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国家统编教材的使用、推广与普及,整本书阅读逐渐成为语文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习惯于单篇课文教学的一线教师一时之间的惶惑和无助是可想而知的,因之而带来的教学乱象丛生的局面也是可以预见的。尽管近几年国内语文界对整本书阅读的讨论热烈,专家学者和名师发表了大量著述,但是要真正推动这项工作还存在许多困难。
本期,华东师范大学赵志伟探讨了当前整本书阅读教学面临的一些挑战,分析了教学实施应该处理好的几对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整本书阅读落到实处的具体建议。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卫东认为整本书阅读尤其需要课程目标的定位和导引,辨知整本书的类型与特点、活化整本书阅读的知识和技能、探求整本书阅读的方法论和拓展整本书阅读的文化视野,是确定整本书阅读课程目标的具体路径和策略。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胡根林立足于“过程性指导”的理念,就整本书阅读涉及的引读课、助读课、研读课和評读课四种指导课型展开讨论。整本书阅读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这三篇文章为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学习任务群中“整本书阅读”活动面临哪些挑战,我们如何来应对。亦即如何处理“整本书阅读”与其他几种语文教学活动的关系,我们可以采取什么策略,最后论述语文教师应该做一些什么工作来实现这些目标。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问题,挑战,对策
1899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在其著作《与教师谈心理学》中说:“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教学则是一门艺术,科学本身绝不会直接产生艺术,必须使用居间的富有创造力之头脑的独创力,来使科学付诸应用。”同样,新课程标准是一种纲领性文件,它包含的一些内容本身不会直接产生教学艺术和教学效果,例如关于十八个任务群的落实,也需要“居间的富有创造力之头脑的独创力”来付诸实施。这种“头脑”不仅仅需要一群人具备,而且需要无数人具备,才能使那些任务群落到实处。这些人中最重要的一个群体就是辛勤工作在一线的语文教师及其领导,特别是校长。如果教师不热心进行教学改革,学校领导不转变观念予以支持,那么学习任务群可能会流于口号。因为“只有在法令法规得到信念的支撑时,才能与现实取得关联……(他们)必须以明智之见来提议、计划、宣传这些法令法规,并以某种方式为它们辩护,必须让它们以周全、清晰而协调的方式表达某种切实的权威,而不是通过官僚体系来创设它、控制它。否则,它将不具备任何切实的权威”。以“整本书阅读”任务群为例,近几年国内语文界对其的讨论热烈,专家学者和名师发表了大量的著述,但是要真正推动这项工作还面临许多困难。
一、当前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整本书阅读”提出的初衷是好的,但实际操作与理念存在一定的矛盾。该任务群的落实需要处理几种关系,如果处理不好的话,整本书阅读就是一句空话。
1.整本书阅读与教材的关系
按常理,只有国家规定的教材才是法定教材,只有法定教材才是必须要教的。一般来说,作为课外阅读的“整本书阅读”不是必须教的,可“整本书阅读”排在十八个任务群最前面,这样看来,它也是必须要教的。那么,它们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是互补,还是延伸?如果认为“整本书阅读”与“教材”是一种互补关系,怎么安排课时?教师和学生有没有时间兼顾?如果不是互补关系,那么它们之间各占多大比例?例如,关于《红楼梦》和《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现在的师资能不能很好地处理其与教材之间的关系?需要明确的是,教师读过一本书和指导学生阅读一本书,并不是一个概念。教师要有能力指导学生阅读,同时又要处理好整本书阅读与教材教学的关系。再从学生角度看,一个高一学生一年有多少业余时间可以用在课外阅读上?他们有没有时间去读《红楼梦》和《乡土中国》?对于这些问题,语文教师都要仔细加以考虑并且要作好周密安排。
2.整本书阅读与高考的关系
一个任务布置下去,如果没有检查就要落空,整本书阅读也是如此。没有考试则无法检验成效。这里的考试包括各类考试,首先当然是高考。英国“新教育”代表人物尼尔说过:“我们不能拒绝教授孩子们大学考试所指定的科目。显然,只要考试存在,它们就是我们的主人。”高考“指挥棒”是一个客观存在,其力量之大足以挡住一切“干扰”它的举动。这就是中国的“国情”。整本书阅读如果在时间安排、课程设置上不与高考挂钩,即便专家学者积极性很高,教师、家长多不会真正重视,结果可能落空。如果要挂钩考试,怎么考、考什么?谁来制定考试的标准,怎样保证试卷的信度和效度?另外,将其列入高考,因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师资力量、图书数量等不均衡客观存在,考试的“公正性”该怎样保证?这些都是专家和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3.整本书阅读与影视网络的关系
