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楠
发源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从诞生到现在经历了近400年的风风雨雨,终于实现了从家传武术绝学到世界文化瑰宝的华丽转身。
太极拳,蕴含着东方哲学韵味的深刻内涵,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中外人士所认识。太极拳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全人類的宝贵财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5届常会于2020年12月14日-19日在线上召开。本届常会共评审57个国家申报的5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20年12月17日晚,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两个项目,经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居世界第一。
发源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从诞生到现在经历了近400年的风风雨雨,终于实现了从家传武术绝学到世界文化瑰宝的华丽转身。
从家传武术到世界瑰宝
“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位于河洛文化腹地,深受厚重历史文化的熏陶。”“陈家沟自古民风尚武,陈氏为当地武术世家。”“陈王廷秉承家学,武学功底扎实……”这是中州古籍出版社于2016年7月出版发行的《中国太极拳概述》上所记载的内容。上述几段话印证了一个事实:太极拳发源地就是温县陈家沟。
陈家沟,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县城正东5公里清风岭上,此处600年前称常阳村。陈家沟所属的温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夏代称温国,商代为畿内地,周初为大司寇苏忿生的封邑,春秋始设县,一直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荟萃之地。
明末清初年间,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自幼受中原文化熏陶,擅长拳法,文武兼备,青年时披坚执锐,在河南、山东、山西一带走镖征战,负有盛名。明代覆灭后的一段时期,时局动荡。面对冷酷的现实,陈王廷万念俱灰,晚年隐居故里,以《黄庭经》为伴,潜心研究民间和军旅武术理论,汲取了大量武术精华,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加上自己平生习武所悟,在其晚年创编出了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太极拳”。
最初陈氏太极拳不传外姓人,而且传男不传女,直到19世纪初,一位来自河北名叫杨露禅的小伙子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才打破了这一陈规,杨露禅成为第一位学习陈氏太极拳的外姓人。学成后他前往北京授拳,因在擂台上打遍京城无敌手,故称“杨无敌”。自杨露禅之后,经过数代太极拳大师的不懈努力,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太极拳流派。
杨露禅在陈家沟学习太极拳的传说在《中国太极拳概述》一书中得到了印证。该书在介绍太极拳多元发展历程时是这样描述的:杨露禅在陈家沟学拳后,在北京传拳,弟子众多,后经祖孙三代人的努力,在陈长兴所传太极拳基础上,经过删减、增补,演化为现在流传的杨式太极拳。
从陈家沟走出,太极拳被杨露禅带到北京,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变幻莫测的拳架招式在武术界引起了震动。自此,太极拳名声大噪。如今,陈氏太极拳由陈氏一家的武术秘籍演变成了广播海内外的陈氏、杨氏、和氏、武氏、孙氏等诸多流派,使得太极拳成为中国武术文化对外发展交流的重要标志和符号。
自17 世纪中叶在温县陈家沟形成以来,太极拳世代传承,不断创新,并在过往的 300 多年间传播至中国各地,为各族人民共享和实践,进而在全球产生广泛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 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练习太极拳者已达数亿人。
太极拳,已从家传武术变成了世界瑰宝。
天下太极是一家
太极拳是中国送给世界的礼物,天下太极是一家。
作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在国内外设立的武馆及加盟武馆、分支机构达3000余家,喜欢太极拳的外国朋友在自己家门口就可以学习到正宗的太极拳。2013年、2015年,河南省焦作市分别与加拿大桑德贝市、韩国忠州市签署了太极拳友好合作框架协议,有效促进了太极拳在海外的推广。目前,太极拳运动已传播到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习练者已达数亿人,其中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习练组织。
太极拳对于习练者的性别、年龄、体质、职业、民族没有限制,通过习练太极拳,人们在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同时,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学拳明理”,太极拳所蕴含的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念,丰富着人们对宇宙、自然和人体运行规律的认知;其松柔圆活与立身中正的基本要求,尊师重道、学拳不可不敬、不可狂、不可满等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涵养着人们平和、包容、友善的心性。在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意识、促进身心健康、推动人与人和谐共处、增强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太极拳发挥着重要作用。
