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亚芳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福建福州 35000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 tional vertigo,BPPV)是由体位变化而诱发症状的前庭半规管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头部运动在某一特定头位时诱发短暂的眩晕伴眼球震颤。正常情况下耳石附着在耳石膜上,当内耳发生缺血、血管痉挛或局部毛细胞发生功能衰退等各种原因致耳石脱落,由于重力作用,引起内淋巴液震荡,刺激半规管毛细胞,机体出现眩晕现象[1]。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一般采用单纯的手法复位进行治疗,但是残余头晕发生率高,随着时间的延长,患者负面情绪较为明显。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可以发挥舒张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眩晕症[2]。为此便利选择2017年5月—2020年1月在该院治疗的11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探讨单纯手法复位治疗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便利选择在该院治疗的11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6例。研究组男20例,女36例;年龄30~56岁,平均(42.61±0.14)岁;病程6~11 d,平均(8.42±0.06)d;疾病类型:上半规管0例、后半规管45例、水平半规管11例。对照组男23例,女33例;年龄31~57岁,平均(42.62±0.13)岁;病程6~12 d,平均(8.41±0.07)d;疾病类型:上半规管1例、后半规管49例、水平半规管6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能配合完成该研究;②年龄30~60岁;③符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标准[3]。
排除标准:①不配合该研究或者中途退出的患者;②年龄<30岁或者>60岁;③存在其他的精神类疾病患者。
对照组采用单纯手法复位治疗。①Epley复位法一般用于后半规管或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具体操作如下:患者坐于检查床上,使其头向患侧转45°,检查者双手持头,使患者快速后仰,头悬位与床呈10~30°,待眼震和眩晕消失,再将患者头向健侧转90°,待眼震和眩晕消失,再将患者头部连同身体向健侧翻转,头部偏离仰卧位135°,待眼震和眩晕消失,使其坐起,头前倾20°;复位过程,每个体位时,需要保持1~2 min或至眼震和眩晕消失;②Barbecue法复位一般用于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具体操作如下:患者采取仰卧位,头向健侧转90°,待眼震和眩晕消失,头再转90°,使鼻尖朝下,继续向患侧转90°,连续翻滚360°,复位过程,每个体位需要保持1~2 min或至眼震和眩晕消失。如果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没有完全消失,7 d后需要重新进行手法复位治疗,直到症状完全消失。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国药准字H20040130;规格:6 mg)口服,12 mg/次,3次/d,治疗14 d。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复发情况、治疗前后的BBS、VSI评分、眩晕程度评分、DHI评分。
治疗效果包括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为患者服用药物后,症状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有效为患者服用药物后,症状得到改善;无效为患者服用药物后,症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加重[4]。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BBS评分标准:根据Berg平衡量表对患者的平衡能力进行评价,患者平衡能力随着BBS评分增高而增加[5]。
VSI评分标准:前庭症状指数(VSI)中10分代表症状较为严重,VSI总分范围为0~50分,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随VSI评分增高更加严重[6]。
眩晕程度评分标准:眩晕总分为20分,患者眩晕程度随评分增高更加严重[7]。
DHI评分对患者眩晕障碍情况进行评价,其中包含着躯体(F)、情绪(P)、功能(E),患者眩晕程度随评分增高更加严重[8]。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8.21%相较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2.14%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66,P=0.004)。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研究组复发率为3.57%相较于对照组复发率19.64%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n(%)]
两组患者治疗前BBS、VSI评分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BS、VSI评分均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且研究组BBS评分相较于对照组较高,VSI评分相较于对照组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BS、VSI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BS、VSI评分比较[(±s),分]
?
两组患者治疗前眩晕程度评分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41,P=0.888)。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眩晕程度评分降低,且研究组的眩晕程度评分相较于对照组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0,P=0.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眩晕程度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患者眩晕程度评分比较[(±s),分]
?
两组患者治疗前DHI评分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DHI评分均有所下降,且研究组DHI-F、DHI-P、DHI-E以及总分相较于对照组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DHI评分比较[(±s),分]
表5 两组患者DHI评分比较[(±s),分]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周围性前庭疾病,其中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最为常见。一般情况下耳石吸收、脱落处于平衡状态。当出现病理状态时,耳石表现为碎化、松动、脱落,随后会进入半规管,堆积于壶腹处。当头部位置出现变化时,耳石也会游动,同时内淋巴、嵴顶会出现位移的现象,从而表现为眩晕、眼震[9]。Epley手法复位主要是对于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而言,采用复位治疗使得半规管中的耳石能够移动到特定位置,最终被椭圆囊内的暗细胞清除。然而也有患者的耳石粘连较紧,单纯的手法复位进行治疗,效果并不是很好[10]。
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可以发挥改善前庭供血的作用,使得基底动脉发生扩张,内耳、前庭的血供会随着增加,且使得内耳毛细血管括约肌发生松动,缓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出现的耳鸣、头晕的症状[11]。
该研究中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8.21%相较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2.14%较高(P<0.05)。与田玲等[12]在其研究《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43%相较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8.57%较高(P<0.05)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效果较为明显,能够使患者眩晕等症状得到缓解[13]。分析原因可能为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属于组胺类药物的一种,与组胺具有相似的药物活性,可以促使毛细血管得到有效扩张,患者在使用药物后,可促使大脑、内耳的血液循环加快,内耳及其四周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得到很大程度的增加[14],血小板凝集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血黏度表现出较低的状态,脑组织血液循环产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作用,从而使得患者的不适感减轻[15]。研究组复发率为3.57%相较于对照组复发率19.64%较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DHI评分相近(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DHI评分均有所下降,且研究组DHI-F、DHI-P、DHI-E以及总分相较于对照组较低(P<0.05)。说明采用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以促使患者的眩晕症状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16]。
综上所述,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效果显著,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