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学生学习汉语俗语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2021-03-15 21:09Ahmedkamalsaid艾哈米德·卡麦尔·赛义德
锦绣·上旬刊 2021年10期

Ahmed kamal said 艾哈米德·卡麦尔·赛义德

摘要:汉语俗语是由历代群众创造并在口语中流传的语言单位,这种形式 多样、内涵丰富的语言表现形式几乎可以涉及到汉民族社会生活的 各个方面。俗语在汉语语汇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 华民族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汉语俗语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途 径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同样重要,它与 文化教学和词汇教学紧密相关。俗语教学不仅能帮助学习者提高汉 语水平,而且能帮助他们了解中国历史与民俗文化。虽然关于俗语 的对外汉语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汉语俗语教学尚未形成 体系,而且针对阿拉伯语背景学生的汉语俗语教学也缺乏必要的关 注和研究。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依据功能主义语言学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等 理论,采用比较分析、问卷调查、归纳等研究方法。首先通过对常 用汉语俗语的文化语义类别进行归纳,再为这些汉语俗语寻找文化 对应的阿拉伯俗语,进而为汉语俗语寻找合适的阿语文化语境。同 时对通过问卷发现阿拉伯学生使用汉语俗语表達存在的问题,加以 分析。以期在汉阿文化蕴涵角度下对在阿拉伯地区的汉语俗语本土 化教学模式提出自己的建议的思考。

关键词:汉语俗语;埃及学生;俗语教学

一、中阿文化语言的异同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有着比较大的文化差异以及语言结构的差异,在文化方面,阿拉伯国家穆斯林文化非常浓厚,从语言的“亲属关系”分类来看,阿拉伯语是属于“闪-含语系”的,而汉语则是属于“汉藏语系”的,这些差异给阿拉伯国家的学生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与障碍。然而,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文化及语言表现上也有很多共性,比如两者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态,汉语和阿语都有丰富的俗语表达,阿拉伯人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喜欢使用俗语,因此,阿拉伯语俗语在数量上并不比汉语俗语或者其它语言的的俗语少阿拉伯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俗语,阿拉伯人经常在交际使用俗语。阿拉伯语里有些俗语和汉语俗语有完全对应的表达,比如汉语俗语中的:百闻不如一见、毕其功于一役、不得已而为之、不分青红皂白等,就可以在阿语中找到对应表达,阿拉伯汉语学习者会很容易明白这些俗语的意思。这些共性都为阿拉伯国家的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阿拉伯汉语学习者使用汉语俗语的偏误

汉语俗语本身含义丰富、形式多样,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的应用着,它们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窗口。这些都使得阿拉伯汉语学习者对俗语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交际中和写作中,也总喜欢用上那么一两个俗语。但由于阿拉伯汉语学习者对俗语知识掌握有限,对它们的意义、文化背景和用法不够了解,使得汉语学习者在使用俗语时,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误。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阿拉伯汉语学习者使用汉语俗语所出现的偏误有三大类型,分别是形式偏误、语义偏误、语用偏误。

1、形式偏误

汉语俗语是固定的语料,结构具有相对的固定性,但同时它有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俗语都能随意调换结构顺序,或者内部增减词语。阿拉伯汉语学习者常出现的形式偏误是指书写偏误和构造偏误,书写偏误主要是指在书写过程中由于书写错误所造成的偏误,多是由于错别字所引起的。这里的构造偏误是指忽视成语结构的稳定性所造成的偏误,增减或者改换字造成的偏误,具体分析如下:

比如“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这里就改变了原句中的某些成分,使得“三个臭皮匠”变成“一个诸葛亮”,三个人是无法凑成另一个人的,只能将三个普通人的智慧结合起来“顶”得上另一个异常聪明的人的智慧。还有我们常说 “吃一堑,长一智”,但是当汉语学习者没有掌握语义,也不了解其内部逻辑关系时,往往会误用为“长一智,吃一堑”。这样就不合适了,应该是吃亏在前,增长经验在后。

2、语义偏误

汉语俗语在意义表达上有很强的融合性,从意义上看,大多数汉语俗语的实际意义是不能从它的字面意义直接推导出来的,而是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获得的,其意义表象非常丰富,里面渗透着传统的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阿拉伯汉语学习者在学习俗语时很有可能因为不了解汉语俗语的意义或者对汉语俗语的意义理解有偏差,从而出现偏误。

