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韩 煦
最近,碳元素小C很火——“碳中和”持续刷屏。
你有没有想过,当我们在说“碳中和”时,到底在说什么?为什么全世界都在说它?
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就此,“碳中和”频上热搜,并在当年12月12日的气候雄心峰会后,受关注度走上巅峰。从搜索大数据看,它还将持续占据高位。
从世界范围看,目前中国的新能源装机总量还不少: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新能源累计装机容量突破5.3亿千瓦,较上一年增长1.2亿千瓦,世界排名第一。
而在10年前,一篇新闻报道称“国家电网做了一个大胆的预测,预计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将达2.9亿千瓦,约占总装机容量的17%”。2.9亿千瓦,在10年前的我们眼中还是个“大胆”的天文数字。
如今,中国不仅大幅度超额实现了这个预测的数值,而且要向着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快速奔跑。不过,“碳中和”可真不是个小目标,用“雄心”来形容,并不为过。
不信?想想我们初中学地理时,背得滚瓜烂熟的那句话——中国“富煤、缺油、少气”。中国能源禀赋中满满都是碳元素“C”,这注定了中国把“C”请下C位不是件容易事儿。
电能是清洁、高效、便利的终端能源载体。把“C”请下C位,那不就是少烧煤、少烧油,多用电特别是清洁电呗。一加一减,含“C”率自然下降。
的确,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例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选择。这些年,电在我国终端消费能源中的比重一路走高。在世界上,我们也是走在前列的。但我们也要知道,相比世界其他国家,请“C”退位,中国要走的路还很长。
首先,很多发达经济体碳排放已经达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有50~70年的过渡期;我国碳排放量占全球的30%左右,不仅总量超过美国、欧盟、日本的总和,而且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30年时间。
其次,欧美主要国家已完成工业化,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我国尚处于工业化阶段,能源电力需求还将持续攀升,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仍存在强耦合关系。如何既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又实现减排,是一道高难度竞赛题。
据测算,电力在终端领域创造经济价值的效率为石油的3.2倍、煤炭的17.3倍。所以,终端多用电,不仅环境变干净,而且国家还能变多金。
多用电,还要多用清洁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改善能源的“膳食结构”。我国发电装机容量的结构也逐渐变“绿”。国家能源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煤电装机历史性地下降到50%以下,“C”位已经不保了。
掐指一算,我们离2030年还有不到10年。目前,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超过5.3亿千瓦,要想实现气候雄心峰会提出的12亿千瓦的目标,还要再翻一番。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也要从2019年的15.3%显著提升到2030年的25%左右。前路漫漫,但方法总比困难多。
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辛保安表示,未来5年,国家电网公司将年均投入超过700亿美元,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促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新能源发电“看天吃饭”,具有随机性、波动性,对电网并不友好。对待“情绪化”的新能源,电网企业的态度是不抛弃不放弃,一方面通过构建坚强智能电网,加大跨区输送清洁能源力度;另一方面推进抽水蓄能与储能电站建设,提高系统灵活调节能力。
以国家电网公司为例,10多年来,特高压建设迅猛发展,线路长度、输送电量飞速增长,国家电网经营区的新能源利用率从2015年的84.6%上升到2020年的97.1%。“十三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累计消纳清洁能源7.4万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燃烧23亿吨煤炭,减排57亿吨二氧化碳。
减“C”,也离不开用户侧的电能替代。目前,我国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电力(41%)、交通(28%)、建筑和工业(31%)行业。深挖电能替代潜力,需要“靶向”发力。
比如,国家电网公司完成北方地区1063万户“煤改电”工程,建成覆盖176个城市的高速公路快速充电网络,累计建成长江沿线港口岸电设施1203套,在民航机场、沿海和内陆码头大力推广以电代油,在工业领域推广应用电窑炉、电锅炉4万余台……
这些都是我们未来继续要做的。电能替代的减“C”功力也确实了得。2013年以来,国家电网公司累计实现替代电量8677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烧煤4.8亿吨、减排二氧化碳8.7亿吨。
把“C”请下C位,不是一件容易事。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也只有一个共同的未来。好在,我们已经在努力,并有信心让美好的未来充盈着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