也许更大的挑战来自电视、电影、手机、网络等。现代传媒的发展使纸本阅读逐渐式微,而数字阅读成为一部分学生的选择。多样化的阅读习惯使许多学生缺乏一种思维训练——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形象文字的训练,所以现在学生缺乏形象思维能力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一方面是枯燥乏味的课堂练习和成堆的作业,一方面是丰富多彩、图文并茂的阅读材料,这种情况下要学生静下心来读整本书,不但需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也需要坚强的意志和积极的情感才能做到。在没有影视的年代,读小说是青年人娱乐的一种方式,然而现在哪怕言情小说或者武侠小说,都不如直观的影视节目更吸引人。对于这一状况,我们可以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可以利用影视效应来推动整本书阅读。20世纪90年代初,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围城》播放时,就有很多学生去阅读这两本书;后来《三国演义》《水浒传》播放时,这种现象同样也出现了。这是因为有一个“媒介”在起作用,学生阅读经典作品和通俗小说都需要了解其中反映的历史,要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影视剧的播放及宣传则可以让观众了解到这些知识。
二、当前需要做并且能够做什么
有困难、有挑战,这是事实,但恰恰又是一种机遇。笔者认为,面对这个局面,专家学者与广大教师并不是一无可为的。因为提倡整本书阅读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正像加涅所说:“我们要改变的是教学的策略,而不是放弃学生。”(《学习的条件》)我们要改变自己的策略,而不是放弃整本书阅读。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将专家学者的积极性转变为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
现在语文界最热门的是关于整本书阅读的各种活动,用轰轰烈烈来形容也不过分。特别像上海、北京等地区,专家讲座、出书、培训等各种形式都有。然而,反观学生对此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活力,一线教师对此也心存疑虑。笔者觉得,不能把整本书阅读搞成一次运动。怀特海说:“凡有实际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教育是一种掌握种种细节的需要耐心的过程,一分钟,一小时,日复一日的循环。企图通过一种虚幻的方法做出高明的概括,学习上绝无此种捷径……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使学生通过树木看见森林。”我们要作长期实施这种教学活动的准备。堅持下去,就不仅仅需要专家学者的积极性,还要取得校长支持,进而拿出成绩,步入良性循环。当然,广大教师是最重要的群体,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决定了能不能真正开展整本书阅读。
第一,教师要遵循母语教育的特点组织教学。
有人质疑整本书阅读的可行性,这是正常的。但是,语文学习要培养阅读习惯,就必须阅读整本书。这其实是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中提出来的:“试问,要养成读书习惯而不教他们读整本的书,那习惯怎么养得成?……平时教学单篇短章,每周至多两篇,以字数计,至多不过四五千字;像这样迟缓的进度,哪里是读书习惯所许可的?并且,读惯了单篇短章,老是局促在小规模的范围之中,魄力就不大了;等遇到规模较大的东西,就说是两百页的一本小书吧,将会感到不容易对付。这又哪里谈得上养成读书习惯?……如此说来,改用整本的书作为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用得多。”《略读指导举隅》就是这个思想的产物。学习母语,务必要阅读整本书,这是毋庸置疑的。
第二,让学生明确“在语言的海洋里游泳”是母语学习的唯一正确途径。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习惯于上课、做练习、考试,然后再上课、再做练习、考试的循环,以为这就是语文学习。其实,语文学习的训练应是广泛的阅读和不间断的写作,而不是做阅读分析题。这种异化的训练,已经导致学生养成了返读、停顿的坏习惯。他们不能够速读、浏览、扫描式阅读,只会一句句读,所以文章读不快,而且不能迅速理解抽象的文字,也不能把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具体的图像,所以形象思维不强;不能把口语转化为书面语,所以写作能力不高。这些都是缺少阅读量、没有养成正确阅读习惯的后果。提倡整本书阅读是对这种教学方式的一次冲击。要让学生认识到唯有开展整本书阅读才能真正掌握阅读技能,只有依靠大量阅读才能培养语感。
