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肢体缺血后处理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治疗作用

2021-03-19 00:18胡雄伟韩洁
锦州医科大学报 2021年11期

胡雄伟 韩洁

【摘要】目的:探究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施行短暂性肢体缺血后处理的效果。方法:参与此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为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均在2019年3月-2020年3月期间收入本院治疗,共48例。对上述患者进行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即为干预A组及干预B组,其中干预A组接受短暂性肢体缺血后处理,干预B组则采取安慰治疗,每组各24例。对两组巴氏指数予以对比分析。结果:由研究结果数据方面上可见,干预A、B组治疗前巴氏指数对比差异较小,不具备统计学含义(P>0.05),经治疗后,干预A组明显高于干预B组(P<0.05)。结论: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治疗中施行短暂性肢体缺血后处理,能够促进患者的生活功能恢复,此种方法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短暂性肢体缺血后处理;安慰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巴氏指数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1)11--01

脑梗死属于临床较为多见的突发性疾病,多因大脑缺氧、缺血造成脑血管意外产生梗死,临床将其叫做脑梗死恢复期,此阶段对患者予以治疗以及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较多的患者于此阶段可经有效干预取得较好的恢复,为此需要对该阶段的患者进行治疗以及护理。相关研究指出,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采取短暂性肢体缺血后处理,可获得较为凸显的效果[1]。为此,参与此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为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均在2019年3月-2020年3月期間收入本院治疗,共48例。探究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施行短暂性肢体缺血后处理的效果。研究结果详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参与此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为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均在2019年3月-2020年3月期间收入本院治疗,共48例。对上述患者进行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即为干预A组及干预B组,其中干预A组接受短暂性肢体缺血后处理,干预B组则采取安慰治疗,每组各24例。两组男女占比为15:9与13:11;年龄在(干预A组:58-76岁,平均63.21±3.21岁)与(干预B组:57-73岁,平均63.24±3.56岁)。上述两种基础资料对比差异不满足统计学含义(P>0.05)。上述患者均满足本次研究所设定的纳入标准,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中。此次研究满足伦理审核标准。

1.2方法

1.2.1干预B组

干预B组采取安慰治疗,于患者单侧上肢采取血压袖带进行固定,且尽心充气加压至收缩压为330mmHg,待5分钟后降低到0值,随后进行5分钟加压。1个循环为每加压降压1次,每次进行4个循环。

1.2.2干预A组

干预A组接受短暂性肢体缺血后处理,于患者健侧上肢进行血压袖带固定,进行加压后保持在比基础收缩压高出20mmHg,时间维持在5分钟,下调到0值,随后进行5分钟加压。每1个循环为每加压降压1次,每次进行4个循环。

1.3 疗效标准

对两组巴氏指数予以对比分析。对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施行巴氏指数量表进行评价,所获得分值越高在,则说明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较高。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到的数据均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处理。()用于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于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当所计算出的P<0.05时则提示进行对比的对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2 结果

干预A组巴氏指数:治疗前(46.78±3.25);治疗后(58.65±3.54)。干预B组巴氏指数:治疗前(46.67±3.65);治疗后(53.24±3.76)。t检验值:巴氏指数:治疗前(t=0.110,P=0.912);治疗后(t=5.132,P=0.001)。由研究结果数据方面上可见,干预A、B组治疗前巴氏指数对比差异较小,不具备统计学含义(P>0.05),经治疗后,干预A组明显高于干预B组(P<0.05)。

3.讨论

脑梗死多因大脑缺血、缺氧导致产生,于急性期过后2- 3周属于脑梗死恢复期,在此阶段对于脑梗死患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进行强化把控[2]。在相关研究中得知,在恢复期的脑梗死患者,其具有较快的恢复速度,在此期间采取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干预,能够起到较好的改善效果[3]。

短暂性肢体缺血后处理属于近几年产生的保护机制,可降低灌注引起的损伤,此种措施保护作用因何机制产生,目前尚无较多的研究表明。有研究指出,该方法能够对患者微循环进行改善,防止灌注损伤,可促进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提升。本次研究结果中,干预A、B组治疗前巴氏指数对比差异较小,不具备统计学含义(P>0.05),经治疗后,干预A组明显高于干预B组(P<0.0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在恢复期脑梗死患者采取短暂性肢体缺血后处理,可对其生活能力予以凸显加强,使得可较好的应对日常活动,同时患者可获得较好的预后。在患者采取治疗期间,需要注意患者因肢体受压可产生疼痛以及皮下小出血点,尽管其不会产生严重不良影响,但能够导致患者出现恐慌,对此在治疗期间,应给予相应知识教育,消除其顾虑,从而确保治疗的安全性[4]。

综上所述,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治疗中施行短暂性肢体缺血后处理,能够促进患者的生活功能恢复,此种方法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时雅辉, 吴盛各, 李铺,等. 短暂性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医刊, 2020,032(017):6.

[2]时雅辉, 糜萍, 时少杰. 短暂性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J]. 中国处方药, 2021, 019(007):4.

[3]赵帅, 朱岩岩, 李合华,等. 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恢复的影响[J].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1, 021(003):5.

[4]陈成壮. 短暂性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效果探究[J]. 大健康, 2021,043(015):2.

3622501908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