方面进行探索性研究,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和研究性实验,实现专业实验室的全面开放,全面提升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扩大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与国内涉外机构、跨国企业的交流,建立联合实践教学基地与产学研平台,全面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高人才素质。[ 12-14 ]

5.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高校、科研院所、跨国企业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实用型人才,进一步阐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剖析“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调动企业的参与积极性,积极反馈学生的情况;转变教师的陈旧观念,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设立教育合作机构,宣传调控办学情况;严格制订订单计划,满足多元利益诉求,执行提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6.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了适应国际化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需要,大力培养英语+材料化学双师型教师队伍,解决英语、材料化学专业知识教學中存在的专业分离、“两张皮”的问题,引导学生将英语、材料化学专业知识相融合,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型国际化人才。[ 15,16 ]

三、国际化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施效果

多年来,经过对材料化学辅修英语专业国际化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施,达到了预期目标,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建立了新的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案、实验指导书、实验项目卡片、实习指导书、部分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并公开发表了多篇教学研究论文。

目前材料化学专业已成为湖北省一流专业与校重点专业,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重点学科、博士点、硕士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理科)二级重点学科、硕士点,获批湖北省“荆楚卓越工程师协同育人计划”项目。材料化学专业立足于培养石油化工材料、新型先进功能材料、3D打印材料、智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纳米材料及高性能复合材料等领域的人才,坚持“加强基础,拓宽口径,重视实践,培养能力”的建设思路,通过多年实践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在原有材料化学专业的基础上,建立了湖北省“荆楚卓越工程师计划”材料化学专业、材料化学辅修英语专业、“2+2”材料化学中外交流班,已形成了四个专业并行的一体化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了专业定位和教育教学的改革与调整,四个专业对学生的培养侧重点不一样,从而实行多层次的材料化学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学生为本,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人才,都可以成为栋梁之材。同时按照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的方式,大力培养国际化融合型创新人才、高端科技创新人才、高素质管理经营复合人才、卓越工程师等各类材料化学人才。

国际化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的受益对象为材料化学专业的各年级本科生及任课教师,同时为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探索了有益经验,并推广到学校其他十多个“E+”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施中,将通过加大宣传,向兄弟院校的相关人才培养模式推广经验与成果,起到借鉴的作用。

四、结语

我国正在实施“双一流”学科建设,地方高校要适应时代发展潮流,进行地方高校国际化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存文,韩高军.“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2):24-26.

[2]刘煜.“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践与探索——以武汉工程大学“E+”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例[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5):52-53.

[3]陆恩.“互联网+”时代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73-77.

[4]张媛媛,韩高军,郭嘉.“英语+化工”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1,38(11):140-141.

[5]张媛媛,韩高军.创新教育与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为例[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4(6):180-183.

[6]李洪波,刘丹然.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25-28.

[7]魏黎,王月.“互联网+”时代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新路径[J].滁州学院学报,2018,20(5):111-114.

[8]张雪姣.“E+”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区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10):116-117.

[9]凃朝莲.“E+”实验区双专业教学效果影响因素比较研究[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2(11):80-83.

[10]吴琼,黎荣华.“E+”双专业学生专业学习需求调研分析[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3,33(1):106-109.

[11]吴琼,黎荣华.“E+”双专业学生学习需求调查与对比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2(11):141-143.

[12]黎荣华,王婉华.E+模式下双专业学生课堂移情状况调查研究[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1):78-80.

[13]黎荣华.关于E+双专业学生与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需求的对比分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4,28(2):26-30.

[14]黎荣华,杨青.关于E+双专业学生英语课堂静默调查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64+117.

[15]靳玉乐,罗莎莎,廖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J].教师教育学报,2018,5(6):17-23.

[16]刘煜.我校英语+营销双专业双师同台教学模式探讨——以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为例[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9(2):97-99.

3994501908283

猜你喜欢
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基于国际化发展趋势下淮扬菜走向世界的思考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金风科技:执着的国际化
陌陌唐岩:以新品提速国际化
寻找一种力量: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
高职国际化需加强“理解教育”
高职人才培养“高技能、国际化”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