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地区公众对气候变化认知与适应的性别差异分析

2021-03-16 01:34王长科艾婉秀
干旱气象 2021年1期
关键词:北疆性别差异气候变化

赵 琳,王长科,艾婉秀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北京 100081)

引 言

全球变暖趋势正在进一步持续,持续的气候变化使得热浪、强降水、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加剧,给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理解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变得尤为重要,应对气候变化也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1]。

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气候变化认知的研究逐渐兴起。国际上针对不同地区公众的气候变化认知情况展开了深入研究,发现大部分受访者已经认识到当地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导致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并且愿意采取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2-4]。近年来,我国公众对气候变化及其风险的认知程度较高,但城镇与农村、不同职业、不同性别等人群之间存在较大差异[5-10]。国内现有的研究多是针对东部地区,对新疆等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调查和分析较少。新疆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11],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但近年来,新疆高温热浪、强降水、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加多发。新疆极端高温强度和出现频率均以升高为主,高温日数呈明显增加趋势,平均每10 a增加1 d[12]。干旱一直是困扰当地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近半个世纪以来,除喀什地区受旱面积呈减小趋势外,新疆其他地区受旱面积呈增加趋势[13]。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80年代后北疆的湿润化趋势极为明显,这有利于改善北疆地区的干旱半干旱环境,但是伴随着进一步的湿润化,雨涝灾害频发,甚至达到了极涝等级;降水量增加且降水集中性增强,导致极端降水事件频繁[14-18]。

为此,本研究针对位于“一带一路”重点区域的北疆地区居民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与适应行为调查分析,以期为当地政府制定相关应对新疆气候变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调查概况及问卷质量分析

1.1 调查区气候概况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差大、降水少、气候干燥;地形上以天山为界,天山以北为北疆,天山以南为南疆。北疆大部年平均气温为4~8℃[图1(a)],1961—2019年,北疆年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平均每10 a上升0.3 ℃;北疆地区为新疆降水相对较多区域,年降水量为100~400 mm[图1(b)],1961—2019年,北疆年降水量也呈明显增加趋势,平均每10 a增加12.5 mm。本次调查选择在北疆的乌鲁木齐市、新源县、富蕴县、青河县和伊宁县进行(图2)。

图1 1981—2010年新疆年平均气温(a,单位:℃)和平均年降水量(b,单位:mm)空间分布Fig.1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a, Unit: ℃) and precipitation (b, Unit: mm) in Xinjiang during 1981-2010

图2 调查区域(灰色阴影)分布示意图Fig.2 A sketch map of research area (the gray shaded)distribution

1.2 调查问卷质量分析

本项目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北疆地区普通民众对气候变化感知程度及主动适应情况,与对气候变化事实的监测研究不同,本调查更侧重于民众的主观因素。调查问卷采用选择题方式,共设置3个部分(表1)共35道题目。3个部分包括:(1)被调查者社会属性;(2)对当地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感知;(3)适应气候变化的方法。调查以问卷和访谈为主,采用面对面的方式,进行入户调查。

表1 调查问卷内容Tab.1 The content of questionnaire

问卷调查资料经核对整理后,采用EpiData软件录入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问卷可分级题目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本问卷量表的克朗巴哈系数为0.791,表明调查数据的内部一致性良好,所测结果信度较高。

1.3 被调查者社会属性

问卷调查抽取乌鲁木齐市117人、富蕴县91人、清河县105人、新源县121人、伊宁县105人,研究对象均为18周岁以上居民。共发放调查问卷539份,回收有效问卷496份,有效应答率92%。以下统计分析全部基于496份有效问卷。

调查对象涉及了不同性别、年龄、民族、学历、职业等,保证了样本选取的随机性和多样性,其中男性占52.7%,略多于女性(47.3%)。调查对象以汉族和维吾尔族为主,分别占36%和30%;年龄为25~59岁的占76%;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54%;农业生产者和干部分别占33%和34%。

1.4 方 法

利用相对感知强度对公众对气候变化的感知情况及与事实的差异程度进行定量分析。相对感知强度计算公式[19]如下:

(1)

(2)

将本身具有不连续性的答案依据程度大小进行赋值,不仅可以消除不同特征受访者在数量上的不一致性及选项本身的不连续性,还可以反映出某特征受访者对所有选项的综合倾向[20]。

2 结果分析

2.1 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感知

有87.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关注气候变化,且有67.6%的受访者已经意识到气候变化非常明显;9.2%的受访者表示不太关注气候变化,其余3.6%的受访者表示完全不关注气候变化。不同性别的受访者对气候变化的相对感知强度存在差异,女性较男性高2.3%,这表明女性对气候变化的关注程度更高。

