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广桂 陈云岳 郑庆武
在空间地理学上,存在着两个区域的相互作用。这种不同空间相互作用力关系,被众多模型进行表述和揭示。不同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型始于牛顿的“万有引力”模型,后来在地理学上,这种地域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型发展成了一系列模型,主要有威尔逊模型、雷利模型、脱胎于雷利模型的康帕斯模型、阿普波姆模型、加萨模型等。而在金融学上,也存在着一个金融中心对其他区域的金融影响。
区域金融影响主要是通过“金融虹吸(集聚)”现象以及“金融辐射”现象表现出来的。金融“虹吸(集聚)效应”会使得远离金融中心的偏远地区因为缺少金融支持,而且因为不断被吸走金融资源而变得越来越贫困。而金融“辐射效应”则会使接受到金融辐射的区域因为接受到辐射力的大小不同而不同,接受到的辐射力越小则越贫困。
金融辐射现象的研究在我国比较早,知网上一共有91篇。目前能查到的最早研究是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支行朱文剑(1987)的研究,他提出了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存在着金融辐射现象。2005年,从陈浩、姚星垣开始金融辐射问题研究进入了实证化时代,陈浩等人用计量手段对长三角城市群的金融辐射力开展了实证研究。2007年以后,随着区域金融的研究深入,相关研究蓬勃展开。方茂扬等(2009)实证研究了珠三角的金融辐射问题;贺晓波(2008)研究了环渤海的金融辐射问题;周孝坤(2013)研究了西部主要城市的金融辐射问题;姚慧泽(2019)等采用金融空间引力模型来进行计量D EA。
在研究结论上,应该说总体上差别不是太大,大多为某一金融中心的辐射距离以及对周边主要其他金融中心的辐射影响力大小问题,研究结论的创新程度总体不足。在研究对象上,现有研究多为就某一区域金融中心展开,而国内上海、北京、香港、深圳这几个主要区域金融中心之间的相互辐射影响还是很大的,资本的“南下”和“北上”每天都在实时发生,金融的辐射和虹吸(聚集)也时刻在双向作用,但该领域研究还不足。此外,研究总体上偏宏观,对于微观上的“县区-乡镇”的金融虹吸(聚集)和金融辐射的研究也不足。
本研究创新可能在于从“区-镇”微观视角展开。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是城市(经济)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空间相互作用具体是指不同空间区域之间所发生的人口(劳动力)、商品、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流动影响的过程。空间相互作用会引起区域之间对资源、要素、发展机会等的竞争,并有可能对净输出区域造成发展损害,甚至是造成净输出区域贫困化的主要因素。研究不同区域空间相互作用对于反贫困意义重大。
区域之间空间相互作用的程度可以通过对商品、人口(人才)、技术、信息等的传输量进行调查来测算。另外,也可用空间相互作用模式来估算。空间相互作用的一般模型(厄尔曼模型)为:
Q ij=A iW iBjW jf(dij)Qij=aiWi*bjWJ*f(dij)
模型中:Q ij是i与j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力;ai和bj是权重;W i、W j分别是i、j区域产生作用力的因子(如商品、人口、经济规模、金融等);dij是区域W i和区域W j之间的距离;f(dij)是区域W i和区域W j距离摩擦函数。
此外,空间相互作用模型还有赖利-康弗斯模型、引力模型、潜力模型、威尔逊模型、空间分割模型、扩展城市断裂点模型等。
金融辐射(Financialradiation)是区域金融中心在集聚了大量周边地区的金融能量后再度朝周边区域进行能量辐射的现象。金融辐射本质上还是一种扩散,只不过是资金资本的扩散外溢,所以必然性地遵循扩散理论,可以通过“扩散模型进行测度”。至于扩散模型就比较多了,如高斯扩散模型、巴斯扩散模型、水气泄漏扩散模型、传染病扩散模型等,在金融领域应用较多的有金融跳跃扩散模型、金融创新扩散模型等。
金融辐射理论最初来自于经济辐射理论的研究,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地区对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之间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以及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扩散传播,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替代与现代化相悖的旧习惯势力,最终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经济辐射理论是典型的发展经济学的范畴,主要包括增长极理论、都市圈理论、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网络开发理论、中心-外围理论、倒U 型发展理论、罗默-卢卡斯溢出理论等。
对于金融辐射力的测定建立理论计量模型如下:
FR I=f(D;T;S;G)
