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萍姗
我国即将进入“十四五”时期,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历史交汇点,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对2021年中国“三农”的重点工作进行部署,提出必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继续精准施策。对脱贫地区产业帮扶还要继续,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要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搞好社会管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一是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二是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三是要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保持战略定力,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复;四是要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尊重基层和群众创造,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五是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要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重点抓好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要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加强分类指导;六是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七是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12月30日,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会上强调,全国农业农村系统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紧紧围绕中央决策部署,抓重点、抓要害、抓落实,扎实做好2021年农业农村工作。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解决好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问题,实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会议强调,2021年农业农村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要着力抓好10项重点任务:奋力夺取明年粮食丰收,稳定生猪生产恢复势头,打好种业翻身仗要迈出坚实一步,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建设,提升乡村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强化农业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创新,扎实推进农业产地环境治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继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启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农村重点领域改革和农业对外开放。
近日,唐仁健在中国农科院调研期间,对大众关注的2021年“三农”工作热点话题作出回应,进一步解读了2021年“三农”工作的重点。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只有把这两个要害抓住了,才能从基础上根本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十四五”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又是建党一百周年,保持粮食生产稳定意义重大。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作为2021年经济工作的八项重点任务之一,唐仁健明确表示,工作重点在于“两稳一增”:稳口粮、稳大豆、增玉米,恢复黄淮海和西北地区小麦面积,继续实施大豆振兴计划,重点扩大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玉米面积。
唐仁健表示,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压实地方党委政府的义务和责任,确保粮食播种面积落地,同时完善种粮农民补贴政策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
“我国种业自主创新确实与发达国家有差距,一些品种、领域和环节,如果出现极端断供情况,虽然不会‘一卡就死’,但确实会影响农业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唐仁健表明,要把种业作为“十四五”农业科技攻关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来抓,加快启动实施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保持水稻、小麦等品种的竞争优势,缩小玉米、大豆、生猪、奶牛等品种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坚决打赢种业翻身仗,确保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优质耕地资源更加紧缺,一方面,确保耕地数量,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另一方面,大力提升耕地质量,主要抓手就是高标准农田建设。
唐仁健强调,虽然脱贫地区面貌和脱贫群众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脱贫群众收入水平仍然较低。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之后,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用乡村振兴的办法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确保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跟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步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要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唐仁健指出,下一步要以脱贫县为单位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产业提档升级;继续加大对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按照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一部署,支持脱贫地区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
