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莳
农耕社会时代人们因为生产生活不易,所以对饮食格外重视,“吃”成为春节的重头戏,尤其是年夜饭。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平时生活的富足已经不需要人们在除夕的饭桌上来改善伙食了,但吃年夜饭这种极具仪式感的活动依然传承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描写了春节的喜庆气氛和人们过节的喜悦心情。
春节,又称为新春、新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农历新年,人们通常把过春节称为过年。过年时,人们尤其注重除夕夜,因为“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说透了岁时节令的最根本转折变化,也带给人们新的期盼。
对于除夕这个时间节点,老百姓尤其重视,家家户户忙碌,清扫庭舍,除旧布新,张灯结彩,祭祀祖先,吃年夜饭。
千百年来,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聚合力量和形象体现的一个民俗节庆。“吃”往往会成为大部分人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这可以算是中国民间过年的最大特点之一了。特别是年夜饭,守岁吃年夜饭是中国的年节习俗之一。
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吉)、鱼(寓意年年有余)、蚝豉(寓意好事)、发菜(寓意发财)、腐竹(寓意富足)、莲藕(寓意聪明)、生菜(寓意生财)、生蒜(寓意会计算)等以求吉利。
除夕压轴大戏——年夜饭
所谓年夜饭,是指除夕夜,全家人聚在一起吃晚饭辞旧迎新。人们守岁就是从吃年夜饭开始,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除夕夜,吃年夜饭的习俗由来已久。根据文献记载,我国秦汉之际已出现年夜聚饮的习俗。到了两晋南北朝,辞岁之风已经变得很盛行。《荆楚岁时记》中写道:“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飲,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
“宁省一年,不省一节”,农耕社会时代人们因为生产生活不易,所以对饮食格外重视,“吃”成为春节的重头戏,特别是这顿年夜饭。
进入隋唐后,守岁很盛行,吃年夜饭和守岁相关度逐步升高。到唐贞观初,唐太宗仿效隋代官俗,除夕夜在宫中大设酒肴。
宋代,经济相对发达,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比于隋唐和元代都要丰富很多,“小童教写桃符,道人还了常年例。神前灶下,祓除清净,献花酌水。祷告些儿,也都不是,求名求利。但吟诗写字,分数上面,略精进、尽足矣。饮量添教不醉。好时节、逢场作戏。驱傩爆竹,软饧酥豆,通宵不睡。四海皆兄弟,阿鹊也、同添一岁。愿家家户户,和和顺顺,乐升平世。”这是宋代孙惟信所写的《水龙吟·除夕》,在这首词中,我们不难看出那个时候的老百姓过春节的活动包括挂桃符、清洁神龛、厨灶、祭拜祖先、放爆竹、食消夜果以及守岁。这时年夜饭也更热闹。宋代孟元老写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开封府百姓吃年夜饭的情景:“居室华灯皆燃,举家围坐,长者上首,男女分左右,频举杯觞。”不仅如此,据说腊八节、祭灶神、贴门神、吃饺子、守岁、拜年、放爆竹、品酒、过元宵节等就是从宋代沿袭下来的。
如果说宋代是中国人春节习俗的成熟期,那明清就是春节习俗的定型期。
明清两代,吃“年夜饭”的风俗也很有特点。比如明代腊月三十日暮辞旧岁,宫中要吃“扁食”,即饮椒柏酒、吃水点心,以温身去寒为目的。明代老百姓又把柿饼、荔枝、桂圆、栗子、红枣装在一个漆盒里,叫作“百事大吉盒”。清代把吃“年夜饭”叫合家欢。《清嘉录》记载:“除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语,名年夜饭,俗呼合家欢。”
古代社会里,由于生活水平较低,平时做不到饮食丰厚,只有到了过年时才能改善一下,因此人们对年夜饭的质量和内容要求较高,饭菜要尽可能丰富,一是为了解馋,二是这种充实感预示着来年的丰衣足食。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平时生活的富足已经不需要人们在除夕年夜饭的饭桌上来改善伙食了,但吃年夜饭这种极具仪式感的活动依然传承着。
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说:“数千年来,中华民族集体创造了一整套极其密集和丰富的年文化。年文化的本质是精神的、理想的。它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
年夜饭的新变化
古往今来,春节一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也是沉淀在每个炎黄子孙血液中的不变印记。
春节的习俗又是一个社会的时代印记。年年过年,年俗也在传承中发生变化。随着时代车轮的滚滚前行,一些原本过年的风俗逐渐消失,一些新的风俗又在悄然而起。
传统年俗中,进入腊月二十三就算开始过年了。这一天,俗称“小年”,传说是“灶王爷上天”之日。为了让灶神在天上多说自家的好话,各家都会在这天祭拜灶神。随后,二十四要掸尘扫房,二十五要推磨做豆腐,二十六要杀猪割年肉,二十七要宰年鸡、赶大集,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二十九要祭祀祖先。随后的大年三十,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并一起守岁到凌晨,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大年初一,最主要的是拜年活动,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
如今,集五福、手机抢红包、抖音直播过年各地习俗、云拜年……这些新兴的互联网活动,正成为春节期间的新习俗,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
现在科技带来了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和选择,也给年夜饭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7岁那年,年夜饭是手里捧的一碗不冷不热的胡萝卜汤;18岁的时候,年夜饭是屋檐下望眼欲穿的腊肉;30岁左右,年夜饭是灶台上冒着热气的鸡鸭鱼肉;到了55岁,年夜饭成了酒店餐桌上丰盛的山珍海味……”80多岁的浙江人王成富说,2021年的年夜饭又有新花样,“孙女前阵子已在网上订了‘外卖。”王成富口中年夜饭的变迁,也是浙江乃至全国人民年夜饭变迁的一个缩影。
如今,餐饮行业的兴盛为人们在外吃年夜饭提供了方便。而在移动互联网热潮下,在家吃一顿丰盛且不用父母操劳的年夜饭也变成了现实,因为网购年夜饭半成品为人们在家吃年夜饭提供了方便。
除了网购,还有很多餐馆推出了成品、半成品带回家的服务。有的餐厅,不仅有多种价位的半成品礼盒可供顾客选购,还在外卖平台上架年夜饭预约服务,顾客只需年前上网预约菜品并支付,除夕当天就会有外卖小哥送餐上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服务到家已经不再是新鲜话题。
此外,请个厨师来帮厨,也是近些年出现的家庭年夜饭的新模式。在北上广、南京、成都等城市,一些主打厨师上门服务的平台纷纷推出除夕上门做年夜饭的服务,消费者通过APP预约,就能在除夕夜或者开年等指定时间让厨师上门提供烹饪服务。
农历辛丑新春,年夜饭又有了新的变化,“就地过年”成了不少人过年的新选择。在全国多地倡导“就地过年”的背景下,消费者对“年夜饭怎么吃”的议题也更是比往年提早热了起来。人们不仅把年货置办提前提上了日程,各地还都呈现出半成品年夜饭线上线下预订热的趋势。众多商家推出的“年夜饭豪华单人套餐”“餐饮老字号半成品年夜饭”“地方特色半成品年菜”等商品纷纷被预订一空。
以北京为例,针对2021年在京过年、在家过年的新变化,零售企业开始调整销售策略,在商品供应上,以实际的居家餐桌商品取代了往年返乡送礼的礼盒商品。同时,针对消费者的新需求,各大商超推出了各具特色的年夜饭套餐,并增加适合4~6人的小份套餐。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中国年,无不让人着迷、期待。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饭不同”,中国家庭这顿一年里最隆重的年夜饭,在不断变化中丰富着形式和内涵,让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