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帆
1
十岁那年,我被母亲送进了山里。母亲说,农村的娃,书读不下去,终究得学个本事傍身,将来才能讨口饭吃。母亲说的本事,是功夫;山是明月山,师父是明月派掌门。说是掌门,其实这明月派只有他一个人。师父说:“徒不在多,而在精。十年树人,金石可镂。”
武有南北,功分内外。南武主拳,北武主腿。若只练拳脚,不习内功,则出手势猛,后劲不继。师父练的是鹤道拳和不外传的内家功法,这功夫的厉害我是知道的。
母亲说过,十年前,五六个街溜子半夜上山偷花梨木,被师父一人退了回来,其中一个街溜子的手还给掰折了,在家里躺了半年。当然,这也是母亲听别人说的。
文章开篇连用“母亲说”“母亲说的”“母亲说过”“这也是母亲听别人说的”来表明“我”对功夫一窍不通以及“我”对师父的不了解,为下文情节发生反转埋下了伏笔。
2
大道至简。鹤道拳总共只有三招:接、化、发。我半个时辰就学会了。接下来的日子里,师父让我每天砍树、劈柴。他说,这是“修内”,内功炉火纯青后,拳藏千钧之力,一出招就能制敌。
劈了十年的柴后,我问师父:“我现在可以下山了吗?”师父点点头,扔给我一棍一玦一包袱。意思是“你现在可以下山了”。我磕头泣别,问师父:“与人相斗,制胜秘诀是什么?”师父只说了两个字:“不动。”
“鹤道拳总共只有三招”“半个时辰就学会”与“劈了十年的柴‘修内”形成强烈反差,让人对这样的一位师父心存疑惑;而与人相斗,制胜秘诀是“不动”,更让人觉得悬乎。作者似有所指,却不点破,悬念设置巧妙,令读者对下文的情节充满了期待。
3
当年的九龙街,派系林立,鱼龙混杂,是个三不管地带。刀疤脸是这条街里出了名的小瘪三。我下山后,他一直在找我,为了巩固江湖地位;我也在找他,为了扬名立威。
我们约好在桥上决斗。他带着一众小弟,而我,只身一人。那天,人们眼中祥和安宁的九龙街,背地里却暗藏风云。刀疤脸一个眼色,小弟们步步紧逼。而我,谨遵师命,闭着眼,一动不动。僵持半晌,谁也不敢靠近我,因为他们知道,我练过。后来,刀疤脸带着人悻悻地离开了。这件事,也就这么了了。看来师父说“不动”乃制胜秘诀,诚不欺我也。
其实刀疤脸并没有刀疤,就像夫妻肺片里也没有夫妻。人在江湖,最忌諱直呼姓名。那件事后,他们都叫我“斗战胜佛”。
4
单挑刀疤脸,让我一战成名。后来,我开了武馆,开宗立派,成为一代宗师。每年总会有几个好事者上门挑战,不待我出手,他们便会抱拳称降。我也无须动手,因为他们都知道,一旦我出招,便会致命。挑战者也并非真的想要和我过招,只是和我这样的武林神话交过手,足以成为他们吹嘘一生的资本。
直到,我遇到了那个人。半个小时过去后,我纹丝不动,他也一动不动。最后实在撑不住了,彼此握手言和。
这件事后来被传为江湖佳话、武德模范。私底下我问那人师承何派,才知原来他是我的同门师弟。
5
再后来,一位西洋拳师慕名而来,向我发出挑战书,约好择日切磋。
就在比武的前一天晚上,老家发来急函:“汝师下山遇一醉汉,欲夺其酒,与之相斗,不敌,乃卒。”阅罢,我呆立良久,一动不动—— 一点都不敢动。
显然,这篇小小说是作者有感于“浑元形意太极门掌门人”马保国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一事而创作的——这从文中“鹤道拳总共只有三招:接、化、发”“这件事后来被传为江湖佳话、武德模范”等情节可以看出。对于马保国所引发的一系列闹剧,作者并未直接进行评述,而是巧妙地借助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展示了鲜明的态度,彰显了自己不俗的构思能力和文体创新意识。
(指导老师:翟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