对于“三农”工作的开展成效,农村居民获益最丰也最有体会。对于当下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短板,他们的声音更值得倾听,他们的建议更值得重视。
展望2021年的“三农”工作,在采访中,许多农村居民提出了自己的期盼。
“现在农村看病难,特别是留守老人和儿童,看个小病也要走十几公里的山路,这是我们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短板。像我们村,虽然有一个村医,但他在自己家里就诊,但经常不在家,而且年龄大了,给村民看病也是一个难事。建议新的一年,国家重视村级卫生室建设,最好配备公立医院派下来的常驻医生,财政给予支持。此外,卫生室最好设立在村部大楼,方便群众看病买药。”
“我就甘肃目前存在的乡镇学校社聘教师的问题提几点意见,因为乡镇、村学校教师缺乏,出现了部分学校自主聘用教师进行授课的现象,学习和教育系统对聘用人员的资质、学历、师风师德都没有进行严格的考核,造成了部分聘用老师师风师德缺失的现象,我希望新的一年里:一是严格审核聘用教师的资质,对聘用人员的教师资格证书、所学专业、学历进行资质审核,避免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二是开展聘用教师的师风师德考核,聘用人员上岗前,由县级教育部门统一组织开展师风师德考核工作。”
“新的一年,可以加大力度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并培育一批充满活力的电商专业人才,适时开展技能培训,鼓励有志青年投身农村电子商务行业,建立创业实践基地供青年‘挥洒热血’。同时,规划建设专业化快递电商物流链,实现快递规模化发展与集约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村自发设立快递自提点和代收服务点,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
“农村有很多农产品可以打造品牌,可以大力开发更多高附加值的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通过改良与包装,提高产品档次,并完善商标注册及质量认证工作,投入资金开展宣传工作,促进产业发展,从而推动乡村振兴。”
“我看见电视会议,农村农业优先发展,可是农村没有好的农机,如耕地机、插秧机等。中国农村多为山坡地,没有适应山坡地的耕地机械,好的地都荒芜了,农村野猪泛滥,又不让蒱捉,久而久之,在农村种地的人越来越少,种子、化肥投入成本高但效益低。我认为,发展农村,要围绕农村发展,踏踏实实干下去,发展适合各种地形的农机设备,让农民爱上农业,看到希望。”
“我是一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各地都在贯彻国家治理农村违规占用农田建房,保证国家耕地安全,农民在自家承包地或者返乡创业流转土地发展农业,肯定会临时性地建设农业用房看护房等必要用房存放农机具,而采取‘一刀切’拆除不合理,会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也会让农民返乡发展农业的动力受到影响,几亩蔬菜、几亩果树或许是一家人一年的收入来源,没有看护房也不切实际,因地制宜动态拆除,经营中的备案缴纳复垦押金后使用,这样不但利于建立农民发展农业的信心,也能让以后从事农业的人合理使用规划农田生产性用房。”
“我对乡村振兴提出五点建议:一是民以食为天,农业粮食生产必须力保;二是给65岁以上农民发放农业高龄津贴300至500元;三是推进城镇化,在城市稳定就业的农民实现落户,缴纳职工养老保险,这样退休后有较高养老金;四是农业人口规模减少,实现高效农业,集约规模农业,推行合作社和公司加农户等新型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民收入;五是在环境好、配套齐全的农村建设城市老年康养社区,促进改善当地商业和基础设施,而且城市老年人消费促进当地农产品部分消费。”
“我建议乡村振兴村级产业发展项目要平衡发展,每个村项目资金均衡,避免靠关系跑项目、官员捞好处,直接到村集体发展实体经济,力戒空架子套资金,真正让贫困村贫困群众受益。”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如今农村道路整改较以前有很大的变化,真的很感慨,但仅仅只是变化,它作为沟通外界的方式的功能仍旧没有发挥它的作用,公交车不通,或仅仅只在一个路口经过,一天只有一次。路的改造对村民来说无益,除了干净、好走了些。我的提议是完善公交布局,延长交通布局路线,增加公交设施和站点,让村民的出行成为常态。”
“农村经济发展了,才能实现全民致富,内循环有了更大的动力。我老家是浙江省宁海县西吳村,目前在西安工作。2018年我回老家探望,村容、村貌变化很大:山更青了、水更绿了,马路也通畅了,但没有一个企业,国家给钱植下的茶子油树也因承包人亏本而荒,没有一点收益;山田也无人耕种,还是以外出打工为生,存在因病致贫的可能。我建议每个农村至少有1~2个实体经济,同时大力推行扶贫时派驻第一书记的做法,加强农村组织建设。此外,成立全国上下联通的农会组织(视同工会),电商在农会领导下运行,为农村实体经济服务。”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贫困山区农村长大的‘80后’,看到了父辈及更上一代人的辛苦。20世纪90年代家里种地,辛辛苦苦有一点收入,交给国家后就只剩下一家人吃的了。现在看到网上有提及发养老金的问题,我真的太希望政府能完善制度,为‘50后’‘60后’‘70后’这几代农村人安享晚年做出努力。”
“希望中央政府能关注下失独或者有独生子女的失地农民家庭,特别是60岁以上的失地农民家庭,国家能从财政或者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帮助。”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们的土地被市政府征收,虽说一亩地补偿84000元,但是村组新增人口没有地,村组扣除一半,分到农户手里只有一半,而农民就永远失去了土地,但没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而政府挂拍一亩地1000多万,是否可以提高土地补偿标准或者解决农民的社保问题?”
“现在城市和城市周围的农民非常富裕,城中村的农民早就是富翁。可是,边远山区和高寒山区的农民,依然非常辛苦。边远山区的农民,不管多大年纪,只要还能劳动,都在干农活。现在国家对农民实行的是一个政策,一样对待。我希望国家能对农民重新定义,对农民的政策按类别制定,对农民的待遇实行差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一刀切,更不能彻底取消农村户口,这样对边远山区的农民非常不公平。国家对边远山区的老年农民应该按一定标准发放养老金,让那些辛苦了一辈子的农民老有所养。边远山区的农民,尤其是老年农民,既不能享受‘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优惠政策,子女也是自顾不暇,导致老年农民生活很艰难很困难。国家应当重新对农民定义,重新制定农民政策,重新调整农民待遇。应当重点关注、重点考虑边远山区的60岁以上的老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