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红,何 莲,刘作颖
(1.成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92,2.重庆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重庆 401120)
白内障是指由于晶体透明度降低或颜色改变导致的视觉障碍性疾病,是机体内外因素对晶状体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1]。本病多发于50岁以上老年人,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及重影等视功能障碍,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手术治疗是各种白内障的主要治疗手段,由于超声乳化术切口小,术后视力及与视觉相关的功能活动恢复速度快,现成为目前主流的手术方案[2]。然而术中患者泪膜稳定性及眼表结构可受到一定影响,出现眼干、异物感等不适症状。为促进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患者泪膜稳定性恢复,缓解干眼症状,选择合适的术后治疗方案至关重要。玻璃酸钠滴眼液属人工泪液,具有补充泪液、缓解眼部干涩、疲劳等作用[3]。而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hEGF)作为人体多种组织和体液的有效成分,具有修复角膜上皮的作用[4]。本研究就rhEGF凝胶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患者泪膜稳定性、泪液基础分泌量的影响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成飞医院收治的82例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纳入标准:①顺利完成白内障手术,且符合临床干眼症的诊断标准[5];②临床资料完整且真实;③患者可顺利完成眼表检查。排除标准:①合并角膜疾病、眼底疾病等除白内障以外影响视力的疾病者;②合并精神疾病者;③入组前6个月有外眼手术病史及眼部激光手术史;④入组前6个月局部使用过影响泪腺功能的药物者;⑤依从性差者。根据术后治疗方式的差异分为联合组和单一组,联合组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30~72岁[(59.79±5.81)岁];病程1~12年[(5.31±1.35)年]。单一组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30~70岁[(59.41±5.75)岁];病程1~11.5年[(5.36±1.29)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侧眼术后使用玻璃酸钠滴眼液(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3263),用法:每次1滴,每日4次;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rhEGF凝胶(桂林华诺威基因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20111),用法:每日2次。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①干眼症症状评分[6]: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4周的干眼症状评分,由同一专科护士询问患者眼部干涩感、异物感及烧灼感症状情况,采用0~3分评分制度:0分为无症状、1分为偶尔出现症状、2分为间断出现轻度症状、3分为持续出现明显症状。总分0~9分,分数越高症状越明显。②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1、3月后进行泪膜厚度测量、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FL)及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评估两组内膜结构和稳定性[7]。用 Pentacam Scheimpflug 拍摄系统(德国 Oculus 公司)测量泪膜厚度。SIt试验:将一有刻度的滤纸(5 mm×35 mm)反 5 mm 后放入被测眼的结膜囊中外1/3界处,患者闭眼5 min后取出,以滤纸上的湿润长度表示泪液分泌情况。FL试验和BUT测量可同时进行:在一封闭、光线适宜的空间里,于患者下穹隆内滴入适宜的荧光素钠溶液后,指导患者瞬目数次后向前方凝视,以便于荧光素在眼表上分布均匀,而后在狭裂隙钴蓝光下转动眼球多次并观察内膜,记录三次患者最后一次瞬目到黑斑或黑线的出现所用的时间比,取三次平均值,记为泪膜破裂时间;同时以患者角膜荧光素着色分布情况进行评分。③炎性因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3月后白介素-6(IL-6)、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试剂盒购自美国BD公司。④临床疗效[8]:痊愈:裂隙灯检查病眼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显效:裂隙灯检查病眼正常,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有效:裂隙灯检查病眼尚有轻微裂隙,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裂隙灯检查及临床症状未见改善。临床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⑤不良反应:包括眼睑瘙痒、结膜充血、眼睑炎、弥漫性表层角膜炎等。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干眼症状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干眼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两组干眼症状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评分低于单一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干眼症评分比较 (分)
2.2 两组泪膜厚度、SIt、FL及BUT比较两组治疗前泪膜厚度、SIt、FL及BU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月后两组泪膜厚度、SIt及BUT升高,FL降低,观察组泪膜厚度、SIt及BUT均高于对照组,FL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泪膜厚度、SIt、FL及BUT比较
2.3 两组IL-6、IL-1β及TNF-α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IL-6、IL-1β及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月后两组IL-6、IL-1β及TNF-α水平下降,联合组IL-6、IL-1β及TNF-α水平均低于单一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IL-6、IL-1β及TNF-α水平比较 (ng/L)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3,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2.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单一组出现1例眼睑瘙痒,联合组出现1例结膜充血,经对症治疗后在1~3日内得到恢复。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972)。
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致盲性眼病,超声乳化术是提高白内障患者视功能和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尽管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疗效得到广泛肯定,但术后不良反应和后遗症等仍是临床关注的重点问题[9]。
研究认为,超声乳化术可破坏泪膜稳定性与眼表正常结构[10]。白内障术后干眼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主要包括:①由于结膜杯状细胞较为敏感,手术器械、超声乳化时的能量及术中灌注液均对其造成损伤,从而引起泪膜的损伤;②人工晶体或残余晶体上皮细胞可引发局部出现免疫反应,大量炎症因子对黏蛋白的粘附作用造成影响,加之炎性因子浸润至泪腺中,引起泪液分泌减少,进一步加重角膜损伤;③年龄较高患者因免疫能力较差,眼球膜较松弛,泪液分泌较少,故易发生感染,损伤泪膜[11~13]。为避免干眼症影响手术疗效,造成生活质量下降,因此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患者治疗原则为维持眼部湿润情况,增加泪膜稳定性[14]。
玻璃酸钠滴眼液是由N-乙酰葡萄糖醛酸反复交替生成的高分子多醣体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临床实验中发现,玻璃酸钠滴眼液在增加药物粘度的同时,还克服了眼睑眨动困难的缺点;同时在使用该药物时,其可在眼表形成一层膜,具有促进药物长期吸收及角膜细胞的再生的作用[15]。rhEFG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生长因子,其在防治白内障术后干眼症的作用近些年来逐渐引起临床的重视。研究发现,rhEFG可以有效促进损伤角膜的修复,并通过促进DNA、RNA和羟脯氨酸的合成,进而诱导角膜上皮细胞重新获得增殖,从而促进创口愈合,并提高损伤的修复质量[16]。本组研究结果显示,重组rhEFG 凝胶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方案临床疗效及症状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单一应用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有力的佐证了联合治疗方案疗效更佳。
BUT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评价泪膜稳定性的指标,反映的是每次瞬目之后泪膜在眼表维持稳定的时间[17]。SIt是测定泪液分泌量的主要手段,一般用于各种疾病引起的泪液分泌障碍的检测,而FL则是一种了解角膜上皮有无缺损及角膜混浊是否为溃疡等的检查方法[1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泪膜厚度、SIt及BUT均高于对照组,FL低于对照组,说明重组rhEFG 凝胶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可改善干眼症患者泪膜稳定性及眼液基础分泌量。
此外,由于干眼症的发生与炎症反应关系密切,本研究对两组治疗前后IL-6、IL-1β及TNF-α水平进行比较。其中IL-1β及TNF-α均是参与炎症反应的重要因子,其水平的变化可减少神经递质的释放,使受神经功能调控的泪液分泌功能降低,加重干眼症病情[19]。在本研究中,治疗后两组IL-6、IL-1β及TNF-α水平均下降,联合组IL-6、IL-1β及TNF-α水平均低于单一组,说明无论是联合治疗还是单一治疗均可有效降低干眼症患者严重因子水平,但前者效果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重组rhEFG 凝胶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可以有效改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患者临床症状、泪膜稳定性及眼液基础分泌量,临床疗效较仅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更佳,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