语义误解是指学习者要么对汉语俗语的意义理解错误,没有弄明白这个汉语俗语的意思,只凭着自己所理解的部分意义进行猜测,要么能明白汉语俗语的大概意思,但是理解的并不全面,从而应用俗语而造成的偏误。例如:

老师是个马屁精,经常夸我们我们学习进步大。

马屁精就是爱拍别人马屁,巴结别人的,阿谀奉承的人,所以这个是反义词,老师是好人,所以贬词褒用了。

3、语用偏误

语用错误不是因为汉语俗语的语法结构或是搭配方面有误,它是汉语俗语在语流中或因为表达不合事宜,或是因为与表达习惯相悖,或是因为使用方式不妥,没有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汉语俗语的语用与其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相关。阿拉伯汉语学习者如果不了解汉语俗语在语体方面的要求,就会很容易出现偏误。部分汉语俗语还有明显的褒贬色彩意义。如果不了解汉语俗语的背景或典故,就不能掌握其深层次的感情色彩,则极容易误用导致偏误。

比如“胳膊肘往外拐”“太阳从西边出来”都有明前的讽刺性感情色彩,但是阿拉伯汉语学习者如果没有把握住这个感情色彩,就会造出这样的句子。如:爷爷已经上西天很久了。

中国人很忌讳谈死亡的,所以中国人用去世隐晦说死亡是礼貌和对死者的尊重。

调查结果显示在以上的三种偏误类型中,语法搭配偏误和语用偏误所占的比例最大。因为作为汉语词汇重要组成部分的俗语,其意义不仅仅是通过字面意思来体现的,很多是和中国历史、文学、宗教、传统观念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中国人常用的一些俗语“不看僧面看佛面、半斤八两”等。虽然俗语中的汉字都简单,但是只认识汉字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要了解其背后蕴含的中国佛教、中国古代计量单位的文化,这样才能正确理解与运用它们。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一个汉语学习者如果不了解中国的文化,可以肯定地说,他的语言学习也只是学到皮毛。

三、阿拉伯本土化俗語教学模式探索

1、文化对比教学

阿拉伯汉语学习者所使用的大多汉语教材对俗语的教学编排都不是很重视,对俗语的解释也都比较简单,缺少文化内涵方面的介绍。这就要求教师在汉语俗语教学中加大文化内涵的引导。文化内涵的导入不能仅仅局限于中国文化的介绍,那样并不能帮助阿拉伯学生很好地理解汉语俗语的内涵。只介绍中国文化阿拉伯学生往往会有一定的兴趣和好奇感,但在陌生的文化面前除去兴趣就很难再往深处理解了,还有时会因为较大的文化差异让阿拉伯学生感到非常费解。因此在教学中,文化内涵的导入就必须借助中阿文化对比来讲解,寻找中阿文化的更多相似点,选择合适的语境,这样可以促使阿拉伯学生对汉语俗语的文化背景有更强的感知和适应能力。

2、创设情境语境教学

汉语俗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将俗语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不管教材的实用性如何,它都无法与实际生活比拟。教师可以将汉语俗语放入到一个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通过几个简洁明了的句子表达出来,同时激发学生尝试将俗语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学生通过熟悉的情境例句理解并自己尝试使用,才能真正掌握汉语俗语的内涵,达到正确使用的目的。

比如:胳膊肘朝外拐

例句

(1)A:“我觉得埃及人比咱们中国人热情。”

B:“你怎么胳膊肘往外拐呢?中国人也很热情啊!”

(2)他帮别人却不帮自己的女儿,胳膊肘往外拐。

(3)我一直把你当好朋友,你却总做胳膊肘往外拐的事。

(4)你怎么胳膊肘往外拐呢?对别人那么好,却总挑自己妈妈的毛病。

以上例句使用了相对简单的词语,口语化的表达,学生可以比较容易地理解这些例句,通过这些例句慢慢体会这句俗语的语义语用表达。

阿拉伯学生对俗语学习有较高的兴趣,但是目前的汉语俗语教学却存在着各种局限。教师除了可以在常规课上介绍一些俗语,还可以开展多样的汉语俗语交际活动,举办说汉语俗语大赛等等,多方面激励阿拉伯学生学习使用俗语。

参考文献

[1]陈峥 对外汉语教学中俗语教学的探析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2]胡宝丽 对外汉语中的俗语教学 《语文教学通讯》2016年 第8期

[3]韩姝雯 对外汉语俗语教学研究-以母语为英语的学生为例 硕士论文 2015年5月

[4]王江英 对外汉语教学及教材的俗语研究 硕士论文 2012年6月

((埃及)哈勒万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011795)