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葛本彪 刘晶晶
近年来,湖北省孝感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化内涵,丰富形式,着力在全面深入持久上下功夫见成效,持续不断提升创建水平。全市共有25 家单位和7 名个人受到国务院和湖北省政府表彰,其中孝感市孝南区一宫社区2019 年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涌现出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的代表如则麦麦提·艾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梁利容等5 名全省、全国先进典型,巩固和发展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构建创建活动“社会化”格局。构建创建活动社会组织网络。成立市县乡村四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压实各级党政主责,将创建工作纳入县市年度考核。每年会同市人大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荆楚行·孝感篇活动,市政协在春节等节点时期开展少数民族困难群众走访慰问活动。培育创建活动社会工作力量。先后成立清真食品行业协会、少数民族联谊会等民族社团组织,通过社团组织,积极宣传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打造创建活动社会服务平台。市县设立少数民族服务中心、重点街道设立少数民族服务站、社区设立少数民族服务点(窗口)。目前,全市创建少数民族服务中心4 个,服务站点38 个,及时提供便捷服务,化解矛盾纠纷。
落实宣传教育“大众化”效果。宣传教育形式常态化。将民族政策法规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计划,纳入各级党校培训计划。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入中小学课堂。宣传教育内容人文化。注重民族政策法规的宣传普及,结合传统佳节、少数民族重大节日组织开展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群众性活动,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孝南区一宫社区投资40余万元绘制300 余米的民族风情文化长廊,汉川市投入30 余万元打造民族文化宣传阵地、拍摄民族团结宣传片等。宣传教育对象大众化。坚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民族工作队伍、高校教职工和学生、社区群众及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进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引导,连续6 年举办基层民宗业务知识培训班,提升民宗干部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组织少数民族群众观看疫情防控纪录片,讲好民族团结抗疫故事,凝聚民族团结强大合力。
打造示范基地“标准化”模式。服务中心(站)创建标准化。统一制定少数民族服务中心(站)“六有”建设标准,即有牌子、有场所、有人员、有经费、有资料、有活动,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示范社区创建标准化。会同民政部门印发《关于开展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见》,将民族工作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落实“八有”标准,达到“五个明确”(人员来源明确、经营状况明确、社会关系明确、思想动态明确、困难诉求明确)目标。近年来,社区累计开展走访慰问100 余人次,举办联欢活动50 余次,在住房租赁、就业培训、子女入学、大病救助、法律援助等方面为70 余户流动少数民族人员提供服务96 件,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六进”活动创建标准化。联合市委宣传部、统战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见》,制定了“六进”创建标准,目标任务更明确,手段措施更精准,打造孝感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打造特色品牌。细化完善创建标准,按照“三化”模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点的规范化、标准化、常态化建设,对硬件和软件进行了规范,持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提质升级,培育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示范典型。涌现出了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模范单位”孝南区一宫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单位——汉川市山后湾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参加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的代表”如则麦麦提·艾拜等一批先进单位和个人典型。如则麦麦提·艾拜在汉川市从一个烧烤炉创业到创立200 多万元的企业,先后带领家乡300 多位精准贫困户脱贫致富,积极参与汉川扶贫助困、抗洪抗疫等社会公益活动,累计捐款捐物达30 余万元,为民族团结做出了突出贡献。
典型示范引领。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效应,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县市区参观学习、交流研讨,进一步明确了创建目标,优化了创建标准,学习了创建经验,开阔了创建思路,激发了创建热情,在全市掀起了争创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氛围,创建工作不断向企业、学校拓展延伸,推进“六进”创建活动深入发展。
创建示范区域。近三年来,孝感市共投入200余万元支持基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着力打造孝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域”品牌,开展标准化、多样化、特色化创建。按照“八有”的示范社区建设标准,沿城市圈环线,从孝南、孝昌、云梦、安陆、应城至汉川,打造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形成以点串线、以线带片、以片成面的示范创建格局,呈现出各具特色、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
健全工作机制,做到服务管理常态化。健全服务机制。针对孝感市新疆籍集中务工人员较多的实际,建立涉疆工作“四级责任制”,明确县、乡、企业、带队干部责任,切实做好政策宣传等服务管理工作,密切关注员工思想动态,及时帮助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建立了“5+2”工作模式,即招工前实行招工报备和招工条件评估机制,招工后实行建档备案、“三对一”联系、“四联四送”培训、定期信息通报和建立输入地与输出地对接机制,为服务管理提供有力保障。完善运行机制。建立信息沟通制度,与相关部门加强新疆籍少数民族务工经商求学人员信息共享。建立分析研判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析研判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生产、生活、思想、安全等形势,每月上报一次分析研判报告。与新疆工作站建立了联动机制和定期走访机制。及时向新疆工作站报告新疆籍务工经商人员情况,每月邀请工作站来孝调研了解人员情况,帮助处理矛盾纠纷。建立培训机制。全市先后设立国家通用语言文化政策法规培训点12 个,常态化开展“四联四送”“四爱四争当”活动,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语言交流沟通能力,增强了民族团结意识。
坚持依法管理,确保工作规范有效。加强权益保障。会同人社、城管、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开展针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拒住、拒载、拒用工等歧视或变相歧视行为,每月走访调研新疆籍集中务工企业,切实维护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益。加强隐患排查。会同公安、网信等部门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监督检查,及时排查化解涉疆矛盾纠纷。加强法治教育。广泛深入开展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法治宣传教育,引导他们自觉遵守法规、服从管理、守法经营,全市民族领域安全稳定。
加强关心关爱,厚植民族团结基础。做到思想上重视,生活上关心,情感上关怀,切实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统战、民宗部门积极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生活、防疫物资保障,民族领域“零感染”。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在受疫情影响、自身困难的情况下主动捐款捐物,以实际行动助力孝感抗疫工作,体现了深厚的民族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