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扬
一篇关于“敦煌万亩沙漠防护林被毁”的调查报道,在今年年初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网络热度持续多日。报道披露的事实触目惊心——卫星遥感影像图片显示,2000年前后,阳关林场的林地还有2万亩左右,到2017年只剩下约5000亩,葡萄种植面积则达万亩以上。
这片防护林的种植成林,经过了几代敦煌人50多年的努力,然而,仅仅十余年的时间,万余亩公益防护林便在刀砍锯伐中所剩无几。从不毛之地到葱郁绿洲,公众所质疑和担心的,也正是这来之不易的防护林一旦被毁,半个世纪的心血也将付之东流,人们的生产生活可能重回“绿退沙进、沙漠逼人”的生态险境。
“一吹一脸土,就连吃饭碗里也浮着一层沙……”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在西北地区生活过的人对这样的天气都记忆犹新。想要告别黄沙漫天,植树造林是唯一的出路。在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身处沙漠腹地的治沙人、播绿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沙漠中穿行,让沙漠植物从无到有,再维持这片绿色。几十年,倏然而逝,沙漠变绿洲的梦想一点点实现,但这几十年里需要付出多少心血,倾注多大豪情,克服多大困难,常人难以想象。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在全球森林资源持续减少的背景下,中国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保持缩减。美国航空航天局公布的研究数字显示,世界绿色增加的四分之一来自中国,其中植树造林占到42%。目前人工造林达11.8亿亩,相当于两个多德国,是全世界人工造林最多的国家。
从三北防护林到塞罕坝,国土绿化面积不断增大,40年深耕缔造的绿色奇迹背后,既是全民植树带来的生态成就,也是荒山沙地造林科技不断攻关的创新成果。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再一次谈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话题。他语重心长地说:“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高质量的国土绿化,是高质量发展的題中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如此,心中的绿洲才得以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