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氮共渗初探

2021-03-18 03:25吕铁铮
机电信息 2021年8期
关键词:工艺分析质量控制

摘 要:首先对碳氮共渗的概念、现状、发展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对碳氮共渗工艺,尤其是广泛应用的中温气体碳氮共渗进行较详尽的分析,接着对碳氮共渗的缺陷产生、预防、质量控制等进行论述和研究,最后展望了碳氮共渗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碳氮共渗;工艺分析;质量控制

0 引言

笔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毕业于工科院校的热处理专业,后被分配到某市热处理中心,有较长时间从事热处理生产和研究的经历,接触的热处理零件种类较多,范围较广,尤其对氮化、渗碳、碳氮共渗等化学热处理有较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经历,对碳氮共渗,尤其是气体碳氮共渗进行了初步总结,希望与广大同行互相学习、共同探讨。

1 碳氮共渗概述

1.1    碳氮共渗定义

所谓“碳氮共渗”,就是在渗碳和渗氮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化学热处理工艺,即向钢制零件表层同时渗入碳原子和氮原子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改变钢制机械零件的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抗咬合性等。

1.2    碳氮共渗的方法和分类

(1)按渗剂不同,碳氮共渗可分为固体碳氮共渗(常采用黄血盐、碳酸铵、木碳等渗剂)、液体碳氮共渗(以氰盐为主要原料)和气体碳氮共渗(以氨气、煤油、苯、丙烷、三乙醇胺为主要原料)。(2)按共渗温度不同,碳氮共渗可分为低温碳氮共渗(520~580 ℃)、中温碳氮共渗(780~880 ℃)和高温碳氮共渗(880~930 ℃)。低温碳氮共渗也称软氮化,中高温碳氮共渗俗称氰化。

1.3    碳氮共渗的化学机理

以应用较广的气体碳氮共渗——采用丙烷富化的吸热式气体作为渗剂的化学反应为例:

CH4+NH3→HCN+3H2      CO+NH3→HCN+H2O

新生成的氰氢酸(HCN)在工件表面分解产生活性原子:

HCN→H2+2[C]+2[N]

活性碳氮原子被零件表面吸收,形成共渗表层,从而改变金属零件表层的成分,通过随后的淬火等处理,可以达到改善零件机械性能的目的。

2 气体碳氮共渗工艺分析

根据钢种、零件大小形状、机械性能要求等的不同,适时选择、调整共渗剂种类、流量、共渗温度、共渗时间、后续热处理方法等,以期达到最佳的工艺参数组合,使处理后的零件获得合适的机械性能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2.1    共渗介质

目前气体碳氮共渗常用的渗剂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2%~10%的氨气加渗碳气体,另一类是含碳氮的有机溶液,常用的有三乙醇胺及三乙醇胺中溶入20%左右的尿素。共渗介质中氨量增加,可以使渗透层中氮量提高,碳量降低,应根据钢种、渗层组织性能要求及共渗温度确定氨气比例。图1为渗碳气氛中氨加入量对炉气碳势、氮势的影响。

2.2    共渗温度

共渗温度直接影响到介质的活性、碳氮原子的形成及其在工件表面的扩散速度,温度过高,碳的渗速加快,但氮化渗速反而降低,且工件变形将会增大。根据钢种和使用性能要求,共渗温度常选在820~880 ℃。

2.3    共渗时间

共渗时间根据渗层深度要求而定,实验证明,渗层深度(mm)与时间的关系符合抛物线规律:

X=K

式中:t为共渗保温时间(h);K为常数(不同钢种、不同共渗温度的K值不同,但存在规律可循)。

此外,渗剂的成分和流量、工件的装炉量等因素对共渗时间也存在一定影响,实践中,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而定。

3 气体碳氮共渗层的组织、性能、缺陷及质量控制

3.1    共渗层的组织及性能

碳氮共渗工件,一般共渗后都采用直接淬火加回火的工艺,所以在此只讨论淬回火后的组织及性能。此共渗层的组织,取决于渗层中碳/氮浓度、钢种及共渗温度等因素,共渗件直接淬火、回火后,其表面基体组织与形态均为含氮马氏体及残余奥氏体。值得提出的是,当共渗碳氮浓度稍高时,最终的基体马氏体中还会出现一定浓度的含碳氮化合物的富集区,这对于碳氮共渗件来说是良好的组织,对提高零件的耐磨性、抗腐蚀性都大有裨益。

3.2    碳氮共渗的缺陷及质量控制

3.2.1    碳氮共渗层组织及深度测量

由于碳氮共渗层都比较浅,一般在0.02~0.5 mm,因此其深度的計算是由表面一直到心部分界线为止。

碳氮共渗淬火后,表层含氮马氏体一般仅占0.03 mm,分界线较清晰,容易测量。过渡层及心部组织根据共渗处理工艺不同而有所变化,会出现碳氮化合物、残余奥氏体、屈氏体及铁素体,但界限较分明,在100倍显微镜下,很容易区分和测量。国际标准(ISO 2639)规定,碳氮共渗大于0.3 mm深度的有效硬化层深度是由表面测到HV550为止。

