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

2021-03-18 12:01王超
智慧健康 2021年36期
关键词:组方阻塞性呼吸衰竭

王超

(南京市六合区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1500)

0 引言

老年疾病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十分常见的一种,关于此疾病的主要表现特征为气流阻塞,根据对此疾病的发病原因加以分析发现和异常炎症反应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之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的病程时间比较长,遭受疾病因素的干扰,病人的机体无法获得充足营养,十分容易产生缺氧以及呼吸肌疲劳等表现,如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没有获得临床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导致其他病症,包含气道阻塞、休克以及肺源性肺脏病等,严重威胁到病人的生命安全,呼吸衰竭属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十分常见的一类合并症,病人的临床表现症状具有心悸乏力以及呼吸困难等,我们国家大部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的死亡因素和呼吸衰竭具有直接的联系[1]。临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主要开展西医治疗方案,包含支气管扩张、氧疗以及祛痰等,虽然上述治疗方案能够改善病人的临床表现症状,但是整理治疗效果无法达到预期水平,严重者会引发不良反应,影响到药效的发挥。最近几年以来,我们国家医疗技术水平飞速发展,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疾病也寻找到新型治疗方案,为了进一步改善病人的临床表现,使病人的生存率获得提高,中医辨证治疗获得了临床广泛应用[2]。本文选择接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病人80 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病人采取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12 月-2020 年12 月接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病人80 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所选病人的入院顺序对其进行分组,对照组40 例接受临床常规治疗方案,研究组40 例接受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中男21 例,女19 例,年龄52~80 岁,平均(60.18±8.37)岁,病程时间1~13 年,平均(7.15±1.18)年,分型属于Ⅰ型病人22 例,Ⅱ型病人18 例;研究组中男23 例,女17 例,年龄51~82 岁,平均(59.33±7.88)岁,病程时间1~14 年,平均(7.02±1.2)年,分型属于Ⅰ型病人24 例,Ⅱ型病人16 例。

两组病人的纳入标准:病人全部符合疾病临床诊断标准,病人的临床资料齐全,具有胸闷无力、慢性咳嗽、咳痰以及呼吸困难表现。

两组病人的排除标准:具有严重心率失常,精神系统疾病,脏器功能不全,肺栓塞,对于本次课题研究药物过敏,具有神经系统疾病的病人。

1.2 方法

两组病人全部接受临床常规治疗方案,为病人进行气管插管之后开展机械通气,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20 次,潮气量调节为6~8mL/kg,给予病人化痰、平喘、抗感染、支气管扩张、解痉、营养支持、改善心功能以及氧疗等治疗,对于病人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对于病人临床表现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观察,及时调整用药治疗方案。

研究组病人接受中医辨证治疗:选择二陈汤作为治疗基础组方,包含茯苓9g、半夏15g、炙甘草4.5g以及陈皮15g,对于气虚病人组方中加入党参10g 与黄芪10g,对于痰热郁肺病人组方中加入浙贝母15g、鱼腥草20g、黄芩12g、栀子15g、黄连5g、桑白皮10g 与杏仁6g,对于痰瘀互结病人组方中加入五味子5g、人参15g 以及麦冬10g,对于痰蒙神窍病人组方中加入石葛蒲10g,对于痰浊阻肺病人组方中加入芥子6g、苍术10g、苏子6g、厚朴10g 以及莱菔子6g,对于阳虚病人组方中加入白术15g、猪苓20g、附子5g、桂枝3g、泽泻10g 与生姜5 片,上述中药用水煎煮,每天2 次,每次100mL,治疗5 天作为一个疗程,一共治疗2 个疗程。

1.3 评价标准

病人治疗后的呼吸困难、咳嗽、喘息以及气短等临床表现症状全部消失,血氧水平恢复到正常指标,判定属于显效;病人治疗后的临床表现症状获得改善,PaCO2水平降低超出10mmHg,PaO2水平升高超出10mmHg,但是没有达到正常水平,判定属于有效;病人治疗后的临床表现症状没有任何改善,血氧水平没有任何改善,或是出现加重,判定属于无效[3]。

治疗后取病人空腹静脉血,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病人的Th1 相关细胞因子和Th2 相关细胞因子。

治疗后对比两组病人的肺功能指标。

1.4 统计学计算

本文研究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 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进行检验。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分析数据结果P>0.05 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病人的临床治疗整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者对比差异明显(P<0.05)。见表1。研究组病人治疗之后的肺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对比差异明显(P<0.05)。见表2。研究组病人治疗之后的IL-4、IL-6 以及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对比差异明显(P<0.05)。见表3。

