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青
身份证是现代人出行的必备之物,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一个身份证明。当然,除了身份证,各种验证技术也是非常先进的,比如指纹、血液、DNA等。那么,在古代,科技不发达,各种技术也没有这么先进,那些新上任的官员怎样验明身份呢?
从客观情况来看,古时盗匪横行,新官上任途中遇到图谋不轨的人,这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雷州志》中记载,明朝末年一个山贼截杀了前往雷州上任的雷州知府,冒充前去上任。
但是,从官员赴任的手续上看,盗官这件事实际操作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古代官员调动一般是通过中央的程序调动和官凭赴任,官员一般不能在本地任职。然而,那时候没有照片和完备的人事档案以及调动记录,仅有的备案文件又存放于吏部,所以赖以验明正身的只有两样物件:身份证明和委任状。
其实,自隋唐开始,古代就有“身份证”了,只不过那时候的“身份证”是分等级的,平民与官员的“身份证”会有不同,官员的级别不同,“身份证”也会不一样。隋唐时期,朝廷就制作了只有官员才能够使用的鱼符——一个鱼状的物品,上面记载了一个人的姓名、年龄、面貌、籍贯、官品等信息,以备查验。
这类鱼符通常作为勘验地方官员真伪的凭据,起初为木制,后来为铜制,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左半部分留在京师,右半部分留在地方。如果有新官上任,需携带左半部鱼符,地方上拿右半部分与之勘验后,才能证明这位新来的大人是不是本人。然后,新官与旧官完成交割。
类似的还有虎符、龟符、龙符和兔符,宋朝有牙牌和腰牌,作用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身份证。再后来,不同级别的人戴不同的鱼符,不能僭越。三品官员以上的鱼符是用金子打造的,三品官员至五品官员的鱼符是用银子打造的,五品以下官员的鱼符是用铜材质打造的,都是由朝廷的专门机构制作,每一个都是私人订制。这里面的规矩,普通老百姓很难了解,也很难伪造,一旦伪造便很容易被拆穿。
另外,官员要想到一處赴任,就需要有官方的授官凭证委任状,叫“告身”,这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的,而且委任状也是经过专门设计的。以唐朝文书为例,委任状文书用的是金花五色绫纸,宋朝用的是丝织花绫,设计精美,加之上面盖有吏部印章,不是那么容易被仿冒的。
为了让官员顺利赴任,朝廷还采取了一些防范措施,比如花押。花押,就是古人的个性签名,相传最早起源于钟繇。笔迹的验证也逐渐成为赴任官员验明正身的一种方式,到了清朝,对于公文上的花押还要每年核验比对。
官员即使遇害,强盗也无法冒充的重要原因,还有学识和关系网。能落草为寇的,一般来说学识都不够。字都不识几个,怎么处理朝政?就算他们能请到一两个师爷,时间一长,难免会引人怀疑。上任后,官僚之间的来往周旋,亲戚朋友的投奔都很容易让事情败露。
在古代,冒任官员属于欺君之罪,如果被发现的话,那可是要被处以极刑的,如此高的犯罪成本,古人一般不会轻易铤而走险。所以,要想改变命运,投机取巧、偷梁换柱之计都不可取,唯有真才实学才是硬本事。
(摘自《知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