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子丢了

2021-03-18 09:33陆春祥
领导文萃 2021年3期
关键词:式样楚王楚国

陆春祥

唐朝李冗的《独异志》卷上,讲了个丢鞋子挽救了一支部队的故事:

楚昭王与吴战,败走四十步,忽遗其履,取之。左右曰:“楚国虽贫,而无一履哉?”王曰:“吾悲与其俱出,而得与其俱返。”于是国无相弃者。

楚吴两国,战事一直不断,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总之,这一回,楚昭王打败了,这应该是一场规模不小的战争,否则,楚王不会亲自带队。打败了,总要撤退,不管是战略性的还是被动的。训练有素的,撤退的时候也会有序,谁先谁后,都有预案,王,肯定要首先保护好,他肯定跑在撤退的前列。

跑了四十步,哎,一只鞋子(或是两只鞋子)丢了。因为跑得慌张,所以完全有可能,脚上鞋子掉了也不会发觉的。

不行,鞋子一定要找回来的。

作出这个决定,几乎是一瞬间,楚王毫不犹豫。良好的心理素质,临危不乱,这些都是君王必备的。楚王算定,还有时间跑回去捡丢掉的鞋子。

对楚王这样的行为,很多人不理解:我们楚国虽然不富裕,不见得买不起一双鞋子吧?这种危急时刻,我们必须快速撤退才是!楚王当然清楚将士们的心理,但他还有更重要的捡鞋子理由:这次战争,我们失利了,主要应该归咎于我,我真的很伤心啊,这双鞋子和我一起来出征,我一定要带着它一起回到楚国,鞋子在,我们的精神也在。

难怪,楚王想得还是长远的,他知道,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是败也要败得有精神,不能溃不成军,更不能自己践踏自己,我们一定要让剩余部队安全返回。众人从楚王捡鞋子的行动中,得到了莫大的鼓舞,大家相互帮助,顺利撤回。

捡回一只(或一双)鞋子,得到了众多的人心。

宋朝苏东坡的《东坡志林》,讲了两个著名人物,也都和丢鞋子有关。

南朝宋人刘凝之,性喜山水,也算是个知名人物了。有一天,邻居指着他脚上的鞋说:哎,你这双和我丢失的一模一样,是我的吧?刘说:那你拿去好了!当即脱下鞋子给了邻居。此后不久,邻居找到了自己的鞋,送鞋来还,刘不愿再接受。

巧合的是,同样是南朝宋的另一名士沈麟士,也碰到了同样的事情。麟士笑着说:是你的鞋吗?好吧,你拿去吧。邻居找到了丢失的鞋,送鞋来还,麟士说:不是你的鞋?那还给我吧。于是笑着接受了。

或许是南朝宋那个时候,鞋的式样太过于单一,只有大小的区别,没有式样的区分,如果一群人,脚差不多大小,又混乱地堆放在一起,那是很容易认错的。

不过,这里显然不能就鞋论鞋。我们会马上想到他们为人处世的态度。刘和沈的两位邻居显然都做错了事,因为他们把不是自己的鞋认成了自己的。所以,两位邻居无疑是错了,只是,这样的错事,性质可大可小,大了,很容易引起诉讼,你说是你的就是你的了?!小到如刘和沈的态度,你说是你的,那就是你的!

问题的关键肯定不在邻居这里,而在刘和沈发现了邻居们错误之后的态度。

刘的态度是,既然不是你的,那仍然是我的,我的鞋你凭什么要去穿呢?你穿过了,使用过了,我就不再要了,一双鞋不值什么钱,我也不缺这个钱,我就是想让你记着,以后不要随随便便把别人的东西说成自己的,那样会很麻烦的。而沈恰恰相反,既然不是你的,那仍然是我的,我的鞋你穿過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你还我鞋,那我就继续穿,洗都不用洗呢,不脏,一点都不脏!这样的态度我们还可以上升到另外一个高度。不愿意再接受鞋,那就是不容许别人犯错,别人犯错了,也不给别人改正错误的机会;快乐地接受鞋,就是宽容别人,允许别人改正错误。

东坡这个时候表态了:此事虽小,然而,处世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

两双鞋的事情,摊开了说,肯定不是什么大事情,我们一般的人都会学麟士的方法,认为凝之的处世方法不好。然而,现实中,凝之多而又多,麟士少而又少。

(摘自《袖中锦》)

猜你喜欢
式样楚王楚国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小燕子
楚王失弓新编
论楚国乐律的自成体系及其乐学实践
城市管理执法制式服装和标志标识式样标准
屯堡女子“尖头绣花鞋”探析
楚王招贤
楚王围宋(下)
丰富作业种类,注重式样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