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直过”到“跨越”
——对话《布朗山乡七十年影像志》执行主编李银和

2021-03-18 08:57采访龙成鹏朱熙
今日民族 2021年1期
关键词:山乡布朗云南

□ 采访 / 龙成鹏、朱熙

文字整理 / 龙成鹏

采访对象:

李银和 云南画报社社长、《从“直过”到“跨越”:布朗山乡七十年影像志》执行主编

【编者按】

2020 年年末,一本反映云南民族地区70 年变迁的“影像志”引起了媒体的关注。这本影像志聚焦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山乡,不仅是直过民族地区70 年社会发展变迁的客观记录,也是云南民族工作成就以点带面的生动总结。从内容上讲,这本影像志通过600 多幅珍贵照片和5 万多提纲挈领的文字,让我们看到新中国成立70 年来布朗山乡完成的“跨越千年”的发展。从策划、编辑的角度,这本书的成功出版,为我们解决这一类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过去70 多年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点是所有人的共识。但问题在于,我们如何让今天的人们“看见”这种巨变?这就需要我们解决民族地区影像资料匮乏的问题,也要解决这个巨变“故事”的框架问题。《从“直过”到“跨越”:布朗山乡七十年影像志》,在讲述云南民族工作成就方面如何讲述,用什么讲述,值得我们关注。

一个完美的“样本”

今日民族:

作为新中国成立70 周年和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献礼,这本书为什么会选中布朗山乡这个点?

李银和:

这个问题问得好。有不少读者,甚至当地的一些领导都有疑问,为什么不选择其他地区?为什么不选择整个布朗族地区,或者整个勐海县?从宏观角度看,70 年的巨变云南民族地区有很多故事、很多样本,但我们最终选择布朗山乡,是有这几个方面的考量:

第一,从民族历史角度,布朗山乡是全国唯一的一个布朗族乡(民族乡),非常有代表性。布朗族是云南9 个“直过民族”之一,“直过民族”特指新中国成立后,未经土地改革,直接由原始社会逐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由于历史原因,在中国多民族大家庭里,“直过民族”是贫困程度较深的成员,是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所以,布朗山乡的故事,不仅是云南“直过民族”区取得“跨越千年”发展的缩影,而且也能够以小见大地体现云南整个民族地区70 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第二,从地理区位角度,布朗山乡处在中缅边境上,70 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领导、扶持和帮助下,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发展历程,都伴随着边界安宁、民族和睦的过程,这个状况也是中国共产党“固边安民”政策和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人民团结进步的集中反映。

勐昂村

第三,从产业发展角度,布朗山乡是普洱茶著名产区,国家“两山“(布朗山、基诺山)开发以来,普洱茶产业的发展,给全乡注入了巨大的活力,成果有目共睹。所以,从特色产业发展角度,布朗山乡也具有突出的代表性。

第四,从精准扶贫角度,布朗山乡也很有代表性。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一直把解决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放在核心位置,而布朗山就是我们认识民族地区持续而艰苦的扶贫工作的重要窗口。1999 年底,国务院扶贫办把包括基诺山在内的“两山”列入全国22 个人口较少民族扶贫综合开发试点乡,这是布朗山脱贫的重要契机,从此,布朗山原始贫困落后的基本面貌得到了根本改变。而2012 年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精准扶贫的推进,布朗山乡不仅成功脱贫,而且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村村寨寨跨入“美丽乡村新时代”。

第五,从民族关系角度,布朗山乡是个多民族的聚居区,“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布朗山乡因此也是当下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的一个代表性地方。

第六,从社会发展角度,尽管布朗山是历史上比较贫困的民族地区,但目前布朗山乡在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跨越式发展,已经使这个地区走在了云南农村的前列,当地茶农平均每家数十万元的年收入,以及乡村社会文化各方面的振兴,也凸显了少数民族地区70 年来的发展成就。

最后一点,布朗山乡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民族地区发展的样本,也是影像保存基础比较好的地区。我们有一批摄影师几十年间多次上布朗山,由此积累了一批能够全面勾勒布朗山的图片,为编著本书提供了现实便利,所以,我们的“直过民族影像志”系列,就从布朗山开始了!

影像志,民族影像的文化工程

今日民族:

您的介绍中,让我们看到了布朗山乡的示范意义。但是,民族地区影像资料匮乏,加上所保存的时间序列不够连贯,你们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很有挑战性的难题?

李银和:

我们图片有很多来源。最主要的来源是云南画报社的图片库,书中大约三分之二的图片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建了一个云南图片库。云南画报社1959 年创办,主要就是做摄影和传播,所以我们积累了很多的优质图片,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图片,系列比较完整。

布朗山特别老的照片,主要来自云南省社科院,那是老一辈民族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上个世纪50 年代后期拍摄的一些珍贵的反映当时社会面貌的图片。

还有一些特别重要的照片是从社会各界征集来的。这些照片主要是由在布朗山乡工作过的干部、教师,以及到布朗山采访、采风、调研的文艺界人士提供。这些照片原本是他们的私人照片,这次刊登出来很可能是第一次公开出版。比如,布朗山第一任老区长施宜西,已经90 多岁高龄,他帮助提供了一批布朗山老照片,非常难得。虽然只用了20 多张,但都比较关键。

另外,云南省档案馆、勐海县档案馆等机构也提供了一批好照片。

今日民族:

从照片征集角度,你们做的这件事很有意义,也很有启发性。我们今天全面总结云南民族工作的成就,非常需要丰富的图像储备。这个不是挑几张好看的照片就能完事,而是应该像建立影像档案库,或者建立影像博物馆一样,力求对当下的历史影像做充分调研,最好是一网打尽。而做这个工作,今天是最好的时机,错过了,以后更难。所以,换个角度,你们把散落的民族影像收集起来出版这本影像志,不仅是布朗山的民族工作成就的宣传展示,也是具有传世价值的民族文化(影像)工程。

