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豪浩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如何高质量开展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品质提升的关键。开展课题研究犹如建设一项工程,始于选题,谋于立项,定于开题,续于中期,成于结题,善于应用。笔者聚焦课题研究四个阶段的内涵要求,提出了针对性的实践路径。
一、在选题立项阶段,把握“三个注意”,增加设计论证的科学性
好的选题是成功立项的一半;对选好的题目进行设计论证,是成功立项的关键。在此阶段呈现出的立项申报书,犹如在工程招标时必须提供的“工程设计图”,需要在选题、论证、方案等方面把握“三个注意”。
(一)指向适切,注意课题选题和研究方法的合理
在课题研究中,基于研究团队的实际选取合适的研究主题,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的需要选取合理的研究方法,往往对于课题研究工作的整体起着重要作用。
1.课题选题
中小学教师可以从教育教学实际发掘选题,可以从有关部门的课题指南中选题,可以从规划纲要等政策文件中选题,可以从教育理论文献中关于中小学教育的理论观点中选题,也可以从其他教育领域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中移植、借鉴而提出选题。好的选题是科学具体的,如“深度教学培养小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证研究”;好的选题是基于需要的,如“以跨界学习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行动研究”;好的选题是新颖独特的,如“小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通识课程开发研究”;好的选题是适合可行的,如“基于学业改进的小学个性化诊断与反馈实践研究”。
教师要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具有普适性、有推广应用价值的具体研究课题,力戒那些脱离实际、空洞无物、大而无当的选题。需要说明的是,由课题组织部门发布的选题指南往往具有帮助教育行政部门解决较短时期内教育问题的目的,其中的选题给出了一定的研究领域,但绝大多数题目不适合直接用作研究课题名称,如“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研究”,需要研究者对其细化、分解、校本化处理。
2.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需要适切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适切性,一方面体现在基于需要正确选择,另一方面体现在基于理解有效应用。
课题研究方法根据研究技术的采用情况,可分为基础性研究方法和综合性研究方法两类。文献法、问卷法、观察法和访谈法属于前者;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质化研究法则属于后者。
(二)指向逻辑,注意论证各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
课题的设计论证部分是评审专家要进行重点评估的内容,其往往由问题的提出、核心概念界定、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创新点、研究方法、参考文献等部分组成。每个部分相对独立,但各部分间密切联系,构成一个严谨、清晰、富含逻辑的整体。
1.严谨
严谨是课题研究的核心品质之一。严谨体现在课题名称上,如“高中高效课堂‘五主六化模式应用研究”,其中的“五主六化”是课题组自己创造的,不具有通识度,因此造成了在核心概念界定的不严谨。严谨体现在问题认识上,如“孝亲敬长教育融入初中德育的策略研究”,其中课题组将“孝亲敬长”与德育工作进行了人为割裂,造成了在设定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时的不严谨。严谨体现在文字表述上,如某课题组在描述课题主要创新点时,将“把阅读课和写作课进行有效整合,读写结合,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目的”等方面确立为创新点。这种不重视文献查阅评估而造成的“为新而新、自以为新、实则不新”的做法,造成了表述上的不严谨。
2.清晰
好的课题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内涵层面一定是思路清晰的。一是课题名称清晰,如“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激发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案例研究”,名称中涵盖了“理论依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指向具体。二是研究目标清晰,如某课题组把研究目标定为“以鲁科版化学 新编教材为载体,利用微项目复习教学,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态度,促进小组合作等”,明确可见。三是研究内容清晰,如某课题组确定了“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的思政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内容,措施可行。四是研究路径清晰,如某课题组在运用实验研究法时,制订了“本研究将使用鲁科版化学必修教材中元素化合物主题的有关知识开展项目式教学,选取某中学高一学生进行实验,共选取3个平行班”的研究对象选择路径,方案成形。五是预期成果清晰,如某课题组将“思政校本课程优秀设计案例集、思政课程评价方案、小学阶段以《中小学生守则》为抓手的思政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作为预期成果,成果可期。