太极拳申遗成功是对其价值的肯定,也是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太极拳代表着中国人的哲学和价值观,是中国人健康、自然、和谐生活方式的体现,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天下太极是一家”。太极拳是世界的遗产,人类的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太极拳及太极文化,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也是造福人类的千秋功业。
引领全民健身文化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之交在于心相通。
太极拳之所以风靡世界,恰是中国综合实力上升的体现,随着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中华文化也必将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这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2015年5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天坛公园与印度总理莫迪共同出席“太极瑜伽相会”中印文化交流活动时说:“中国的太极拳和印度的瑜伽术是两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两个东方文明的结晶,至今长盛不衰,对‘天‘人‘心和谐一体的追求有相通之处,都体现了文明与文化的传承和兴旺。”
全民健身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在城市的公园、绿地,有很多太极拳习练者用自己的行动展现太极拳文化的魅力。如今,太极拳已经上升为全民健康的需要,成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传统文化代表。
近些年来,太极拳已经广泛地走进了大中小学,有些学校甚至将其纳入必修课程。太极拳不仅仅是爷爷奶奶们在公园进行的一项运动,也是年輕人们强身健体的重要途径。
太极拳运动方式要求意念、动作、呼吸三者密切结合,意念引导内气、催动肢体,在极松静、极轻灵的情况下完成动作。在运动中,人的大脑一部分指挥系统兴奋、集中,而平常工作的那部分则得到了充分休息,打破了疾病的病理、病灶,修复和改善了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同时内脏器官的病患也得到修复和改善,某些局部的病状也会逐步减轻和消失。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武汉建起了方舱医院应对疫情。治疗闲暇之余,方舱内的医护人员便会带领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其中就有太极拳。
在大花山方舱医院,团队在医药治疗的基础上,指导患者学习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健康养生功法,这不仅有助于疏导患者情绪,也有助于提高患者免疫力,优化治疗效果。钟南山院士对太极拳强身健体的效果给予高度评价,特别是太极拳对改善心肺功能给予肯定。基于钟南山院士的肯定和推介,加之广大太极拳人的一系列努力,太极拳“提高免疫力”“改善气促和肺功能”等价值得到突显,成为广大民众防疫抗疫的重要选项。
以申遗为起点,弘扬太极拳
太极拳申遗不是目的,申遗成功只是太极拳传承与发展的强音,不是终曲,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与发展才是目标。
未来,守护好文化遗产,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传承好文化遗产,需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就太极拳而言,立足于卫生与健康、武术与体育、文化与修养三种属性,太极拳在提高全球健康水平、促进体育运动发展、推动多元文化传播等方面将大有可为。其传递的和谐、统一、包容、刚柔并济等理念更是跨越国别、种族、宗教的限制,与世界人民共享古老中国的智慧。
中国武术九段、武坛名宿王培锟表示:“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当然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太极拳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是为世界创造的财富。申遗成功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也能看到积极影响,其健身功能可能引起全世界的重视。”
温县太极拳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副组长严双军就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申遗不是终点,申遗的最终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认同、热爱太极拳和传播太极拳,让太极拳为更多人的健康和社会和谐发展服务。”
严双军还透露,温县正在建设太极拳的专业院校,培养高质量的太极拳教练和传播人才。“太极拳传播范围越广,对老师的要求越高,而且太极拳传播也要靠语言沟通,仅仅通过架势,有时领会不到其中奥妙。”因此在推广过程中,培养水平过关的基层教练员将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抓手,“要提高大家的认识,认识问题解决了,教的人就知道怎么教,练的人就知道怎么练,而不是去练操练舞。主要的群体做对了,下面的群体就会慢慢走上来。”只有进行类似这样注重基础的建设,太极拳的未来发展才能走得稳定。
申遗成功是太极拳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我们要把申遗成功作为新的开始,进一步保护传承,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遗产更有生机地活在当下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