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鑫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内容贴合学生生活,对于树立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对学生实施“立德树人”教育的最佳载体。通过有效的课堂学习,可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责任担当意识、法律意识等,并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真正实现初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责任担当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32.048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素养中,责任担当意识是学生在面对自身和国家、社会、国际关系时,流露出来的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是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具备的素养。基于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要精准把握“责任担当”的内涵,并对教学過程进行创新和优化,让学生能够从具体的问题或是事件中,理解“责任担当”的本质,并在学习和生活中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真正促进学生责任担当的培养效果。
一、指向责任担当素养,重塑教学目标
在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中,教师是否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否则,一旦缺乏教学目标,就会致使课堂教学活动十分盲目,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效果。基于此,为了促进责任担当素养的落实,教师还应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设计教学目标,使得学生明确在学习中明确自身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为班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等。例如,在《集体生活邀请我》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就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刻地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区”,将教学目标设定为,知识目标:了解集体的概念,掌握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认识到集体荣誉感、意义等。能力目标:学会为集体贡献力量,能够利用集体的正能量不断提升自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热爱集体的情感,使得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形成强力的责任担当意识。如此一来,在明确的“责任担当”目标引领下,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哪些行为是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不负责任的表现,哪些行为则是责任担当意识的具体表现。
二、指向责任担当意识的教学内容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为了促进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还应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改进,以更好地满足课堂教学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要深挖教材中蕴含的责任担当内容。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必须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责任担当”教学素材,以此作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责任担当教育;另一方面,在优化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还应结合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学情,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资源,对其进行拓展和延伸。
例如,在《国家利益至上、建设美好祖国》的教学中,教师在强化学生“责任担当”素养时,就必须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与其相契合的红色资源,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在红色资源的拓展和延伸中,真正领域责任担当的精神实质,并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从内心认可责任担当意识。
三、基于活动体验,强化责任担当意识
面对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不仅仅要关注理论知识教学,还应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联系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的潜移默化中,强化自身的责任担当意识。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的时候,应结合教学目标,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活动型复习课的教学情境,借助情境体验,与学生形成情感共鸣,进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首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还应结合教学的内容,设计与其相契合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活动展开探究、社会调查,并形成实践报告、论文等,最终促使学生在主题活动中,对责任担当形成更加深刻、全面地了解。其次,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还应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定期带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期举办相关的活动、知识竞赛等,促使学生在丰富多样化的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身体力行,强化责任担当培养效果。最后,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在亲身参与、亲身体验的过程中,领悟责任担当意识的内涵。具体来说,在重大的节假日、纪念日中,带领学生到博物馆、纪念馆中进行参看,并组织学生亲身担任解说员,促使学生在解说的过程中,深刻领悟责任担当的内涵,使其明确自身既是责任担当的接受者,也是传播者;还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养老院去慰问孤寡老人,并为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得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
四、融入榜样力量,强化责任担当素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强化学生的责任担当素养,契合了现代教育理论的要求。基于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强化学生“责任担当”素养时,必须要紧紧围绕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最佳的榜样人物,使得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最终理解和深化责任担当素养。首先,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实施者、主导者,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价值,树立责任担当的榜样,为学生做好表率。其次,还应从学生身边出发,在同龄人中寻找责任担当的榜样引导学生在学生榜样的激励下,促进责任担当素养的落实。最后,教师还应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深入地解读,从教材中选择榜样人物、榜样事例,引导学生在榜样分析和解读的过程中,感悟责任担当的内涵,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平凡与伟大》的教学中,教师在强化学生“责任担当”素养的过程中,就借助了袁隆平、特蕾莎修女作为榜样人物,对榜样人物的故事资料进行了补充,让学生结合具体的人物故事来理解责任担当的内涵,感染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如此,不仅拓展了教学内容,也促使学生在榜样人物、榜样事例的影响下,强化了自身的“责任担当”素养。
五、家校合力,培养学生责任担当素养
初中阶段的学生价值观正在形成,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轻视。家长也应该转变教育理念,配合学生的教育,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家长要多与教师进行沟通,关心学生在学校、在家庭中的表现,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对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分析和纠正,树立学生增强的问题解决观念,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要一味溺爱孩子或是训斥孩子,而是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如一个家长的教育方式就比较好,孩子放学回来会问今天在学校有什么高兴的事情?通过一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自我感觉在学校的表现如何?在家庭中,需要我们为你准备什么或是解决什么问题?通过交流,能够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喜怒哀乐,鼓励学生的积极表现,增强学生的信心,并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指导,让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引导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向着优秀、独立、责任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素养已经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也是实现初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指向责任担当素养的内涵,重塑课堂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等,促使学生在有效的学习中提升自身的责任担当素养。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最为重要的一门学科,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良好的品质等,真正实现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必须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邓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科学咨询》2019年第36期。
[2] 翟忠国《道德与法治课堂社会责任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地》,《新课程》2019年第8期。
[3] 刘燕玲《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析——以责任担当为例》,《考试周刊》2018年第40期。
342950128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