3.逻辑
在立项申报书中的设计论证部分,每个环节有其独立的内在逻辑。如在阐述“问题的提出”这一环节时,往往需要条分缕析、富有逻辑地进行表述,一般分成四个层面:國家层面、区域(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及学生层面,并且要找到最新的政策支撑点,同时也需要高度关注环节和环节之间的逻辑。如在梳理研究创新点时,要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找到前人研究的空白点、薄弱点、不足点,这将会成为课题研究的价值点、创新点及闪光点。
(三)指向规范,注意学术规则下的文本细节呈现
学术界相当重视课题研究的规范性表达。在规范要求下,不仅课题的内涵会得到优化,其外在表现也会给人以美的享受。
1.表述规范
课题表述规范,要采用学术用语,尽可能不出现第一人称,忌出现明显语病,措辞要得当。如某课题组在撰写“课题参与人员构成”时这样表述:“本课题组成员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如某某校长;二是有识之士,如某某老师;三是有志之士,如某某老师。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就会更高;有志了,不怕辛苦,踏踏实实去做”。这样的措辞出现在正式的立项申报书中,不太恰当。
2.呈现美观
好的文本,一定是美观的,不会给人带来不适感。因此在填写立项申报书,撰写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研究报告等文本时,一定要对文本体例、结构等方面进行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执行。建议按照公文书写要求,把握标题、字体、字号、行间距等细节,同时按照有关部门发布的材料上报清单规范整理材料。
二、在开题中期阶段,聚焦“三个坚持”,加强课题推进的整体性
当课题研究周期过半时,课题组会邀请专家进行中期检查。中期报告既面向课题组成员,也面向评审专家,是向课题管理部门汇报研究工作进度及阶段性成果的书面材料,是课题结题的重要存档材料。如果说开题报告是“工程施工图”,那么中期报告对应的就是“工程进展图”。开题是课题立项之后的正式启动,中期是课题结项前的再次动员,具有极强的承上启下的意义。基于课题推进的整体性考虑,需要做到“三个坚持”。
(一)坚持与实际联系
课题研究不仅需要“仰望星空”般关注政策前沿,还需要“脚踏实地”地关注实践落点。要密切联系实际,不注重实际的研究是缺乏生命力的。因此课题在设计之初就要高度关注实际,要具有前瞻性,要预测到涉及多学科的课题在后期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如果一定要做,建议统一设计方案,把主要精力放在共性问题的研究上,兼顾各学科个性的研究。
(二)坚持与实践接轨
课题研究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理论的生成,更在于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贴合,一方面理论发现可以来自实践,另一方面理论研究可以指导实践。不注重实践的研究是缺乏推动力的。如2019年某位省级名师形成了课题的主要成果《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学价值重构及实施策略》。初次审读,通过标题浏览框架,感觉体系比较完整,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但再次品读,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该成果形成的时间为2019年,距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已有5年,5年后该名师仍然只是在理论上进行探索,没有开展具体的实践,缺乏有说服力的实践案例。因此,该成果的真实理论价值也大打折扣。
(三)坚持与实证结合
随着课题研究不断深入,与研究有关的各种成效性结论也会出现在各个阶段的相关报告中。课题研究需要坚持与实证结合,不注重实证的研究是缺乏公信力的。如某课题组以“中小学教师教科研与教学能力提升”为研究目标,但缺乏有说服力的佐证材料用以支撑结论,从而在研究结论的实证性方面受到质疑。因此课题组在进行课题整体设计时,需要考虑从关键事件、榜样引领、过程数据等方面建构起实证获取的关键路径。
三、在结项总结阶段,强调“三个提倡”,提升成果淬炼的品质