48.8%的受访者认为居住地的气象灾害有增加趋势,33.4%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增加趋势,17.8%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是否有增加趋势。不同性别受访者对气象灾害增加趋势的相对感知强度存在差异,女性较男性高2.3%,这表明,女性对当地气象灾害增加趋势的感知更为明显。

75.9%的受访者表示气候变化已经对自己生活产生影响,18.2%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影响,5.9%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是否有影响。不同性别的受访者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相对感知强度差异不明显,这表明,气候变化对男性和女性都存在影响,只是影响的方面不同。

59.8%的受访者表示气象灾害已经对健康产生了危害,17.3%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危害,22.9%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是否有危害。不同性别受访者对气象灾害对健康危害的相对感知强度存在差异,女性较男性高1.5%,这表明,气象灾害对当地女性健康的影响略大于男性。

56.7%的受访者表示气候变化对收入有影响,43.3%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影响。不同性别受访者对气象灾害对收入影响的相对感知强度存在差异,男性较女性高2%,这表明,气象灾害对当地男性收入的影响大于女性,这与男性与女性的社会及家庭分工不同有很大关系。

2.2 气候变化应对方式

2.2.1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情况

84%的受访者表示能收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其中经常能收到的占66%,有时能收到的占18%。在收不到预警信息的16%受访者中,男性占比较女性高2.3%。当地仍需进一步扩展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及时将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给受影响居民。

2.2.2 应对高温举措

新疆是高温热浪高发区,而使用空调是降低热浪对人体影响的主要途径之一。62.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家中没有安装空调,20.2%的受访者表示安装了空调但高温天气时没有使用,仅有17.8%的受访者表示高温天气时会使用空调,高温天气时空调使用率较低可能与人体的体感温度有关。在高温天气使用空调的近20%受访者中,男性占比较女性高9.5%;而在有空调但没有使用的受访者中,男性占比却较女性低5.4%。

2.2.3 公众适应干旱缺水的措施

新疆是干旱多发频发的地区,因此,在经济发展中,需要重点考虑如何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为分析当地群众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水资源适应方式的认可程度,本问卷设计了7种适应措施供多选,选择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最受认可的3种应对干旱缺水的措施分别为“修水库”、“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和“减少生活用水”。“修水库”作为一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措施,从长远来看效果最为显著,最能有效地保证当地农业用水,因而最受认可;“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是一种成熟的节水灌溉方式,与地面灌溉相比可以节省30%~50%的水资源,同时还可以避免土和肥的流失;“减少生活用水”在受访者中较为受认可表明当地居民节水意识较高,愿意从个人做起主动应对干旱缺水。

表2 气候变化背景下公众适应干旱缺水的措施Tab.2 Public adaptation measures to drought and water shortage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

图3为公众适应干旱缺水措施的性别差异。可以看出,除共同选择“修水库”外,男性更倾向于通过“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这种创新性的技术手段来应对干旱缺水,而女性却更倾向“减少生活用水”的方法。这表明男性在应对气候变化时的创新性高于女性,女性虽然也采取了措施积极应对,但却更倾向于通过传统的方式应对缺水现状,这样的选择与传统习惯“男主外女主内”比较一致。

图3 公众适应干旱缺水措施的性别差异Fig.3 Gender differences of public adaptation measures to drought and water shortage

2.2.4 经历极端灾害性天气后公众适应气候变化的方式

为分析当地群众在经历极端灾害性天气后愿意做出何种改变来应对气候变化,本问卷设计了7种适应措施供多项选择,选择结果见表3。可以看出,当经历过极端灾害性天气后,受访者最愿意做出的3种改变是“调整生活方式(使用环保产品,绿色出行等)”、“学习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及“调整种植品种”。

表3 经历极端灾害性天气后公众适应气候变化的方式Tab.3 Public ways to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after experiencing extreme weathers

图4为经历极端灾害天气后公众适应气候变化方式的性别差异。可以看出,男性选择“调整生活方式(使用环保产品,绿色出行等)”的占比最高,达47.3%,而女性选择“学习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占比最高,达51.7%。

图4 经历极端灾害天气后公众适应气候变化方式的性别差异Fig.4 Gender differences of public ways to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after experiencing extreme weathers

