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
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全市18个贫困区县全部摘帽,191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动态识别的190.6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开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试点,“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动态清零。
——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对于熊勇来说既是艰苦奋斗的一年,同时也是收获的一年,经历了战疫情、找市场,他养的1万只芦花鸡顺利出栏,并收入了20万元。从债务缠身的贫困户到养鸡大户,熊勇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彻底摘下了“贫困帽”,完成了人生的逆袭。
创业梦未熄
1982年,熊勇出生在丰都县三建乡夜力坪村,自幼家境贫困,父亲患病,熊勇从小的梦想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16岁那年,熊勇到外地打工,立志学得一技之长,决心要靠自己的双手致富。
在他22岁时,父亲因哮喘去世,留下了一笔数额不小的外债。为了照顾家里的母亲和年迈的奶奶,熊勇决定回家创业。他用多年的积蓄办了个养牛场,并在荒山上开荒种牧草,最多时养了40头牛,日子日渐红火。
2012年5月的一天,正在干活儿的熊勇突然感到头晕恶心、呕吐不止,继而全身浮肿、意识模糊。家人把他送往医院,诊断结果对家人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尿毒症。
那时,熊勇参加的农村医保,报销比例有限,每个月七八千元的透析费用很快就让全家陷入了困境。
父亲生病时,熊勇把能借到钱的亲戚借了个遍,他生病后,又去借了个遍。
但借来的钱并没能维持多久。为了给熊勇治病,母亲去餐馆刷盘子,每个月的工资一分不少都寄给了他。弟弟熊刚退伍后在饭馆炒菜,除了基本开支,每月工资也按时打到他的卡上。
当时,熊勇需要一周做三次透析,为了节约透析费用,有段时间他一周只做两次透析甚至一次。
2014年,熊勇申请到了城镇医保,报销费用比例大大提高。从那以后,熊勇才保持每周做三次透析,每次需要7个小时。熊勇的左手臂因为长期做透析,弯弯曲曲的血管凸出明显,看上去像串珠一样。
2017年底,熊勇一家被列为夜力坪村“因病致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三建乡政府也为他安排了公益岗位——扫公路。
随着大病医保报销比例的不断提高,熊勇去医院透析的次数多了,身体状况慢慢有了好转,再加上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他的创业梦再次被点燃。
试水成功
考虑到养鸡回本快,2018年底,熊勇用东拼西凑的钱买了400只三黄鸡鸡苗。但由于缺乏养殖经验,再加上管理不善,这些鸡还未长大就全部死掉了。
夜力坪村的山场面积比较大,林下非常适合养鸡。针对熊勇家的实际情况,夜力坪村第一书记杨云在征求熊勇及家人的意愿后,决定把林下养鸡作为对他家帮扶的突破口。
2019年4月,扶贫干部为他“开路”,带他去万州区实地考察和学习,并帮助其引进一千多只芦花鸡鸡苗,年底鸡顺利出栏,让熊勇一家收入2万余元。这一年,熊勇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熊勇信心大增,想扩大养殖规模。熊勇的這个想法得到了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扶贫集团的支持,并决定首期使用3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作为村集体注资,帮扶熊勇进行芦花鸡规模化养殖。
熊勇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弟弟熊刚。考虑到哥哥的身体情况,熊刚回到老家和哥哥一起创业。
市市场监管局还帮忙联系万州区龙驹镇梧桐村,到熊勇所在的夜力坪村建立芦花鸡产业扶贫联合体,扩大芦花鸡养殖规模。
熊勇和附近的几户村民,注册成立了丰都县欣星养殖专业合作社,熊勇为该合作社法人代表。
熊勇作为乙方代表,与万州区龙驹镇梧桐村的铭森晟祥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芦花鸡生态养殖代理合作协议。
成立合作社,签订芦花鸡代理协议,意味着熊勇在脱贫致富之路上迈出了更坚实的一步,也意味着他今后更忙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活出精彩
在丰都县三建乡夜力坪村海拔900米的山巅,熊勇兄弟搭建3个标准化鸡棚,他们把养殖规模扩大到1万只。
熊勇介绍,他养的这些鸡,每天只喂一次饲料,其余时间,鸡自己在山林里找吃的,活蹦乱跳,精神得很。
1万只鸡每天需要2000斤玉米做饲料,这都需要熊刚用肩扛进鸡场。一次扛一袋,每袋最低80斤,要跑20多趟,要忙活一上午,下午还要用机器把2000斤玉米打成粉,一天下来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因为每周还要花20多个小时做透析,熊勇的时间安排得更满,喂鸡、清扫、销售,都离不开他。
2020年,熊勇养的1万只鸡陆续出栏。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扶贫集团还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帮熊勇养的芦花鸡找销路、签销售订单。熊勇算了一笔账,这一年,他家的纯收入达到20万元,欠下的外债差不多也要还完了。
“虽然很累,但很充实,感觉生命更有意义了,我也更有信心了,一定会好好活下去,活出生命的精彩。”熊勇说。
未来我市将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摆在头等重要位置,对脱贫区县设立5年过渡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