模型中,FR I为金融辐射力,通常可以用一个地区获得的贷款投放占比总信贷投放来衡量;D 为空间距离;T为衡量交通便利与否的从金融中心到某地的时间,时间越短,辐射力会越强;S为金融体系,通常可以用金融机构数量或者金融从业人员数量来衡量;G 为地方政府效率。
威尔逊模型也叫威尔逊空间相互作用模型,是由美国空间地理学家威尔逊于1967年提出的。其中,威尔逊模型被后来的很多金融学者使用后发现比较贴合不同区域之间的金融吸引和影响,更多使用在金融辐射力、辐射半径等研究上。
威尔逊模型的初始两地域一般引力表达式为:
在公式(1)中,Tij代表区域i对区域j的影响力,K 为一般系数;O i表示从i位置产生的社会活动的需求水平或发生率,通常用人口、城市规模等替代;D j表示到达另一个落后区域的社会活动,所产生的发展机会或者吸引力,通常用就业岗位、商业设施规模替代;经济辐射服从某种交通成本函数,其自变量dij一般表示从i地点到j地点的距离或者时间。
经过对初始的一般引力模型改进,威尔逊修正版的区域引力模型表达式为:
在公式(2)中,TIJ依旧表示区域i吸引到区域j的资源的能力,Oi表示i区域吸引资源的能力,Pj表示区域j的资源辐射力。exp(-βγij)表示区域i与区域j之间的相互作用核,β为作用力衰减因子决定着区域影响力衰减的快慢程度,γij表示区域i到区域j之间的空间距离。K 是一个常数项的系数,在数理变换中可以令k=1。
公式(2)经过简化,可以得到:
在公式(3)中,∝=exp (-β γij),为j区域对i区域的资源辐射力系数,解释了区域j对区域i的辐射力衰减原理,空间距离越大,辐射力越小。
根据公式(3),当计算出i、j两个区域使得的辐射力系数∝时,就可以求出β值。
当γij足够大,β为0,也就是辐射力极限为0,这是一个阈值。
因此,在Pj和β已知的情况下,就可以计算出区域j的金融资源的最远辐射半径。即
在区域经济研究中,我们把一个区域对于另一个区域中心的距离感,通常通过偏度来表示。常见偏度的计量可以用实际空间距离与最远空间距离之比来完成。即:偏度skewness=某地到区域中心实际空间距离/最远地到区域中心空间距离。
不同乡镇距离区域金融中心的空间距离不同,所以有着不同的偏度指数。偏度指数介于0-1之间。偏度指数越大,距区域金融中心距离越远,越难接受到金融辐射;偏度指数越小,距离区域金融中心距离越近,受到的金融辐射力就越大。
实践中,有些乡镇偏度较大,但会因为接受到其他金融中心的辐射叠加,而金融竞争力会提升。
对邗江市区及下属15个镇、乡、社区进行数据计算。由于县区对乡镇的金融辐射方式主要为信贷支持,很少涉及D I、资本市场扶持等,取样样本点的信贷投放数据。根据数据包得到表1。
一是贷存比最高前三名的邗上、双桥、蒋王镇G D P分别列第四、第三、第五名,而贷存比分列第五、第七名的汊河、开发区的G D P却分别为第一、第二名。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汊河、开发区存在着大量其他融资渠道,如D I、保投等,而其他乡镇的金融辐射主要还是来自于区域金融中心的贷款。同时,越接近区域中心的镇,有投资(房产等)的习惯,储蓄越低,存款占比G D P越低。
二是在不考虑直接融资、资本市场的情况下,根据公式(4)、(5)、(6)还可以得到表1数据。其中,标准距离为各乡镇政府到区金融中心用时在导航软件中的标准时间下以60K m/H折算出来的里程。
表1 各区域金融资源辐射阻碍因子以及承接金融辐射的能力
根据表1,得出以下结论。
1.邗江各乡镇在承接区域金融中心的金融辐射能力上是存在差异的,其中汊河镇接受邗江区金融中心的金融辐射力排名第一,但汊河镇的辐射阻碍因子β值并非最小,区域承接金融辐射能力的1/β也不是最大,虽然汊河镇的G D P在所有乡镇中排名第一。而汊河镇把标准距离在实际距离基础上缩短了一半,成为标准距离第二的镇,这也说明汊河镇的主要经济优势还是依赖于便利的地理条件,使得汊河镇到邗江区金融中心的有效标准距离大幅度缩小。
2.在13个乡镇中,开发区、汊河镇、西湖镇的区域承接金融辐射能力(1/β)处在明显的第一方阵中(大于100),说明这3个镇在对接邗江金融中心的效率上超过了其他乡镇,虽然这3个乡镇的地理位置并不是最优越的,也就是说,实际空间距离并不能完全替代乡镇政府接受金融辐射的效率。接受金融辐射的效率,还受到地方政府效率的影响。
3.值得关注的是公道镇,空间标准距离上距邗江区金融中心最远,偏度S最大为1。但该镇的G D P排在第12位,其整体经济比较发达的现实说明该镇很可能接受到了附近其他金融中心的经济交叉辐射。同样偏度第二位的瓜州则没有这么幸运,虽然与镇江仅仅一江之隔,却没有能接受到来自于镇江的金融辐射,导致瓜州的G D P等在全区所有乡镇中最小,瓜州金融规模也最小,金融输出比例倒是最大。瓜州实施江苏的跨江融合战略在这里显得尤为迫切。
4.研究中还发现瓜州、甘泉、杨寿、公道镇等的辐射标准距离远高于实际距离,这说明这几个镇的交通基础设施老化陈旧,跟不上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使得金融辐射距离变长、辐射效率降低,这几个镇需要花大力气来改进交通状况。通过人为努力积极行动降低区域偏度,提高辐射效率。
区域金融中心对周边乡镇的金融辐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且金融辐射力会随着标准交通距离的增大而衰减。这也是周边乡镇必须改善交通、缩减标准交通距离的目的所在。乡镇政府行政效率对金融辐射力有着重大影响。金融辐射对乡镇经济有着一定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性的,有些偏远乡镇由于虹吸(聚集)效应同步减弱、地方政府施政效率高而经济反而较为发达,即在金融辐射之外,还存在着行政上财政辐射的问题。这一问题,有待学术界后续进一步挖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