2.2.5 公众应对气象灾害时希望政府提供的服务

为了解公众应对气象灾害时希望政府提供的服务,本问卷设计了4种选项供多项选择,选择结果见表4。可以看出,受访者选择 “灾前预报预警”占比达76.2%,选择“撤离危险区域人员”和“灾后补贴救助”的占比也均超过50%,而选择“人工影响天气(如增雨消雹等)”的占比仅为25%,这表明当地群众对人工影响天气并不十分了解,或者从中受益有限,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气象科普宣传的重要性(表4)。

表4 公众应对气象灾害时希望政府提供的服务Tab.4 Public expecting service provided by government to deal with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图5为公众应对气象灾害时希望政府提供的服务的性别差异。可以看出,当气象灾害发生时,男性与女性均认为“灾前预报预警”最重要;除选择“人工影响天气(如增雨消雹等)”的占比男性略高于女性外,其余3个选项占比均为女性高于男性,这表明女性在应对气象灾害时希望政府提供的服务可能更高。

图5 公众应对气象灾害时希望政府提供的服务的性别差异Fig.5 Gender differences of public expecting service provided by government to deal with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2.2.6 应对气象灾害有利的政策或措施

为了解气象灾害发生时哪些政策或措施可以给群众带来好处,本问卷设计6种适应措施供多项选择,选择结果见表5。可以看出,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和“政府直接救济”两项措施最受欢迎,而选择“建立应对专项基金”的占比较低,不足40%。

表5 应对气象灾害有利的政策或措施Tab.5 Favorable policies or measures to deal with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图6为应对气象灾害有利政策或措施的性别差

图6 应对气象灾害有利政策或措施选择的性别差异Fig.6 Gender differences of favorable policies or measures chosen to deal with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异。可以看出,男性和女性受访者选择“加大社会保障力度”的占比最高。对于“政府直接救济”等4项已经实施多年且效果显著的应对措施,女性的选择占比均高于男性,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的选择占比,女性较男性高9%;而 “发挥保险机制”这种国家倡导的风险分担措施,在北疆群众中普及率并不高,女性的选择占比较男性低3.2%,这同样说明女性在适应气候措施选择中的创新性低于男性。

2.2.7 公众防御气象灾害时希望得到的支持和帮助

为了解公众在防御气象灾害方面希望得到哪些支持和帮助,本问卷设计6种适应措施供多项选择,选择结果见表6。可以看出,受访者选择“建立灾害防御救济基金”的占比达65.7%;其次是“增加保险种类”、“参加培训班”和“得到宣传手册”,占比均超过40%。

表6 公众防御气象灾害时希望得到的支持和帮助Tab.6 The public expecting support and help 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图7为公众防御气象灾害时希望得到的支持和帮助的性别差异。可以看出,男性和女性选择“建立灾害防御救济基金”的占比均最高,其中男性较女性低1.5%。除“其他”以外的5个选项中,女性的选择占比均高于男性,这表明在防御气象灾害时,女性比男性更希望获得支持和帮助。

图7 公众防御气象灾害时希望得到的支持和帮助的性别差异Fig.7 Gender differences of public expecting support and help 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3 结 论

(1)北疆地区公众对气候变化的感知较为清晰,多数已经认识到气候变化非常明显,女性对气候变化及气象灾害的关注和认知度均高于男性。

(2)北疆地区公众普遍认为气候变化已经对自己产生了影响,影响主要集中在生活、健康和收入3个方面;气候变化对不同性别公众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在对收入的影响方面,男性高于女性,而在对生活和健康的影响方面,女性均高于男性。

(3)在适应气候变化引起的干旱缺水方面,“修水库”等基础设施建设更容易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可,除此之外,男性更愿意通过“推广喷灌、滴灌”等创新性的技术手段来应对干旱缺水,而女性却更倾向于“减少生活用水”的传统方法,这表明男性在应对气候变化时的创新性高于女性,而女性对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更有经验。

(4)在经历极端灾害性天气后,当地居民愿意做出改变来应对气候变化,但男性和女性的选择却有所差异。男性多选择“调整生活方式(使用环保产品,绿色出行等)”,而女性则更倾向于“学习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5)在防御气象灾害方面,当地居民认为政府应当加大直接救济力度和社会保障力度,建立灾害防御救济基金,同时在农村乡镇多举办相关讲座,重视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的科普宣传工作。

致谢:王铁、李元鹏和韩雪云参与野外问卷调查和问卷结果录入,特此感谢!

猜你喜欢
北疆性别差异气候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北疆博物院建筑初探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北疆纪行
铸梦北疆
——军旅写生作品展
北疆情怀
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