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智中 骆婷婷 吕映福 李嘉嘉
摘 要: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往往滞后于生理发展,他们的很多理想和期望无法立即达成,甚至是无法实现。从而产生极端和憎恶的情绪体验。如长期生活在此类负性情绪中必然会对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为此逐渐有学者关注青少年情绪弹性问题。情绪弹性是指在面对负性情绪体验时尽快摆脱不良影响并能保持心理发展的能力,对此进行研究有助于青少年心理功能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情绪弹性
中图分类号:B842.6
青少年时期即有面对挑战跃跃欲试的那种勇气,也有力不能及时的心有不甘。青春的酸甜苦辣,造成情绪波动起伏,影响着青少年们的心理健康。情绪弹性作为情绪管理的重要内在因素应进行深入研究。目前有关青少年情绪弹性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有关情绪弹性的研究
1.心理弹性的研究
(1)心理弹性的概念界定
国外关于心理弹性的研究是源于1970年代。由Rutter[1]在个体面对困境(母爱剥夺)时的发展差异现象与证据的研究综述中发现,那些童年时期遭到家庭暴力、贫困、家庭离异等逆境但仍可以得到良好发展的个体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并将此类的发展现象称为心理弹性。通过深入地研究,该概念已经获得学术界承认,但心理弹性学术定义未能得到统一。
Werner[2]将心理弹性定义为:个体能够承受生活中的重大挫折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负性行为的能力。Masten[3]:处于破坏性生活事件中和不利现实环境中的个体所具有积极的、发展性的适应结果。Lutha的r[4]:自身承受灾难性生活事件或是生活重压时能进行调节并适应的过程,是多样化危险因素与保护性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Fribong和Martin:心理弹性是应对心理压力和困扰时所拥有的调节效应。无论心理弹性概念能否获得一致,研究界将其意指人的心理功能及其发展并未受到严重压力/破坏性环境的损伤性影响的心理发展现象是得到了广泛承认。
(2)心理弹性研究现状
开始人们只是注意那些承受生活困境,仍可以发展出健康的情绪调整能力和高水平心理健康状态的儿童。即找出这些孩子面对生活重大挫折时能激发自身积极情绪和状态的因素,又称保护因素。此阶段研究者的思路是这样的:通过在相同水平困难处境中是否形成良好弹性为标准进行甄别。找出弹性儿童与非弹性儿童,研究造成两者差异的保护性因素。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将保护因素分类,即儿童因素和环境因素。并把环境因素进一步细分为家庭因素和家庭外因素。由于学术界对保护因素重视,因此在保护因素研究上收获颇丰,发现一系列的保护因素。可是没能为心理弹性形成的过程给予完整的解释,所以Masten[5]指出,將来在解释影响个体适应过程中的心理弹性时会从“是什么”的问题向“怎么样”的问题转变。这个阶段研究者关注个体童年时期与环境的关系及其产生的相互作用,研究视角逐渐从个人向环境发展。即个体向家庭、社区系统进行延伸。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同种因素在不同环境下产生不同的影响,即保护因素具有环境特殊性。促使研究者在儿童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和个体成长经验这两部分深入研究分析它们是起到了何种调节作用。因此,心理弹性的形成不仅受到现实环境的制约,同时随时间的迁移而改变,表现为心理弹性在某阶段是相对稳定,而在总体发展中是不断变化。
2.情绪弹性概念的界定
由于心理弹性与情绪弹性紧密相连,心理弹性的研究不仅弥补了心理学有关领域的空缺,对情绪弹性的研究带来了启发。尽管情绪弹性也和心理弹性一样作为心理学学术名词出现。由于两者概念上的模糊造成大多数人将它们认作相同的心理现象,情绪弹性只是心理弹性的同义词。实际上并不是这样,高心理弹性的人往往具有高情绪弹性,低情绪弹性的人其心理弹性同样偏低,这说明情绪弹性与心理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有部分学者主张将情绪弹性单独研究。为了能更好地对情绪弹性进行研究,需要对情绪弹性的概念下定义。
我国学者张敏[6](2010)将情绪弹性定义为:个体积极情绪的产生及面对消极情绪时可尽快恢复的能力。这包含了两层含义:一、面对生活逆境或现实挫折时,个体仍能产生积极情绪的能力。二、个体即使有负性情绪体验,也能快速摆脱并从中恢复的能力。孙金玲学者[7](2010)则认为情绪弹性是在承压状态或危机环境中的适应调整能力。如外界刺激等因素在不断变化的状态下,个体的情绪对其的反应程度或敏感程度。
3.情绪弹性的研究现状
随着的学者们将目光逐渐聚焦在情绪弹性上,有关情绪弹性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在我国研究者注重如何提高情绪弹性。孙金玲[7](2010)指出个体可以通过理性、客观态度去提高情绪调整能力、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有效利用社会支持系统、保持幽默感、增加运动、在自己的精神层面寻求支持等几方面提高自身的情绪弹性。孙玲,汤效禹[8]也在情绪弹性提高方面上提出自己的看法,运用合理宣泄、改变观念、有效利用社会支持、运用积极的心理情绪暗示、借用转移注意的方法提升情绪弹性。