2.从传统和国外的阅读理论与经验里吸取有用的东西
近三十年来,我们从西方特别是美国引进了教育心理学、课程论、教育评价、阅读学、写作学等相关理论,然而是否能够真正契合我们自己的语文教学,这是值得反思的。例如,最近两年有专家引进了新加坡的写作教学模式,是否符合汉语教学规律?有人以“安德森目标分类学”理论来指导古诗词的教学,是否与中国古诗词的阅读欣赏有悖?能不能用PT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定中国孩子的语言水平?还有专家断言“中国从古到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作文教学”,是否符合事实?这些都有待论证。其实中国不但有好的语文教学传统,就是今天各地也有非常优秀的教学案例。因此,我们学习、引进外国理论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遴选有用的东西。同时,我们还要从中国古代阅读理论里汲取有益的东西。当然,我们要分辨精华与糟粕,不要把传统抬得过高。
3.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整本书阅读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一柄双刃剑,例如影视、网络的发展使学生减少了纸本阅读的时间,但是也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笔者十几年前曾发表过一篇题为《利用影视剧促进名著阅读》的文章,就是因为发现许多中学生在观看《红楼梦》《三国演义》《围城》时,去图书馆借阅相关图书,他们也会互相交流。这种现象其实现在也很普遍。疫情发生以来,网络直播课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促进整本书阅读。
三、可以采取的策略有哪些
如果说前面是务虚的话,那么还应该有一些务实的具体措施,才能使整本书阅读落到实处。
1.要有整体规划
笔者认为,现在的中学生阅读能力不强,实际根源在小学和初中。从小学开始养成的“返读、停顿”坏习惯在初中被进一步固化了,进入高一以后,一篇文章一旦超过两千字,学生就感到无法把握。因此,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高一学生摆脱小学、初中形成的不良阅读习惯。1955年,日本语言教育家仓泽荣吉提出了“两种观点”:第一,“要掌握阅读能力,就不能逐字逐词地读。所谓阅读是指领会文意。拘泥于一字一句,而忽略了全文含意是不行的。读的本质不是读字,而是读语读书”;第二,“我们不能囿于通读一精读一熟读这一公式。有时要抛开精读去多读。与其把中心放在儿童对于教科书的词句的理解上,宁可以它为线索,让儿童在图书馆等处取得更多的读书经验。儿童依靠多读,会比精读更好地增长真才实学”。
仓泽荣吉所说的“以它为线索”和加涅所说的“提供给学生与教科书相联系的更大范围的背景材料”是同一个意思,说明真正的母语教学应该读大量的本国文学作品,读整本书。因此,高中教师要注意第一学期时的整本书阅读指导应该与初中衔接。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这个“规矩”并不是给学生“颜色”看,让他们觉得语文学习很难;恰恰相反,要告诉他们过去的有些做法是错误的,有些是不得已的,真正的整本书阅读应该是有趣的、有用的、有方法的。到了高一年级,要让学生进入“阅读自动化阶段”。对于学生的阅读必须有个整体规划,提倡读的这些书必须与课文有联系。例如,教材选了《边城》两节,就可以读原著;课文有郁达夫的散文,就可以推荐读他的散文集子;其他可以类推。
2.要循序渐进
吕思勉先生认为:“大抵人之读书须经过杂读及乱读之一时期,而后趋向乃定,此其一关系年龄之长幼,一关系学问之浅深。至趋向略定时,本已无庸教得。所贵迎机指导,略与辅助者,则正在其杂读乱读之时代耳。”其实,这个阶段从小学四五年级已经开始了。例如,小学生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就是一种整本书阅读,他们已经完全有能力读这类书。但是他们的阅读往往处于“乱读”“杂读”阶段,教师应该“迎机指导”“略与辅助”。而到了初中,特别是初三到高一,学生正处在“趋向略定”阶段,本来可以“无庸教得”,但是考虑到现实情况,教师还是需要加以指导。这就是朱自清所说的“提供帮助”,叶圣陶所说的“相机诱导”。这个“帮助”“诱导”就是要从学生的阅读兴趣出发,选择符合他们年龄段的读物。对于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教师比专家更了解。因此,教师应该自信,可以按照实际情况为自己的班级设定计划。一是挑选不同内容的读物,二是控制读物的字数,从短篇集逐渐进入长篇。中国传统白话小说多章回体,符合人的阅读心理,所以像《水浒传》《三国演义》一类的小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
