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和“物种基因库”,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中华文明、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印度文明等世界著名文明均发祥于湿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人类曾经全面依赖湿地维持生存。
北京城受孕于永定河所形成的洪、冲积扇,曾经,这里河流纵横,湖泊、泉眼星罗棋布,是一座“湿地之城”。但由于气候变化、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人口规模急剧增长,以及某段时期内环保意识的相对淡漠等原因,这座湿地之城不得不承受沉重的“湿地之殇”:1950年至2009年的60年间,湿地缩减率达79.5%。
近20年来,北京的政府、学界、民间,在奋力为湿地奔走,保护京城受损严重的自然生态系统,力图重现湿地“水青草绿、鸟翔鱼集”的勃勃生机。但这座城市地处偏旱的北方,如何破解“湿”的难题?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现状下,又如何挖掘“地”的潜力?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弥补短板?
北京正在交出自己的答卷。
作为抢救湿地的新形式,湿地公园建设取得良好成绩;城市污水回收再生,为润泽湿地提供强大支撑;寸土寸金的高楼大厦间、不起眼的坑塘角落处,因势利导改造为小微湿地,让城里孩子在家门口听蛙鸣、看蝌蚪;联通京津冀晋之力,修复永定河生态,力将“干涸”的母亲河变为“灵动”的母亲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正式实施的《北京市湿地保护条例》举起了法律武器,其中体现的“占补平衡”“零净损失”“前置审批”等先进理念,连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也从中借鉴。
艰辛付出带来丰厚回报。
2018年北京市新一轮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400平方米以上湿地总面积5.87万公顷,与2008年的5.14万公顷相比,净增14.2%。湿地植物种类增加53种,震旦鸦雀、青头潜鸭、白尾海雕等珍稀濒危鸟类相继发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宜居之都,离不开湿地的润泽。随着包括湿地在内的自然生态建设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北京正在以新实践让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空气更清新。(王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