表1 两组病人的临床整体有效率比较[n(%)]

表2 两组病人肺功能指标比较()

表3 两组病人Th1与Th2相关因子水平对比(,ng/L)

表3 两组病人Th1与Th2相关因子水平对比(,ng/L)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临床中非常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对于此疾病的临床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是非常明确,空气污染、吸烟、职业粉尘、化学物质以及感染等都会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出现,利用最近几年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基础通常属于炎症损伤,机体如果遭受感染,那么肺部能够出现大量炎症细胞,导致肺部损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现在临床中缺少根治措施,通常以预防并且减缓疾病发展速度为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发病率以及死亡率非常高,关于此疾病属于长期慢性病理过程,病人患病之后无法获得治愈,所以临床中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干预措施,通常为药物治疗或是辅助治疗,阻止或是延缓疾病的不利转归,减少病人急性期发作频率,通过药物能够帮助控制病人肺通气受阻表现症状,并且在病人接受药物治疗过程中提供无创正压以及运动疗法配合营养支持,通过综合治疗方案能够使病人的临床表现症状获得缓解,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表现特征为气道与肺血管慢性炎症,病人的气道堵塞产生进行性发展趋势,在病人产生呼吸衰竭时,会由于二氧化碳潴留以及通气不足等引发呼吸困难与神志异常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的临床表现症状包含慢性咳嗽、气短、喘息、肺部呼吸减弱以及肺部啰音等,急性加重期病人能够产生咳嗽加重以及呼吸困难等,咳痰量显著升高[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中医学中的肺胀范畴,中医治疗重点为理气和中、降逆平喘以及燥湿化痰,一般选择二陈汤作为中药组方,组方中的半夏能够发挥和胃降逆以及燥湿化痰作用,陈皮能够发挥祛痰、理气以及燥湿作用,促进燥湿化痰作用,茯苓能够健脾渗湿,甘草能够调和上述药物,临床实际治疗中需要结合病人的具体证型开展辨证加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病人一般伴随Th 功能紊乱,细胞免疫功能出现异常情况,具有炎症反应以及慢性非特异性炎症,Th1 型细胞因子对于细胞毒性以及局部炎症免疫应答进行参与,Th2 型细胞因子对于B 细胞增殖产生抗体加以刺激,Th1 与Th2 平衡在人体正常免疫功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根据本文对比研究资料可见,研究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病人的临床治疗整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病人治疗之后的肺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病人治疗之后的IL-4、IL-6 以及IL-10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从临床效果来看,具有十分显著的成效,具备实践推广的价值。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日常生活中需要重视自身心理减压,在接受临床治疗过程中会遭受疾病反复发作情况,承受到较大的心理压力,部分患者甚至出现负面情绪,对正常的医疗活动采取抵制态度,对于治疗活动的配合度相对较差,倘若医护人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病人没有获得临床及时有效的干预,那么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病情不断加重引发治疗难度升高,同时长时间住院治疗,会导致花费大量金钱浪费时间,还会引发病人心理负担加重,严重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以及精神状态[6]。因为现在医学专家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不断深入,在病人接受临床治疗过程中所获得的康复护理措施得到了重视,需要依照病人的具体病情为其制定饮食方案以及戒烟计划,慢慢降低香烟的摄入,提高病人日常游离脂肪酸食物和蛋白质食物的摄入量,减少糖类以及盐类的是摄入,为病人提供氧疗,依照病人具体情况调节吸氧量和氧气流速,使病人的肺弹性回缩功能得到恢复,促进病人心肺功能康复。秋冬季病人通常在家不出门,特别是老年人和孩子,但是根据研究资料表示,适当户外运动可以帮助病人提高自身抵抗能力,增强体质,因此可以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适当户外项目,例如慢跑、竞走、广场舞以及打太极等。

综上所述,给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病人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效果确切,能够良好的调节病人免疫紊乱,改善病人肺功能,具有推行价值。

猜你喜欢
组方阻塞性呼吸衰竭
自拟补肺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气虚证)的临床研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治疗的效果临床观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呼吸内科治疗临床效果
无创正压通气对胸外科术后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俯卧位通气在ICU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分析
自组方与穴位贴敷结合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慢性咳嗽临床分析
中药组方治疗肥胖伴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肺功能检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