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宇为 马吉锋 王建东 于 洋 侯鹏霞 梁小军
(宁夏农林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宁夏银川750002)
日粮精粗比及饲料纤维含量是影响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畜牧业由传统养殖向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养殖转型过程中,合理的日粮配伍对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增加企业效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育肥期反刍动物而言,提高精料水平已成为动物短期育肥重要方式,但随着育肥期的延长,高精料水平日粮供给带来的是动物生理机能紊乱,消化代谢异常[1]。Bailey[2]、Graham等[3]、Mcleod等[4]通过研究与生长发育、脂类代谢、肉品质相关的基因,发现饲喂高精料水平日粮不仅导致动物生产性能下降,产品品质不尽理想,动物生产年限随之缩短,严重危害动物机体健康及企业经济效益。因此,精准把控动物日粮精粗比已不单单是科研人员致力研究的经典课题,更是畜牧人为解决饲料报酬,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共同追求。
动物的品种、年龄、饲料原料、生产目的差异使其对饲料的组成及比例有着不同的要求[5]。日粮精粗比作为反刍动物生产的基础,在肉牛育肥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大部分学者将如何降低牛的淘汰率作为关注热点,而忽略了淘汰牛的利用方面的研究[6-8]。直至近10 年,随着牛肉市场供需关系缺口,将淘汰母牛育肥用于满足牛肉市场需求,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需关系的紧张,淘汰牛育肥技术的研究逐步受到重视,但其相关报道却鲜有报道。此外,受客观因素制约,养殖场饲料种类参差不齐其最适精粗比也会略有差异。鉴于此,为探究不同精粗比对淘汰母牛生产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在集约化肉牛养殖场选取平均体重约425 kg安格斯淘汰母牛30头,以玉米、玉米青贮、麸皮、豆粕等饲料原料配制三种不同精粗比日粮,观察其对日增重、料重比及血液生化指标影响,确定最适精、粗料添加比例,为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场淘汰牛育肥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试验于2019 年3 月~6 月在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向丰循环农业示范园肉牛养殖场进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选择体况良好,平均体重为(424.52±4.91) kg安格斯淘汰母牛30头,随机分为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 组,每组10 头牛,供试牛初体重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饲料原料于2019 年1 月在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向丰循环农业示范园肉牛养殖场采集(玉米青贮于2018年9 月初刈割压窖,干物质含量(DM)25.12%,其他饲料原料均为养殖场在周围市场采购)。原料采集后参照《动物饲料试样的制备GB∕T 20195—2006》制样,并依据《饲料分析及饲料质量检测技术(第3 版)》[9]在实验室测定常规营养成分。
各试验组日粮由玉米、玉米青贮、麸皮、豆粕、胡麻饼粕等饲料原料组成,能量水平、蛋白水平参照《肉牛饲养标准NY∕T 815—2004》及《中国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2010年第21版)》,按生长母牛体重450 kg,日增重1.0 kg 标准设计基础日粮,各试验组日粮组成、营养水平及精粗比见表1。
表1 试验日粮组成、营养水平及精粗比(DM基础)
试验前做好驱虫、消毒、防疫、编耳号等工作。15 d后分组,将试验牛拴系于同一圈舍,常规管理,试验1、2、3组分别饲喂精粗比为70∶30,60∶40,50∶50的全混合日粮。每天于8:00、18:00投喂全混合日粮并保证饮水自由。预试期于2019 年3 月1 日至10 日,共10 d,期间进行饲草过渡。试验正式期于2019 年3 月11 日至2019 年6 月8 日,共计90 d。试验期注意观察、调整饲料投喂量,根据料槽剩料3%~5%进行调整。
试验正式期第0 d 和第90 d 对各组试验牛空腹12 h并称重记录,同时采集尾缘静脉血样。用含肝素钠5 mL真空采血管采集血样,放入冰箱冷藏保存,待兽医实验室离心血样,取血清样本检测总蛋白(TP)、血糖(Glu)、总胆固醇(TCHO)、白蛋白(ALB)、三酰甘油(TG)、血清尿素氮(BUN)、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8 项指标。试验期内收集记录每天各试验组饲料采食量及剩料量,采食量依据《饲料水分的测定方法GB∕T 6435—1986》,以干物质含量表示。其他测定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平均日增重(g∕d)=(试验末重-试验初重)∕试验天数