课题研究活动到了结项总结阶段,要从现象中寻找到本质,从经验中剥离出结论,进而梳理总结出带有普遍性、规律性、价值性和应用性的成果,然后以规范美观的形式呈现在研究报告中。研究报告必须着重凸显课题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突出研究的独创性和新颖性,体现研究的操作性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形成,意味着一项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工程”就此完工。在课题研究关键的攻坚阶段,必须强调“三个提倡”从而提升研究成果的品质。
(一)从现实功利中走出,提倡课题研究的科学意识
课题研究应该有一个“基于真实问题,开展真实研究,取得真实成果,形成真实应用,解决真实问题”的闭环,“真实”是这个闭环的关键词。从高品质的追求角度出发,需要提倡课题研究的科学意识。科学意识外化在课题上,就主要表现为具体、逻辑、实证和丰富。需要说明的是,丰富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参阅书目丰富(研究基础扎实),二是研究案例丰富(研究误差降低),三是成果类型丰富(研究方案完整)。
(二)从借鉴模仿中走出,提倡课题研究的创新意识
课题研究应具有一定的创新属性和创新价值。但不少教师尤其是课题研究经验欠缺的教师在开展研究时,习惯性地从网络、期刊等处借鉴、模仿、引用甚至是大段抄袭填充到自己的研究报告中。这种做法具有研究需要和学术创新的两面性:一方面研究者需要查阅大量文献为研究奠定扎实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要把握好治理学术不端背景下的原创和引用之间的关系。需要说明的是,创新意识需要体现在创新策略或创新路径中。建议通过查阅和学习知名专家、领军人物关于核心素养的经典论述,加深自身和研究团队对于核心素养的认知,丰富知识体系。
(三)从材料堆砌中走出,提倡课题研究的提炼意识
整理材料和梳理总结是结项阶段非常重要的两项工作,其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决定了课题研究的整体品质。结题材料不是越多越好,不注意梳理提炼的材料堆砌,只会给评委留下“乱七八糟、质量不高”的印象,还加重了评委的工作量。因此,广大教师需要从材料堆砌中走出,自觉强化课题研究的提炼意识。其中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注意通过挖掘线索、合并同类项、标题同构、模型构建等方式进行成果提炼;二是注意把握研究报告与工作报告的区别,在比例分配上突出研究报告的成果性重于研究工作的记录性。
四、在成果推广阶段,注重“三个强化”,加大研究成果的应用性
课题研究只有注重实效与应用,真正聚焦教育教学,紧密联系学校的教育教学,积极推广真成果,才能体现课题研究的真价值。课题结题之后注重“三个强化”,将有助于提升研究成果的应用性,从而促进课题研究的不断完善。
(一)强化课题研究的成果物化
课题研究成果需要一定的物化形式进行表达,并应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特定的物化形式和载体,成果才能落地。这也是成果培育和提炼的关键产出。如果是课程建设成果,物化形式可以是课程实施方案、课程纲要、活动手册等。如果是教学改革成果,物化形式可以是教学设计、课型、教学模式、教学指南等。如果是评价改革成果,其重要载体应该是学业质量标准、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的测评方案及工具、学科素养模型等。如果是资源建设成果,它的重要载体应该是教材、实践基地、学具教具、电子平台等。
(二)强化成果方案的检验完善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方面,优秀往往具有相对性;另一方面,课题研究具有时代性。某一个时期的优秀成果,相对于其他成果可能有短暂的优越性,但经过时间的洗礼,将有可能落伍于快速发展的时代,或落后于其他不断进步的成果。所以中小学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审视,不断发现,不断检验,不断完善,从而努力提升研究质量。需要强调的是,在完善成果方案时,需要侧重于五个方面:案例的丰富性、模型的科学性、理念的先进性、文字的精练性和方案的完整性。
(三)强化研究产品的应用推广
产品属性是优秀课题研究成果应具有的属性之一,课题研究产品的应用与推广往往是相统一的。一方面,课题研究成果是否优秀,需要通过应用进行检验,从而完善成果,提升推广价值;另一方面,推广有助于获取用户体验信息,反馈于成果研发,促进成果升级。“酒香也怕巷子深”,既然是产品,那么进行应用推广是很有必要的。一般情況下要遵循由近及远的原则,先在本校推广,然后逐渐扩展至本区、本省、外省,进而不断扩大成果的社会声誉,促使成果品质不断优化。
(作者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教育科研管理部副主任。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学科负责人,专职从事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教学成果培育等方向的研究、管理和培训工作)
(本栏责编 马孟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