李银和:

这个说法很对,一般人会觉得现在影像都已经数字化了,做好这个工作应该很简单,但实际上要做好这个工作得花很大的功夫。除了动用《云南画报》60 年积累储备、面向社会广泛征集之外,我们还组织了两个团队,两次集中上布朗山采访拍摄,其他零零散散地还去过四五次,基本每个村寨要跑到,进村入户寻访。这本书里三分之一以上的图片就是这样征集和拍摄来的。

今日民族:

像这样把不同时期云南少数民族影像,通过发展变迁这个主题完整呈现的书,目前仅见这一本。这很有典范意义。

李银和:

其实还是有很多遗憾。我们在编辑的时候,很多方面的图片,就是找不到,所以有些就只能通过文字来进行描述。另外,中后期的图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征集到的比较多,但大多题材重复,可用的不多。比如村建工作,很多人都拍了,数量不少,但我们只选用了其中极少的一部分。如果这个系列继续做下去,这本书的探索的确是为下一步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对70年历史的真实回放

今日民族:

做这本影像志,你们策划思路是什么?

李银和:

这个影像志,就是对布朗山70 年发展变化的一个真实记录和反映。每一张照片都是当时真实的场景、人物、故事,所以影像志的出版,是对70 年历史做了一个真实的回放。我们叫它“影像志”,而不是通常的“画册”,其实就是要强调“影像”这个手段的运用,以真实图片记录为基调,再加上精当的文字提炼和阐释,图文互动,不仅可以系统传达历史信息和整体脉络,还能深化和升华读者的感受,这就是影像志与一般画册的差异。

新曼峨

今日民族:

请介绍一下内容板块,以及编辑思路。

李银和:

我们把布朗山乡70 年历程从三大板块来编撰。

第一大板块就是“站起来”,反映布朗山各族人民在新中国成立后,跟着共产党,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真正地翻身做主人。“站起来”首先是政治上,解除了剥削和压迫,布朗山各族人民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生产、贸易等各方面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时间上,这个板块反映的主要是1949 年至1978 年之间的布朗山。

第二个板块就是反映“富起来”的过程,时间从1978 年至2012 年。在改革开放之前,布朗山虽然“站起来”了,但是日子还是贫穷。有茶叶,但是不值钱。改革开放后“两山”扶贫综合开发启动,布朗山就开始真正活跃起来了。首先是通了路,外面的物资可以进去,里面的物资可以出去;茶产业也发展起来了。通过“两山”扶贫综合开发,才有了茶产业,茶的产量和质量也都提升了,茶叶的价格也大幅提升,家家户户也开始卖茶了,这才开始真正富裕起来。

第三个板块是“强起来”,反映党的十八大以后至今的阶段。新的发展是“五位一体”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生活水平、教育、交通、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有目共睹;基层党组织建设、治理能力大大提升;另外,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青年返乡创业、社会精神面貌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以古茶园保护为中心的生态建设,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布朗山的老班章,因为古树茶卖得好,平均一家一年的收入一两百万,这在全国都应该排在前面。

今日民族:

从三个发展阶段总结布朗山乡,很有概括力。只是有一个疑问,2012 年,归入“强起来”的主题,是不是脱贫工作已经在那之前就完成了?

李银和:

当时没有整体脱贫。2012 年以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富了起来,但是也还有较多的贫困家庭,一些人还住着茅草房。比较典型的有曼班三队,全村有17 户60 多人,过去是特困村,2000 年以前全都是茅草房,精准扶贫启动以来全村才完成脱贫。2016 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还专门到那里视察扶贫工作,给予了持续的关心帮助。

走向乡村振兴

今日民族:

这本书出版发行以来,学界怎么评价?

李银和:

很多专家评价非常高。云南师范大学教授伍雄武,是中国民族哲学的首席专家,他的两句话我印象深刻:这本书让大家看到了原始社会是什么样子,看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是怎么走过来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什么样子!这个观点很朴实,我很同意。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是“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这本书以小见大,以一座山的时代变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典型性成果,这就是“影像志”的独特魅力;这座山不是一个特例,有很多地方也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今日民族:

布朗山的未来,您觉得会是什么样的?

李银和:

我就说一个点。布朗山的大学生毕业,很多都选择回乡自己创业。现在布朗山的年轻人很多,他们的父母种茶,他们用新的方式来打理茶园,加工茶,自产自销,甚至自创品牌,也有去大的茶厂做高管的。我们采访过一个大学毕业后回布朗山创业的小姑娘,她就自己创制了一款茶,受到市场欢迎。

今日民族:

有些地方人们富起来,就离开家乡,以茶产业为中心的布朗山似乎走了不一样的道路。

李银和:

从乡村振兴的角度讲,这是种很好的范式。通过依托于乡村的产业发展,留住了人才、吸引了人才,乡村越来越繁荣。老班章就是这样的情况,吸引了很多年轻人过去,通过电子商务,把茶销往全国各地。以前老班章只能依赖外地人来收茶,别人说给多少钱就是多少钱,现在村民可以自己定价,他们甚至还会集资购买新的机器制茶,越来越规范,品质越来越好。现在很多当地的女孩子都不愿意嫁出去了,以前嫁去外地的,好多都和老公一起拖儿带女回来发展自家的茶园。这大概就是乡村振兴应有的样子。

猜你喜欢
山乡布朗云南
云南图片库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Legendary British Climber Joe Brown乔·布朗
山乡种花女
山乡一瞥
山乡新农民
你好,我是布朗熊
丹·布朗主要作品
2015年9月云南节庆一览
「云南山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