试验期只均耗料量(kg∕只)=饲料投喂量-饲料剩余量
日均采食量[g∕(d·只)]=(饲料投喂量-饲料剩余量)∕试验天数
料重比=试验期饲料采食量∕同期增重
试验期支出(元∕只)=试验期只均耗料量×饲料单价
试验期收入(元∕只)=增重×肉牛毛重价格
利润(元∕只)= 试验期收入-试验期支出
利用Excel 软件处理试验数据,SPSS 19.0进行方差分析。结果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表2 不同精粗比对淘汰母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及经济效益分析(DM基础)
由表2 可知,各组试验牛初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末体重试验1组显著高于试验3组(P<0.05),试验2组与试验1组、试验3组末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整个试验期,试验1组增重、平均日增重最大,极显著高于试验3组(P<0.01),试验2组次之,且试验2组与试验1组、试验3组无显著差异(P>0.05)。日均干物质采食量随日粮精粗比提高呈增大趋势,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料重比呈相反结果,试验3 组料重比显著高于试验1 组(P<0.05),其他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从经济效益分析结果来看,试验期利润由高到低依次为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说明淘汰母牛日粮精粗比为70∶30,可获得较好的产出和收益。
表3 结果表明,各试验组Glu、TP、ALB、BUN、TCHO、TG、ALT、AST8项指标在试验初期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末期,试验1组Glu、AST均显著高于试验3组(P<0.05),试验2组Glu、AST与试验1组、试验3组无显著差异(P>0.05);TCHO、TG以试验1组最高,分别显著、极显著高于试验2 组(P<0.05)、试验3 组(P<0.01),而试验2 组TCHO 显著高于试验3 组(P<0.05),但TG 试验2 组与试验3 组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除BUN,随日粮精粗比提高淘汰母牛TP、ALB、ALT值有升高趋势,试验末期TP、ALB、ALT值由高到低依次均为试验1 组>试验2 组>试验3 组,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表3 不同精粗比对淘汰母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牛群淘汰是牧场管理一项重要工作,对母牛而言,除繁殖力低外,母牛淘汰另一主要原因是采食能力及机体消化吸收功能减退所导致的饲养成本升高,回报率低。直至近些年,研究学者对淘汰母牛育肥方面研究日益重视,有报道指出适宜日粮精粗比对优化动物生产性能、获取最佳经济收益具有潜在益处[10-11]。Early等[12]研究发现,提高日粮精粗比其本质是增加日粮能量水平及可消化能摄入量,日增重的增加是随能量摄入量的增加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同一日粮营养水平条件下,精粗比越高其增重效果越佳。本试验中,各组试验牛平均日增重随日粮精粗比提高而增加,试验1 组饲喂精粗比为70∶30 日粮,平均日增重可达1.138 kg∕d,说明淘汰母牛日粮精粗比为70∶30可获得较优增重效果,这与Hossain 等[13]、Huuskonen等[14]研究结果一致。Restall 等[15]指出,幼龄牛的增重主要是器官、骨骼及肌肉的生长,但对成年牛而言,增重变化转变为以脂肪沉积为重点,且随着年龄增长,增重速率减慢、料重比升高;而育肥技术正是利用补偿生长原理,在高营养水平状态下发挥代偿生长优势,加速脂肪沉积及肌肉生长。燕文平等[16]研究表明,饲喂日粮精粗比为70∶30的晋南牛,其平均日增重可达1.42 kg∕d,料重比为6.42,比精粗比为50∶50日粮组平均日增重提高2.82%(P>0.05),料重比降低10.90%(P>0.05)。本试验也得到类似结果,试验1 组淘汰母牛料重比比试验2 组、试验3 组分别降低4.22%(P>0.05)、7.51%(P<0.05),说明高精料水平日粮可有效提高淘汰母牛饲料转化率,但与燕文平试验结果相比,平均日增重及料重比的显著性差异可能与试验牛的选择及品种有关。唐黎标[17]报道指出,单从动物品种考虑,高精料水平对安格斯牛增重效果及产肉性能表现更为突出。另一方面,改变日粮精粗比,可使结构性碳水化合(可溶性糖、淀粉等)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纤维素、半纤维素等)比例发生变化,通过影响瘤胃发酵,进而表现为增重效果的变化[18]。各试验组NE随日粮精粗比的升高而增加,NDF、ADF随日粮精粗比的升高而降低,增重变化与NE 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说明能量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对动物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但日粮精粗比并非越高越好,提高精料水平可有效增加瘤胃微生物对养分的利用,同时也会降低瘤胃pH 值及纤维分解菌的比例,当精料比例超过70%,瘤胃内粗饲料的消化受“负组合效应”影响,NDF、ADF 降解率均有下降趋势[19]。在近些年研究普遍认为,粗饲料的消化率对反刍动物生长性能的影响同样至关重要,如果粗饲料消化率得到大幅改善,那么精料水平对平均日增重的影响将会大大降低。
