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颐武
最近,一部题为《年轻人困住了》的网络视频引发关注。视频的有趣之处,在于它对当代年轻人遇到的一些细微而具体的困难做了相当生动的描述,将最近在网上议论得比较多的一些说法也做了汇总。其中既有“小镇做题家”“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打工人”这些对于年轻人的身份认定,也有诸如“内卷”“蛋壳爆雷”“负债者联盟”这些对于某种境遇的描述。作者在视频末尾总结:“对许多人而言,人生已经不是改变命运和阶层跃升的冲刺跑,而是一场漫长的爬楼。”担心下坠变成了年轻人的焦虑所在,年轻人因此被“困住”了。有人概括,从视频当中反映出,当代年轻人对国家前途有信心,但对自身前景信心不足,觉得自己被“困住”。
《年轻人困住了》试图描绘中产社会年轻人的“一般状况”,但也将年轻人的状况片面化。年轻人“困住了”的说法,带有一定的社会现实及心理基础,揭示了社会的某些方面。但另一方面,年轻人“困住了”的说法本身也处于所谓“信息茧房”之中,受到了描述者自身视野和心态的限制,因此把问题简单化、放大化了。对年轻人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社会应给予更多关切并帮助加以切实解决,同时年轻人也需要更加准确地认识自己与社会。
《年轻人困住了》在将当代年轻人所遇到的一些烦恼和问题极度特殊化、描述为困扰一代人的特定问题同时,将上一代人的生活浪漫化。似乎父辈们虽然物质匮乏却充满各种机会与可能性,而这一代年轻人虽然温饱有余但生活的相对匮乏感严重,也缺少机会。这是一种非常简单化的描述,实际上与20世纪80年代初时一些年轻人的自我想象很相似。1980年第5期的《中国青年》杂志就发表了两个年轻人以“潘晓”的名字给编辑部的投书,题目叫《人生的路呵,为什么越走越窄》,从题目就可以看出其“困住”说法的相似性,在当时也引发了大讨论。《年轻人困住了》里描述年轻人受大城市住房困扰,被“十几平米的房子”困住。而当年王蒙在小说《风筝飘带》里描述两个年轻人根本就没有私人空间,不能不到楼顶去谈恋爱的状况,可以说是想被“困住”而不可得。现在常说升学和工作激烈竞争是所谓“内卷”,其实当年的高考竞争远比现在要激烈得多。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正是依靠无数年轻人的努力,当年的那些问题大部分得到了解决与超越。当今年轻人所遇到的新问题,大多数并不比那个年代更难以克服和解决。所谓“困住”一方面有社会背景因素;另一方面,也是视频当中没有提到的,一些年轻人自己把自己困在了狭小空间中。视频当中提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单单需要社会努力,也需要年轻人的自我期许与自我奋斗。所谓“宅”“丧”“废”的心态都不是今天才有的,只是在不同的环境之下有了不同的表现,但今天超越这些负面心态的机会和可能性其实远比过去更多。
从纵向比较来看,当代中国年轻人的生活状态毋庸置疑普遍获得了提升,所拥有的平台和可能性前所未有。从横向比较来看,全球化的深入与中国的高速发展给年轻人提供了更多机遇,中国年轻人所拥有的发展机会也是世界上少见的。视频中提到的“在平庸生活中没有选择”的表述,正是在某种“信息茧房”中获得的认知。整个社会及年轻人自身当然需要对很多真实的“困住”问题有认知并认真面对,但同时“困住”本身已经处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之上,拥有更多超越“困住”现实的机遇与可能。
实际上,在现代中产社会中,任何出生于一般家庭的孩子要解决自己生活中面对的各种困难,获得相对稳定的生活,一般都需要经历15年左右的奋斗,这在各个国家都有普遍性和相似性。今天年轻人其实不必羡慕父辈们的机会,他们年轻时正是通过奋斗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也为社会其他个体成长及整个国家创造出更广阔的空间。这一代年轻人同样需要经历这样的奋斗和努力。
中国现在有无数的机会正在等待年轻人去发现,有无数的可能性在期望年轻人努力去创造。中国正在走向远大的未来,也在给予年轻人超越自己困扰和焦虑的可能性。励志文化不应该是被嘲笑的“鸡汤”,而是社会现实所提供的内在要求。社会应该以最大的热忱和善意关怀年轻人的具体境遇,给他们创造超越“困住”的条件。同时年轻人也需要用自己的勇气和力量,用创造精神跨出“困住”的状况,走向不被“困住”的广阔未来。▲
(作者是北京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