3.2.2    碳氮共渗的缺陷

常见的缺陷有表面脱碳、脱氮,出现非马氏体组织,心部铁素体过多,渗层浓度不够或不均匀,表面硬度低等。此外,还有一些与氮的渗入有关的组织缺陷,如粗大碳氮化合物、黑色组织等。

3.2.3    碳氮共渗的质量控制

碳氮共渗最重要的缺陷是黑色组织,即黑点、黑网、黑带,俗称“三黑”。黑色组织对零件的使用性能影响极大,表层存在0.08 mm的黑色组织,就能使齿轮类零件的弯曲疲劳性能降低50%,0.04~0.05 mm的黑色组织可使接触疲劳性能降低80%~90%,特别是黑色组织以带状和网状形态存在时,将严重影响零件的硬度、疲劳强度,极大地缩短零件的使用寿命。黑色组织的成因有多种,多是由内氧化或石墨夹杂物的析出引起。一般认为,采用吸热式气体加富化气和氨进行碳氮共渗时,更容易出现黑色组织。特别是前期,氨的供应量越大,越容易出现黑色组织。

适当提高共渗温度,采用干燥氨气,降低气氛中的CO2、O2和H2O含量,均能有效减少合金元素的内氧化现象,从而减少黑色组织的产生。加速冷却,选择合适的淬火油,可以抑制奥氏体向非马氏体转变,也可以减少黑色组织的数量。此外,采用含Mo、Ni等氧化倾向较小的共渗钢种,也有助于抑制黑色组织的形成。因为这些元素能显著提高钢的淬透性,大大推迟珠光体的转变时间,有利于表层马氏体的形成。其他的共渗件缺陷,如非马氏体组织脱碳/脱氮、渗层深度不够、表面硬度低、残余奥氏体量过多等,与渗碳件相同,可通过控制共渗温度、碳氮势,选择合适的淬火油等措施加以解决,在此不再赘述。

4 碳氮共渗的发展

上述介绍的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碳氮共渗,随着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采用,以碳氮共渗为基础的表面化学热处理得到了极大发展。

4.1    真空碳氮共渗

为了减少传统碳氮共渗工件表面的晶界氧化层,缩短共渗时间,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工件表面机械性能,21世纪初真空碳氮共渗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就是,工件在真空炉内,先在渗碳温度下通入渗碳气体进行渗碳,然后降低温度再通入渗氮气体进行氮化,使工件表面得到较传统碳氮共渗更优良的机械性能。

4.2    稀土及非金属硼、硫的碳氮共渗

研究表明,稀土化合物或稀土单质,在碳氮共渗时有明显的催渗作用,可减少工艺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平均可降低30%左右的时间,使工件表面的硬度、耐磨性、冲击韧性和抗腐蚀性都有一定提高。碳氮共渗时适当加入硼、硫等非金属元素,能起到改善工件表面热处理淬火后机械性能的作用。

4.3    铁素体合金化碳氮共渗

这是一种全新的表面硬化技术,是在碳氮共渗时同时渗入Al、Cr、Ti、V等金属元素,使工件表面硬度更高,而脆性降低,从而改善工件表面机械性能。对于一些有特殊表面性能要求的零件,这一技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4.4    加压气体碳氮共渗

气体碳氮共渗时,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炉内压力,即采用加压脉冲工艺,能使共渗件表面的化合物层更加致密,基本杜绝了表面疏松等缺陷,对工件机械性能有较明显的改善。

5 结语

碳氮共渗作为一种表面化学热处理技术,因其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多年来应用十分广泛。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应用场景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意义上的碳氮共渗已很难满足新要求,应用面有逐渐变窄的趋势。将来,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碳氮共渗工艺必将逐步取代传统碳氮共渗工艺,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毛喆,李继良,黄宏武.碳氮共渗中碳势的控制[J].金属热处理,2010,35(4):110-111.

[2] 罗武,何生.滴注式稀土碳氮共渗工艺研究[J].熱加工工艺,2007,36(18):56-58.

[3] 姜庆华.合金渗碳钢锥齿轮碳氮共渗的氢脆现象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0(5):4-6.

[4] 张建国,丛培武,陈志英.真空渗碳及碳氮共渗技术的近况和应用[J].机械工人(热加工),2007(3):17-20.

[5] 刘志儒.我愿为推广应用稀土共渗技术继续努力[C]//哈尔滨工业大学首届“老有所为”论坛论文集,2006:185-187.

[6] 陈衍礼.有氧环境下渗碳层缺陷组织及其对使用性能的影响[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9.

收稿日期:2021-01-05

作者简介:吕铁铮(1962—),男,浙江新昌人,机械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机械材料与制造。

猜你喜欢
工艺分析质量控制
大型弧齿锥齿轮端面掉渣的分析
浅谈数控车削加工编程教学
浅谈机车总风缸的制作质量控制
浅谈在公路桥梁施工环节的质量管理及控制
浅谈石灰土基层施工及质量控制
黄土路基台背回填的质量控制
浅谈数控车削工艺顺序合理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