二、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
1.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调查
由于社会越来越重视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相关科研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根据研究材料提供的信息,我国学者已从民族、地域、性别等多个角度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
以省份地域为视角进行研究,建立了本地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的数据库。例如经承学[9]等六位学者。使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广西五城,共9367名青少年进行了系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献言献策。以两性差异为视角,袁钦[10]通过SCL—90量表系统测量,并深入研究,得出了青少年中女生的躯体化、 抑郁、 恐怖因子高于男生的结果。还有以特殊群体为对象,例如对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相关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他们的身心健康更需要社会的关注与保护。
2.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依据所查文献并进行总结。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这几点:(1)缺乏心理健康领域的专业师资队伍;(2)原生家庭环境所产生的影响;(3)个性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4)适应能力弱化影响了青少年心理健康;(5)升学压力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三、结论
综合来看我国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是相当成熟的,但情绪弹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缺乏关注。其次,情绪弹性虽已逐渐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但相对于心理弹性的研究层次还只是处于初始阶段:(1)从研究力度上对比,心理弹性研究日渐完善,情绪弹性研究则不够深入;(2)情绪弹性也心理弹性相比,研究重理论探讨,缺实证研究;(3)针对青少年情绪弹性的研究几乎处于起步状态。因此,进行情绪弹性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可以丰富情绪弹性的理论研究,也能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Rutter M.Resilience Reconsidered:Concoptual considerationsconsiderations,empirical fiding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G]//Handbook of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2] 路曉倩,麻彦坤·心理弹性研究回顾和展望·天中学刊[J]·2011,(1)
[3] Masten A S. Ordinary magic: resilience processes indevelopment[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
[4] Luthar S S,Cicchetti D,Becker B.The construct ofresilience: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work[J].Child Development,2000,71(3)
[5] Wright M O , Masten A S . Resilience processes indevelopment[G]//Handbook of Resilience in Children.NewYork: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2005
[6] 张敏·青少年情绪弹性及其对认知的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D]·2010
[7] 孙金玲·简析情绪弹性的提高·中国校外教育[J]·2010,(S1)
8] 孙玲,汤效禹·试论情绪弹性的提高·知识经济[J]·2011,(14)
[9] 经承学,王琳琳,方栓锋,冯启明,王家琳,陈国力·广西壮族自治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实用儿科临床杂志[A]·2008·(23)
[10] 袁钦,冯姗姗·基于性别差异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对策·西北医学教育[A]·2010,(6)
1.作者简介:谭智中,男,学士学位,应用心理学专业。
2.通讯作者:骆婷婷,女,学士学位,英语专业。
1168501705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