3.要有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问题意识
读整本书也须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在初中阶段大多没有读过一本三百页以上的书,他们刚一升入高中怎么可能一下子读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对旧中国农村压根儿不了解的城市孩子,如何能够读懂《乡土中国》?但是,我们对此并不是一无可为的,我们可以在有限的空间里展开工作,尽可能把阅读的时間还给学生,压缩课文分析和满堂串问。整本书阅读其实是可以推广的,可以读的也不一定只是《红楼梦》《乡土中国》,关键是要切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考虑他们的知识储备。加涅说:“对于言语信息,关键条件是提供外部线索使新信息与先前习得的知识组织网络相联系。”因为只有与先前的知识结合起来,学生才会有兴趣、有能力理解新作品。
《略读指导举隅》一书提出了“读书前的指导”,这个指导包括版本指导、序目指导、参考书目指导、阅读方法指导、问题指导五个方面。笔者认为可以将其作为读整本书的五个主要内容。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要使科学理论产生效果必须具有一种“居间的富有创造力之头脑”,意思是一个研究者须兼有科学和艺术的头脑。叶圣陶、朱自清正是具有这种“居间的富有创造力之头脑”的学者,他们的理论和经验虽然没有套上现代教育心理学或课程论的大帽子,却是非常有实用价值的。
4.不动笔墨不读书
如果读书不动笔,则无异于看电视电影,所得就只是一些浮光掠影。现在的学生很喜欢查阅手机,但是一边查一边忘。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就是同遗忘做斗争”,没有记忆就意味着没有阅读。传统阅读所谓“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由胡适增加了“手到”,变成“四到”。所以传统读书法提倡的“不动笔墨不读书”仍然是一个原则。这里的“动笔墨”有两层意思。第一,在读整本书时要做摘录或者标记,摘录的内容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不必规定。第二,要把读与写结合起来。写什么可以是自由的,但是必须写,或是写读后感,或是写对某个人物的评论、对某句话的赏析。没有任务的读书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就可能会使读书落空。这些经验几乎都是老话,但只要是正确的,仍然是有用的。
5.利用现代化手段组织学习,分享阅读成果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每学期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交流。学生的阅读年龄、兴趣、效率都是有差异的,所以在班级里进行交流很有意义,同伴的阅读经验也许比教师的指导更有用。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组织阅读群,学生、教师共同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体会。学生在手机上阅读逐渐成为常态,教师、家长经常批评“碎片化阅读”“娱乐化阅读”,其实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功能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甚至可以开设班级公众号,轮流由学生编写阅读的稿件。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有天然的表现欲望,即使性格内向的学生也有表现的需求。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加以引导,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作品。
最后,笔者还想再强调的是:语文教师是开展整本书阅读的关键。永恒主义教育代表人物、美国“百本名著计划”创导者艾德勒在他的《怎样读一本书》里说:“一个教师,不管作为作家还是作为演说家,为了指导受教的过程,他必须先懂得这个过程。总之,他必须能阅读他所写的文章和倾听他所说的话,好像他在受教一样。当教师自己没有受教的艺术时,他们不能成为很好的教师。”提倡整本书阅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应该是阅读者,是阅读指导专家,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只有教师充分发挥自主权和积极性,整本书阅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