关于日粮精粗比对干物质采食量的影响国内外报道不一。Johnson等[20]研究表明,干物质采食量随日粮精料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当精粗比为60∶40 时干物质采食量达到最大。王立志等[21]报道,日粮精粗比与干物质采食量之间关系并非简单的直线升高或降低,当精粗比为0∶100 变至10∶90,精料水平的升高可提高干物质采食量;当精粗比由10∶90 变至70∶30,精料水平的升高对干物质采食量的影响逐渐降低。而薛白等[22]研究发现,当日粮精粗比到达50∶50后,干物质采食量不会随日粮精粗比的升高而变化。本试验与薛白等研究结果类似,从数值上来说,尽管日粮精粗比的升高提高了干物质采食量,但均未达到显著差异(P>0.05)。Yang等[23]进一步研究发现,干物质采食量不受其日粮精粗比的影响,而各学者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是受饲料消化速度、流通速率及粗饲料物理特性所致。
血液生化指标是反映动物健康状况、机体内环境平衡及养分消化代谢重要参数,而Glu则是反映机体能量代谢一项重要指标。反刍动物Glu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即通过瘤胃发酵产生的丙酸异生及饲料蛋白中生糖氨基酸(丙氨酸、精氨酸等)异生作用产生[24]。门小明[25]研究表明,小尾寒羊Glu 随日粮精粗比的升高而升高,饲喂精粗比为40∶60 日粮,其Glu 值为3.6 mmol∕L,分别显著、极显著高于精粗比为30∶70组、20∶80组。郭冬生等、袁赞等指出,提高精料水平可使瘤胃发酵模式趋于丙酸发酵,致使Glu浓度升高,但Glu所具备的代谢特异性,其变化幅度相对较小[26-27]。吴瑜婷等[28]试验结果表明,将精粗比为40∶60,50∶50,60∶40,70∶30 日粮饲喂鲁西黄牛,60 d 后各组试验牛Glu值无显著差异(P>0.05)。而本试验中,可能由于饲料配方所致,精料水平的提高是以增加玉米比例为主,进而提高了日粮淀粉含量,导致Glu 浓度显著升高,这与燕文平等[16]研究结果一致。血清TG 含量反映了机体内能量代谢和脂肪代谢状况,TCHO 是构成胆汁酸及细胞膜的重要组成。翟真真等[29]研究表明,提高日粮精粗比,血清TG 含量随之升高,TCHO 随日粮精粗比的变化具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精粗比为55∶45,TCHO 值达到最大,为3.16 mmol∕L。本试验中,TG 和TCHO 含量随日粮精粗比的升高而升高,说明提高日粮精粗比,可促进淘汰母牛机体脂肪代谢,加速脂肪合成,而TCHO 值变化可能与日粮纤维含量有关。日粮纤维在动物体消化道内以增加小肠内容物黏度的方式阻碍胆固醇与胆汁结合或肠壁黏膜细胞的扩散,从而影响胆固醇、胆酸的肝肠循环,致使胆固醇吸收率及TCHO 水平降低[30]。Anderson 等[31]进一步证实,日粮NDF水平对动物TCHO有极显著影响,TCHO具有随日粮NDF水平升高而降低的变化规律。试验中常用BUN 来衡量机体蛋白质代谢状况,通常BUN 值高说明氮沉积减少或肾功能不全。各试验组BUN 值无显著差异(P>0.05),可见日粮精粗比并未影响淘汰母牛机体蛋白质代谢状况。TP的功能主要是维持机体内正常胶体渗透压和酸碱度平衡,其组成包括ALB 和GLB,通常与免疫功能、物质代谢相关。只要日粮精粗比在正常范围内,其试验动物TP、ALB 不会有显著变化。在糖、脂肪、蛋白质三类物质转化过程中,转氨酶起到重要作用,其中AST 和ALT主要存在于动物线粒体内,多参与蛋白质代谢,并作为反映肝脏功能及机体肝脏蛋白合成能力重要参数。试验中,试验1 组AST 值为38.69 U∕L,显著高于试验3 组(P<0.05),说明提高日粮精粗比有利于改善肝脏蛋白合成能力。但当AST、ALT 超出正常范围值,则说明动物肝功受到影响,这在诊断动物肝脏病变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养殖企业,价格和资金投入是其最为重视的方面,适时更新淘汰牛群对养殖场经济效益的影响不容小觑;而不同程度的投入及其方式,利润差别往往很大。据报道,英国市场每年约有20%牛肉来自淘汰牛,如果立即屠宰这部分牛,将会错过很多产肉的机会[32]。国内专家也曾对黑龙江、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区牛场养殖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仅有22%的淘汰牛采取育肥屠宰的流程,而更多的淘汰牛则是采用直接屠宰出售。早在1988 年,官守保就曾开展了淘汰母牛育肥试验,发现将淘汰母牛变废为宝、适时育肥,其经济效益极为可观[33]。直至近些年,随着牛肉市场供需关系的紧张,利用淘汰母牛育肥来缓冲消费者的需求才逐渐受到重视。本试验中,整个试验期试验1、2、3组每只牛均利润分别为1 100.38元、1 057.28 元、947.64 元,说明日粮精粗比为70∶30 对淘汰母牛短期育肥效果最佳。当然,日粮精粗比作为提高淘汰母牛经济效益的育肥手段仅是一部分,要获取更大利润,仍需要更多的科学手段。例如将淘汰母牛胴体进行精细化分割,开发高档牛肉,进一步提高产业附加值;利用育种学方法制定选择指数及综合评定公式,以科学的方法适时淘汰牛群,这些方法仍有待科研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努力。
日粮精粗比为70∶30,淘汰母牛血液生化指标维持正常,并获得较优的增重效果及经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